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400章突发事件(393章)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12089 2025-05-12 15:06

  下面的章节从393章开始排序

  发表在泰晤士报的评论出炉之后,英国各界吃惊的发现原来在远东也冒出了一个狂人,而且大英帝国也在不断退让,这进一步打击了首相张伯伦的影响力,而那个母亲为美国人的跳梁小丑又一次逼逼起来。

  张伯伦虽然有些烦恼,但更多的是感慨,“又一个强硬而有能力的领导者,还这么年轻,以后各国有的烦恼了!”

  虽然有的烦恼,但考虑到自己的年龄和两国现在的国力对比,张伯伦对中国并不太在意,因为老奸巨猾的张伯伦早就看清楚了中国人所做的一切,他们的心思更多的放在夺回过去的一切,而不是如同希特勒那样扩张,这有着显著的区别。

  作为传统的英国自由党人,张伯伦良心上多少有些厌恶祖宗留下来的那一套殖民体系,嫌弃太脏,影响到了帝国绅士的形象,说白了,就是既要吃鱼,又嫌弃鱼腥气。

  对于中国被日本侵略,大英帝国人民一年间就捐赠了几千万美元的各种物资,这也说明了英国此时的民意,按照中国人的说法就是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这是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

  也正是这种心态,使得英国在二战之后,相对比较平静的放弃了绝大部分殖民地,如果没有足够的民意支持,英国政府绝不可能那么轻易的退让。

  但与此同时,他们对大英帝国的实力也抱有着足够的信心。张伯伦相信大英帝国有足够的力量来维持其对欧洲和远东的控制,这也是整个三十年代英国不断推行和加强绥靖政策的重要原因,他们过高的估计了英国的力量。

  所以张伯伦的外交政策建立在一种很奇葩的设想中,那就是大英帝国并不是实力衰退,它仍然拥有自命为世界主宰者的势力,它现在所做的退缩,仅仅是因为他们不想打,但是一旦阿猫阿狗把大英帝国惹毛了,哼……

  基于这样的设想,张伯伦在远东事务上采取的绥靖政策非常有意思,他一方面放纵头号破坏者日本的侵略,对日本开放一部分殖民地市场,甚至主持了大英帝国在中国的撤退,实质性的让出了中国海关,将大量资产廉价转让出去;

  但这一方面,大英帝国也默认了共产党没收了无数在华资产,但却一直开放香港和仰光给共产党转口,甚至于英国民众的捐赠,英国政府也没有阻拦,一开始给的是南京政府,后来直接交给了抗日联合政府的驻英商会,以此获得中国人民的好感。

  表面上看,大英帝国对远东两个正在大打出手的搅屎棍都做出了大幅度让步,显得很软弱,但英国政府高层的真实想法却是,我只是不愿意跟你们一般计较,并不是我没有能力干预,帝国的傲慢,或者是自欺欺人到了一种匪夷所思的地步。

  这种特殊的心理,很严重的影响了中英两国的外交谈判,在共产党看来,我们对英国的战争和对日战争已经证明了实力,我们有能力推翻强加于中国人民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现在英国除了一个香港作为支点,有些意义外,在中国大陆的各种特殊利益已经基本丢了,庚子赔款剩下的那么一点钱跟失去香港造成的长远影响相比,根本算不得什么。

  而且你们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甚至于我们对你们可能造成的破坏,你们也心知肚明,也对我们做了不少让步……

  这种情况下,你们放弃根本拿不到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放弃在华特权,争取主动,我们暂时搁置香港问题,未来在香港给你们相当多的经济特权,同时你们不撤走香港的投资,不是很划算吗?

  你们大英帝国不是出了名的只在乎里子,不在乎面子吗?为什么你们在外交谈判中提出种种不可能实现的条件?

