“电影中的感情非常细腻,也非常的动容,来自中国的张静初女士充分发挥了女性导演的长出,让观众重新认识那个时代的中国……”吉尔莫·德尔·托罗拿着手机念着。
“好了,陀螺,我知道现在好评很多,不用每篇影片都念出来。”李旭这么说道。
“能不能不要用那个称呼,”托罗取下了鼻梁眼镜,“每次听到我都忍不住在想,那个该死的玩意儿最后到底停没有停下来。”
“我说了,停下来了。”李旭摊开手。
“你还说职员表过了之后,会有停下的来声音呢,我买了DVD仔细听了好几次都没有听到!”托罗不满地说道。
李旭哈哈笑了起来,然后才将话题扯了回来:“好了,还是说正事吧,我的提议,你考虑得怎么样。”
托罗没有回答,拿出擦镜布仔细的擦了起来,很是认真的模样,李旭也没说话,就这么安静地看着他。
好片刻之后,托罗终于擦好了眼镜,将其重新放到了鼻梁上,再直视李旭:“我猜,科恩兄弟已经答应了?”
“当然,他们是什么人,你应该有所了解。”李旭不疾不徐地说道。
“这倒也是,毕竟……”托罗笑了笑,没有将话说下去。
然后,他又有些好奇地问:“你这部电影能在中国国内上映吗?我听说……这样的电影很难通过内部审查。”
“那是肯定的,”李旭依然是那副毫不在意的模样,“只要是我出品的电影,就没有过不了审核的。当然,上映的规模肯定不会大,有些人还是要面子的。”
“原来如此,”托罗点了点头,看不出有什么别的表情,“既然其他人都同意,我也没有必要做恶人——你肯定还找了别人,对吗?”
“已经搞定好几个了。”李旭微笑着回答道。
“那么,就这样吧。”托罗说着站了起来,然后对他伸出了手:“提前恭喜你了。”
“那要等明年,今年可不是我的幸运年。”李旭也站了起来,跟他握了握手。
等托罗走了之后,李旭收起了笑容,眉头也皱了起来。
最后,他叹了口气:“好吧,以后要跟托罗保持距离了。”
即便不能确定,对方关于审查的那句话,是真的好奇还是受人之托,这都是必然的。
托罗终究是墨西哥人,在好莱坞那种地方,跟美国人保持一致是必然的事情,所以……
李旭拿起国外专用手机,将那些影评又捋了一篇,然后笑着摇起头来,多少年了,还是这么不长进。
最开始,关于《那一年》的影评算是好坏掺半,就像他所担心的那样,电影翻拍自《断背山》这一点是有所失分的。
不过在他开始使力后,好评就开始渐渐占了多数,原因很简单,这可是近年来难得,描写嗡嗡嗡时期的中国电影!
都不用李旭多说什么,只要拐弯抹角的提醒一下,这帮自诩要拍人性,不能宣传政府,连升国旗、唱国歌的画面都不能有的所谓左派,就开始兴奋了。
可惜,暗示也好,拐弯抹角也好,都还是老一套,压根儿没什么进步。
如果有人对照着这些暗示仔细去分析《那一年》的话,就会发现为什么作恶的,都是那些妄图曲解别人意思的人?
这其实就是嗡嗡嗡失败的根本原因,资本也好,权力也好,只要离开了人,就什么都不是。大众的教育没有跟上,自然无法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战,从而沦为那些野心家的工具。
在《那一年》当中,吉雅托娅跟于英本来比之于,干部当中还是有一些,奈何有人曲解上头的话,挑动群众斗群众,于是最终变成了现在这个局面。
其实,从实际当中来说,中国传统社会对同性恋的包容程度是很高的,不管是龙阳之好还是分桃断袖,都说明男同风气从来没断过。
女同就更不用提了,不管是后院还是后宫,女人一多,男主人忙不过,女人和女人之间可不得解解闷么?
就算是近代,香港那边,任剑辉和白雪仙的关系,还不是没人多话么。
也就是玩小男孩成瘾的基督教,和玩小女孩成瘾的绿教,对同性恋如临大敌。
回到正题上来,除了吉雅托娅的那句涉及到教员台词外,李旭还加了不少私货,不过因为不能做得太过明显,所以相对比较隐蔽,需要反复咀嚼才能看明白
好处就是,那帮SB欧洲影评人什么都看不出来,连带着国内那帮SB公知多半也是看不出来的。
坏处这是,国内那帮SB公知肯定要带一波节奏,然后总有些不去思考,懒得动脑筋的人会跟风骂上几声。
没关系,之前说了的,他做好了被左右两派一起喷的心理准备,有些人连教员就教不过来,更不说他了。
只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特么的忽然理解了国内那帮官僚的做派了。
嗯,李旭跟托罗说的那句,“上映的规模肯定不会大,有些人还是要面子的”,并不是夸张说法。
过审是肯定的,不过审就拿出来参赛是什么结果,看姜文就知道了。
以李旭现在的身份和背景,即便是涉及嗡嗡嗡题材,想要过审也是简单的,先不说他老头子现在分管这一块,单是能够直达天听这点,就足够让一帮官僚们好好掂量下的。
李旭经常出入包子家又不是什么秘密。
但是条件还是有的,他当然可以不管那么多的发动人手,将《那一年》安排在普通院线上映,并要一个数字不错的排片,但是要付出的人情就太大了,而且会得罪更多的人。
有些小人喜欢隐藏在角落里,趁你不备的时候跳出来咬你一口,咬不痛你也会恶心你。
比如著名的“夫人”事件——当然,这个时空“夫人”是他胯下的小女奴,应该不会再有这种事情发生。
所以最后的结果是,《那一年》拿到了龙标,但只能在艺术院线上映。
这种事情无所谓的,李旭从一开始就没指望《那一年》能回本——也不完全不可能,如果能在戛纳拿几个重要的奖项,比如金棕榈什么的,靠卖海外版权回本绝对没有问题。
既然如此,在艺术院线上映就在艺术院线上映得了,还可以展现一下支持国内的艺术电影的态度,到时候,嘿嘿,娄烨、贾科长这些人的嘴脸一定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