  而大英帝国的感觉恰恰相反,我只是同情你们,也知道那些东西比较脏,所以才不愿意跟你们计较,默认你们可以推翻那些东西。

  但并不代表我们没有能力维护这些东西,我们可以不在意,但我主动给你的,才是给;我没有给你,你想硬拿,还想逼着我承认,那坚决不行,你得拿东西来交换。

  即便共产党做出了一系列让步,比如向英国表明会和苏俄保持距离,比如暗示不会侵扰英国殖民地,比如暗示不会输出革命,甚至于愿意未来为大英帝国出兵,但英国人在谈判桌上却没有任何反应。

  处于崩溃前夕的大英帝国此时把面子看得非常重,他们甚至认为一厢情愿的认为这些都是共产党应该尽的国际义务,不用说你就应该办到。

  这样一来,中英两国的建交谈判,压根就不在一个调子上,时间一长,共产党就知道,短期内想获得英国的承认,难度很大。

  但在政治上僵硬的同时,英国在经济和科技合作上对共产党的态度又很好,共产党希望大幅度增加英国理工类的研究生,批准了,甚至于还减免了不少费用,美国人知道的东西,大英帝国怎么会不知道。

  过去是没有必要,现在共产党中国疯狂的驱逐外来势力,我们要想继续保持影响力,自然只能不断接受中国的留学生;

  共产党请求罗罗公司帮忙,解决航空发动机机械增压和涡扇增压,甚至购买一款罗罗20年代的液冷发动机,解决航发生产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甚至于还想购买一些苏美不愿意出售的制造技术和高端机床,英国政府都批准了。

  当然了,罗罗公司的要价比较高,不过与罗罗公司合作,吃透一款航空发动机的意义有多大,谷雨自然知道,咬着牙答应了,双方已经达成协议,并支付了第一笔资金,罗罗公司的技术人员已经来到了共产党根据地……

  这段时间,听说共产党又拿出了四亿美元订单,英国人询问共产党你们为什么不在造船工业上下一些功夫?我们可以转让你们造船技术呀!甚至于卖两艘军舰给你们都没问题,军舰不要?那可以偷袭日本人的潜艇总需要吧!

  共产党闻讯之后,并没有选择造舰,这玩意不是当务之急,而是提出了重型机械制造、透平设备和电力设备的大规模生产和制造技术,已经相应的制造工厂。

  不求先进,你们二十年代,甚至于一战时期的淘汰设备和落后技术拿出来都可以,你们这一块的破烂不少,我们不嫌弃落后,但东西买来了,你们必须包教会,必须保证我们生产出一台台设备。

  当然了这些破烂家伙,大英帝国想卖高价自然没那么容易,你大英帝国想要我四亿美元,必须拿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来交换……

  采煤采矿冶金发电这一块的生产设备虽然整体引进,但不能一直引进,必须有自己的制造能力,落后一些和有没有是完全两码事。

  这是真正的大国重器,苏俄当然有,但比较落后,美国给了苏俄不少,帮着苏俄提升技术、生产和制造能力,让苏俄有能力当欧洲的搅屎棍。

  给共产党的八十个项目,其中也有这一块的制造,但苏俄仅仅给了一丢丢,这也不能怨斯大林,这会他的二五计划刚刚完成,远不是前世那个从德国狠狠吸一波血的老毛子可以比的,现在的苏俄还有太多的不足。

  苏俄也许提供其他更多的先进制造能力,但斯大林绝不可能做冤大头,共产党必须拿出投名状,必须表明与欧美彻底决裂,心甘情愿的成为苏俄小弟,才有可能让苏俄手把手教会重机械制造业,谁都知道有了这些,意味着什么。

  但这也并不是谷雨所希望的,现在又不是二战后,拥有相应的重机械制造能力的国家还有不少,又没有巴黎协定限制不允许出售对共产主义国家提供技术。

  这么多家可以提供,我东拼西凑一番,先解决有无问题,难度不大;二战期间,老毛子总会求上门捞一波,提升一波技术含量;二战后从日本索取战争赔偿,再搞一波;等到可爱的玉米赫鲁晓夫上台,应该还有机会搞到一波。

  这么多机会,谷雨自然不愿意被斯大林彻底捆绑住,时代不同,玩法自然要调整,刻舟求剑那样的蠢事谷雨不会去做,而且斯大林又不是玉米赫鲁晓夫,小气的很,就算捆绑了,也未必有太多好处……

  甚至于暂时的技术和设备落后反而是好事,太先进了,以现在的中国技术能力根本吃不消,慢慢来,一步步消化,走得稳一些,不容易跌倒。

  而且中国还有一个特点,别看地方特别大,但真正的大矿富矿并不多,更多的是无处不在的小矿贫矿,所以建国后大规模推行五小工业,并不仅仅是中国当时的工业落后,而是中国的资源禀赋就那么回事,没办法建立苏俄那种一个个超级工业基地,一个个超大型央企。

  中国的资源禀赋,再加上人口众多的现状,决定了中国的工业化必然从小而全开始,想尽办法培养足够的工业人口,再加上部分国家大力投资的高精尖行业,以此实现站起来的目标。

  未来再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外资源,完成工业化,实现富起来和强起来的目标,这是前世中国特殊的工业化之路。

  这样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绝不可能向苏俄那样关起门来,搞自己一套,只能想法设法融入国际经贸体系,根本没有其他选择,你想关门,你根本没有足够的资源……

  对于共产党提出的这些,英国人显然相当吃惊,他们没想到中国人的野心这么大,一直没有回复,今天看到这篇评论,张伯伦思考了很久,决心满足中国人的要求,组织国内企业,务必保证拿到中国四亿美元订单的大部分,甚至于转让一大批先进技术也在所不惜。

  张伯伦做这样的选择有现实的考虑,英国的国力一直没有恢复,财政比较困难,和共产党在缅甸打了一场小仗,就打得七老八伤,可见问题的严重性。

  现在的欧洲形势和远东形势,未来的走向都不乐观,虽然大英帝国想法设法的绥靖,但张伯伦也不得不考虑万一,万一要打仗怎么办?

  大英帝国需要钱,大量的钱,美国人扶持苏德日中,一边赚钱,一边想法设法的捣乱的路数,大英帝国同样可以学习。

  光靠防御不行,同样要反击,提升共产党中国的实力,既可以从共产党中国搞到一大笔钱,又可以牵制住有效的牵制苏日,何乐而不为?让这三个有极强地缘冲突的国家斗来斗去吧,中国最弱,那就扶持最弱的……

  同样的,拿了大英帝国的技术和设备,中国人自然不敢在印度搞东搞西,甚至于日本人发疯南下,或者未来对德战争,都有可能用到中国的士兵,建立这样的合作,非常重要。

  张伯伦这样考虑,还有长远的考虑,即便大英帝国很骄傲,但英美两国工业实力的巨大的差距摆在那里,英美霸权的转移是迟早的事情,这是人口和资源禀赋决定的,大英帝国根本没办法改变。

  张伯伦等一批帝国精英已经在考虑未来,一旦大英帝国丢失了霸权,首先必然是丢失主要海路的控制,然后是印度,美国人绝不容大英帝国继续控制印度,让大英帝国有翻身的机会。

  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的远东地区,英国的利益将微乎其微,那么中国即便实现了工业化,冲击的也不是英国的利益,就让苏日,还有未来的美国去头疼吧,中国越有能力折腾,大英帝国就越从容。

  张伯伦早就这样的想法,但促使他下定决心的则是这篇文章,因为种种原因,英国不能太早与中国建交,但他很清楚,到了这一步,共产党中国的崛起,并一步步实现工业化已经是必然。

  工业化难不难,很难,但如果一个国家有足够的意志和决心推动,也不难,而从共产党的种种做法上,张伯伦已经看到了巨大的决心,他知道日本人挡不住,苏俄也挡不住,大英帝国同样也挡不住……

  既然挡不住,就必须正视现实,从中国的工业化中获得利益,才是最重要的,这些重工业机械产品一旦大规模对中国出口,未来中国要进行技术革新,这甚至是必然的,工业化一旦起步,根本停不下来,否则原来的庞大投资就会化为乌有。

  到那个时候,中国人第一个找的就是大英帝国,这同样没有选择,他们接受了英国大规模的技术和标准输出,自然只能优先选择英国。

  也就是说,这不是一单生意,这很可能是几十年的长远订单,会给大英帝国带来几十亿,乃至几百亿,甚至更多的利益,这对于日益衰落的大英帝国是巨大的补充。

  张伯伦的做法事实上不算奇怪,前世中国解放战争胜利后,英国就有向中国输出工业的想法,只不过中国建国初年,被迫选择了一边倒,再加上美国的严格限制,英国的计划并没有成功。

  无奈之下,英国只好跟着美国一起封锁,但即便如此,中英两国也有不少合作,英国一直都是中国最重要的技术来源之一,比如嗡嗡嗡时期斯贝发动机的引进,比如三叉戟的引进……

  张伯伦做出决断,大英帝国内阁激烈讨论后,还是批准了张伯伦的议案,帮助中国工业化,虽然这样做会加速英国撤出东亚,但这本身就不可避免,还是在中国搞一个长期饭碗更加重要……

  也就在谷雨看到端纳那篇评论,把他比作希特勒,感到哭笑不得的同时,他又惊又喜的获悉,英国人决定支持共产党的工业化,英国非常果断,透露愿意拿出的东西数量相当多,涵盖了方方面面,技术含量也不低,一些领域达到了三十年代初的水平。

  当然了,英国人的要价也很高,不过这些领域压根就不是钱的问题,能搞到手才是最重要的,再说钱,谷雨也不看重,现在的各种战略矿产都已经高度溢价,挖出来都是钱,英国人的高溢价足以覆盖。

  谷雨强行压制住内心的激动,冷静的考虑了一会,英国有拿到四亿项目的先天条件,大英帝国控制着香港和缅甸两个港口,可以保证各种设备的输入不出大问题,大英帝国交货是最值得保障的,连苏俄都未必比得上。

  与英国相比,美国最大的问题在于舍不得给出好东西,当然这也不奇怪,现在的形势对美国很有利,美国不需要拿出太多的筹码,太过加强中国的实力,中国的体量和潜力绝不是日本可以比拟的;

  德国的问题一是希特勒难以估量,二则是德国人的执行很难保障,就算德国人生产出了设备,怎么运回来,还要英法同意,谷雨想着薅希特勒的羊毛,一不小心同样会被希特勒薅羊毛,这是与狼共舞。

  所以和德国可以有合作,但绝不能过头,更不要把身家性命寄托到德国人身上,这帮子搞种族优越论的家伙,都他娘的贼不是东西。

  而法国最大的问题就是那个执行力很糟糕的政府,到现在也没个说法,连大炮都没运回来,根本没办法让谷雨信任,如果是戴高乐,谷雨根本就不会犹豫……

  而苏俄,只要拿出了英国的报价,他们也许给不了太多好东西,但苏俄一旦决定给了,出手往往非常大方,可以获得超额回报,不像欧美,扣扣索索,严格按照合同办事,有时候还不配合,这会极大的延长技术消化的时间……

  更重要的是,优先选择苏俄,符合未来三十年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在没有足够的自保能力前,老毛子这颗大树的存在太重要了。

  谷雨一直追求与苏俄保持一定的距离,但长期友好的关系,他希望的是政治归政治,经济归经济。说白了,就是好处要占够,坏处一点不沾,虽然是梦想,但斯大林不是一般人,和他还是可以谈的……

  至于意大利还有其他小国家,谷雨压根没考虑,他们没资格保证合同的有效执行,所以思前想后,谷雨决定以苏英作为主要突破口。

  现在英国人回复了,有了底牌,自然要找斯大林好好谈一谈了,我们已经有合作,你已经投入了八十个项目,现在换成英国人的,你等于白投资,我们也不太好过。

  我也知道你现在心里不舒服,我愿意给硬通货,您是不是该考虑一下了?毕竟共产党虽然和你关系不睦了,但毕竟是共产主义政党,我们强大了,对你们同样有好处,两个刺猬报团取暖,也比四面为敌好。

  当然了,你当然可以不给,不过一旦中国在核心工业领域选择英国或者美国,必然会在各方面向英美靠拢,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意味着什么,你心里清楚,到时候你也别怪你,已经给你选择的机会了。

  外蒙即便有天大的防御作用,也不如一个没有敌意,对苏友好的中国,那毕竟是不得以的选择,不是吗?

  考虑清楚之后,谷雨召开了书记处碰头会,很快就形成了一致意见,把英国的回复告诉苏俄,优先从苏俄获得技术和设备,不足之处从英美获取,英美两国,优先英国,原因很简单,英国更舍得给。

  如此迅速,也不奇怪,共产党和苏俄的关系,毕竟是打断骨头连着筋,大家伙追求的是不受管,平等待遇,收回国土,这三条只要满足了,鬼才愿意和英美打交道,与老大哥凑在一起,怎么也比与帝国主义列强与虎谋皮的好!

  谷雨也提出了四个问题,一是云南橡胶的问题,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已经确定西双版纳和缅北是中国最适合种植橡胶树的地方,有必要在未来二十年内,完成西双版纳橡胶基地的建设。

  我党准备大规模增加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的人数,加快橡胶林的建设,这一块希望苏俄同志也一起投资,共同受益;

  二是电解铝产能问题。中日战争已经表明,共产党要想彻底击败日本人,必须大规模发展飞机制造业,形成年产几千架甚至上万架飞机的生产能力,并研发长航程,可以威胁日本的轰炸机。

  再加上苏俄同志的需求,所以电解铝的产能五万吨也许不够,我们按照十万吨准备,过去山西怕轰炸,不方便搞电解铝,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这一块五万吨的投资,大家合作,我们要拿到产能的一半,其他的可以交给苏俄同志,要在三年内完成建设。

  三是铁路问题,谷雨希望修建恰克图到集宁的铁路,恰克图到二连段由苏俄完成,中国负责集宁到二连段,按照苏俄标准修宽轨。

  四是石油问题,共产党大规模搞工业建设需要石油,中国又是出了名的贫油国,我们希望加大从苏俄的进口,出口价格按照国际市场价格定,计价单位按美元。

  另外还有两个提醒,第一个提醒就是,解放军在山东和江淮战场适当时候将对日军发动一轮反击;中国的西班牙志愿军我们已经开始了轮换,而西班牙北部战事越来越恶劣,中国准备在适当时期撤出西班牙志愿军。

  谷雨在四大问题,一提醒说完之后,毛泽东和周恩来同志相互看了看,明白了谷雨的想法,先是用英国的条件压苏俄,逼他们就范,同时又拿出两国的战略合作点,提醒苏俄我们合作的空间很大,以情动人。

  甚至主动做出让步,让苏俄修外蒙段铁路,甚至于集二铁路也按照苏俄宽轨来办,而且各种设备从苏俄进口,这事实上间接表明了外蒙问题上的态度……

  而两个提醒,一是告诉苏俄共产党有实力扛住,甚至是狠狠收拾日本儿;而第二个提醒则是含蓄的询问,西班牙这边你到底要不要合作?而这不仅仅是西班牙,甚至是整个国际共运的问题……

  两人自然有些感慨,想法设法退出共产国际,捅破外蒙这层窗户纸的是他;现在想法设法恢复中苏关系的也是他……

  问题是泥人还有脾气呢,更不要说斯大林这样的国际共运领袖,你先狠狠抽一巴掌,现在又主动示好,真当斯大林好招惹的,这一回恐怕不好谈。

  两位同志的反应并没有错,一开始斯大林收到电报后,看了几眼之后,直接丢到一边,有本事你们和英国人合作好了,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是那么好相与了?

  中国人当苏维埃是什么,做梦吧,想扩大合作,要不是你们耍无赖把那么多专家扣住了,我才不会做出那么多让步呢!

  当然了,这只是斯大林表面上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已经看出,共产党退出共产国际之后的种种动作,事实上也清楚的表明了他们捅外蒙问题,退出共产国际,更多的是对内清洗,而不是对外。

  共产党的路数已经很明显了,把国家和民族放在第一,再配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与苏俄保持距离,不输出革命,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借助日本的侵略,完成国内的整合,并开启工业化建设。

  同时因为继续搞社会主义,推行苏式教育,苏俄能够接受;又因为与苏俄保持距离,不输出革命,欧美可以接受,这样两面都能合作,保证各种技术和设备的引进,这边不给,那边也有可能给……

  这帮人工黄油如此狡猾,斯大林也有些无可奈何,他一直想打压,可有些事不是那么好办的,他与美国关系还不错,也有一定的默契,但英法就不行了,根本没有互信……

  果然,该死的英国人在这个关键时刻又捣乱了!他们简直是唯恐天下不乱,他们这么一搞,苏俄想不跟都不行,要不然那八十个项目岂不是白给了……

  不过斯大林也是要面子的人,怎么可能轻易答应,那样岂不是被共产党小瞧了,但与此同时,斯大林也对共产党又搞出四亿美元增加投资,感到相当不安。

  一个被初步整合出来的中国,爆发出来的潜力确实让人震惊,他们竟然一边打仗,一边拿出了这么多钱搞建设……

  斯大林纠结无比,过了一会,又把共产党那几份长篇电报拿出来看了起来,看完之后,斯大林拿着他独特的大烟枪,慢慢踱着步,陷入到思考当中。

  现代工作四大基础原料,煤炭,钢铁,石油和橡胶,苏俄可以解决前三个,第四个能用的只能是人工橡胶,而人工橡胶有着严重的局限性,很多领域必须使用天然橡胶。

  问题是高纬度的苏俄根本解决不了天然橡胶问题,拉美是美国人的地盘,南洋是英法的地盘,都难以被充分信任。

  万一战时被封锁,简直不堪设想,想到这里,斯大林隐隐已经猜透了共产党不愿意在南洋搞共运的目的,东南亚只要没有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只能依赖与中国的合作,根本跳不出中国……

  另外还有电解铝,苏俄的资源不够,反而是中国拥有丰富的铝土矿资源,虽然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但成本要高很多……

  而中国人这边,同样也有问题,他们缺油缺的厉害,没有足够的石油,他们根本没有搞工业化的本钱,而他们现在只能依赖美国进口,他们现在肯定也不安的厉害。

  中苏两国互相都有对方急需的东西,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偏偏中间夹了一个外蒙,共产党又摆明态度,要拿回来,随着中国的逐渐强大,外蒙如苏俄原来预料的变成缓冲国的可能性越来越低。

  他虽然坚决拒绝,但欧美各国在这个问题上,立场一致,都站在中国一边,这意味着什么?斯大林比谁都知道,在主权问题上,他迟早会让步的,问题是让到哪一步,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安全,他也不清楚……

  共产党给出了一个方案,宽轨铁路修到中国内蒙地区,但仅仅如此,还根本不够,宽轨改成中国的标轨又不是很难。

  给出五万颗子弹?解决掉那些喇嘛,彻底割断外蒙与中国的联系,过去也许可以,但共产党已经有了应对,外蒙的那些事被中国人捅出来,他们又要搞出一个新的什么狗屁活佛,他现在也束手束脚,不敢轻易迈出这一步,他清楚现在不是破局的时候!

  斯大林越想越懊恼,暂时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似乎现在最有利的也只是维持现状,就在斯大林皱着眉头考虑的时候,一起突发事件突然改变了中日战争目前的僵持局面。

  在遥远的远东,苏俄内务部远东部部长留希科夫少将偷越国境逃至中国东北领土满洲里,叛逃到了日本关东军……

  留希科夫掌握着苏俄大量的情报,他带给日本的第一个情报就是:“苏俄在远东集结了四十万部队、几百架飞机和上千辆坦克。”

  此时日军主力正在全力动员,准备与共产党的大决战,满洲驻军被大量抽调,他们本来以为苏军顶破天,也就二十来万人,但此时得到苏俄的真实兵力,尤其是得知一条西伯利亚双轨铁路己接近开通后,日本人立刻就炸了锅。

  万一苏俄和中国共产党联手,趁火打劫,对满洲发动进攻,日本人一个不小心,被会被赶出东亚大陆,虽然这种可能性不大,但不得不防。

  所以日军第一时间就决定进行新一轮扩军,再扩军五个师团,同时暂停向中国增兵,并准备向满洲增兵,与此同时,日本内阁给前线日军下达训令,让他们稳重一些,千万别再这个时候捅出大篓子。

  而斯大林闻讯之后,立刻暴跳如雷,下令启动苏俄安插在日本关东军的王牌间谍捷列金和苏俄已经不是很信任的拉姆扎小组,也就是著名的佐尔格间谍组,必须搞清楚留希科夫掌握了什么,又泄露了什么。

  而与此同时,留希科夫叛逃也被共产党安排在关东军的间谍,报告给了共产党中央社会部,当然了,佐尔格间谍组的核心成员尾崎秀实通过中西功也同样给了共产党一份……

  谷雨听完汇报后,考虑了一会,“老毛,苏俄是否知道佐尔格也在为我们服务?”

  “应该不知道!”

  “非常好,我们可以通过佐尔格向苏俄传播一份来自于德国的战略情报!”

  “我们并没有德国的战略情报?”

  谷雨还不以为然的说道,“没有就造一个呗!”

  李部长有些发愣,脑门满是问号,谷雨笑着说道,“老毛,我们现在需要苏俄加入到我们新一轮四亿项目的竞标中,与他们的合作很重要,最好的办法自然是让苏俄同志感觉到外部形势的紧张……”

  说完,谷雨在纸上写了一个情报,德国正在以民族自治为由,谋求合并奥地利,吞并苏德台区,并进一步吞并捷克,具体时间是1938年3月;

  第二份情报是,受新一轮经济危机影响,德国新一轮梅林债券销售非常不理想,德国很可能出现债务危机,德国急需大量贵金属归还美债……

  谷雨把两个条子写完,然后告诉李部长,德国已经控制了奥地利的内政外交,进一步吞并可能性很大,而一旦德奥合并,捷克的位置就非常尴尬,处在德国的包围当中。

  偏偏苏台德区有大量的德裔,德国大概率会吞并捷克,毕竟没有了苏台德,捷克就无险可守,而捷克的军工业非常发达,可以极大的加强德国的军事实力。

  至于第二条情报,则完全是事实,现在德国的债券卖得并不好,未来两年德国出现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很大,这也逼迫纳粹必须扩张……

  至于时间,确实是他编的,为得就是让苏俄尽快做出让步,我们不能拖得太久,需要苏俄积极参与到这一轮四亿项目的竞争中。

  当然了,让佐尔格传递这样的情报,确实有些难度,不过两个共产主义国家冰释前嫌,也有利于国际共运的不断壮大,相信佐尔格先生能够配合好,不会让我们为难。

  看着谷雨侃侃而谈,李部长心情很复杂,谷雨的做法简直匪夷所思,但他却不得不执行,毕竟战略欺骗本身就属于情报工作的一部分。

  而在忙完了情报工作后,谷雨认识到对日军的大反击可以进行了,日本人突然发现苏军超过相信,肯定要起疑心,虽然不至于发动现在想继续让日军西进可能性不大,乘着日军还处在进攻阵型的时候,突然发动反击,虽然差强人意,但取得一定的战果也是必然的。

  此时经过二十多天的且占且退,解放军一路退守济南外围,依托泰山和黄河防御,日军前锋已经到达济南外围的历城,而此时在全力运输之下,日军在山东地区已经有七个师团,还有一个师团,正在加紧运输,此时日军已经全面展开,摆出了一副鲸吞整个山东的架势。

  不过日军布置相对谨慎,沿着胶济铁路进攻济南的日军只有两个师团,并且在黄河一线,安排了警戒,同时在临沂一带进攻的日军也只有两个师团,而在潍县-张店胶济铁路一线日军布置了一个师团,守备后路,在高密-诸城-安丘三角地带,日军布置了一个师团,日军还有一个师团则放在广大的胶州半岛,压制解放军游击队的破坏。

  日军这样的布局也是被共产党搞得没办法,苦头吃得太多了,万一共产党发动进攻,前线的日军可以迅速收缩,尤其是进攻济南的日军,北面是黄河,南面是泰山-沂蒙山,共产党很容易对处在突出部的日军发动全面反击,他们不得不小心翼翼。

  不过日军虽然有不少侦查或者情报,也知道中国在黄河北岸部署重兵,但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徐州方向,想不到或者不愿意去想,解放军整整准备了五个集团军的庞大兵力用于反击……

  而其中北线除了张自忠的第二路军还有林彪指挥的三个集团军,准备从齐河到利津一线几百里黄河渡河,同时向胶济铁路沿线的日军发动反扑。

  与此同时,山东胶济铁路沿线的游击部队按照总前委的命令,准备发动一轮大规模破路运动,彻底瘫痪胶济铁路,让日军想走走不了……

  而在南线,徐达三则指挥两个集团军则在沂水防线后方养精蓄锐多时,两路解放军目标是对山东的日军七个或者说八个师团同时发动一轮排山倒海的大反击,彻底打碎日本继续侵华的决心。

  1937年11月7日,这一天也恰好是十月革命纪念日,解放军各部指挥员开始对表,就在秒钟到达指定时间的同时,在几百公里的正面以及胶济铁路沿线,乃至于整个山东,数千门各型火炮同时发出了怒吼,各种枪炮齐鸣,解放军的大反攻开始了。

  而此时在黄河上,一条又一条载着解放军的木船迅速快速划动,迅速向南岸划去,日军主力在铁路沿线,根本不可能在黄河沿线布置太多的兵力。

  同样也想不到共产党会发动如此大规模的进攻,防范很一般,只有少量警戒部队,所以解放军大部分部队的渡河很顺利,甚至不发一枪一炮。

  而在日军控制的部分重点渡口,解放军则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发起强渡,船工水手们有的一个夜晚就摆渡15趟、18趟,甚至达到20趟,有的船工负了伤,包扎一下伤口,继续摇橹撑船。

  担任突击队员的战士们更是英勇,有的木排被打坏,就由高个子战士架起重机枪,边打边泅渡前进,战士们冲过泥滩,登上大堤,用火箭筒将渡口附近的日军的地堡一一摧毁,牢牢控制了河堤阵地。

  在广饶,因沿海滩涂地形,加之想不到解放军会绕那么远,日军并没有布置兵力,解放军骑兵纵队在当地游击同志的配合和指引下,登陆之后,迅速向东挺进,他们的任务是在胶莱谷地大规模活动,想法设法骚扰日军,断绝日军的退路。

  解放军先头部队的过河异常顺利,随着一只又一只主力部队顺利过河,而在沂蒙山区和泰山的解放军部队,则如下山猛虎一般,开始了大规模穿插,想法设法截断各部日军之间联系。

  胶济铁路沿线的日军感受到被合围的巨大危险,立刻按照计划向后收缩,不过他们听闻,共产党的迂回部队都跑到潍县移动,自然非常不安,而在沂水前线的日军同样意识到侧翼的风险,所以不断向青岛发电,请求指导。

  在青岛的日本山东派遣军指挥部顷刻之间,被各种告急和不断发来的电报淹没了,整个山东的日军都遭到了猛烈进攻,各种真假情报,让日本人陷入到了极大的混乱当中,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共产党竟然有能力发动如此规模的全面反击。

  日本人此时也搞不清楚共产党兵力有多少,但是有一点他们是知道的,必须尽快把展开的各部收缩起来,要是被共产分割包围,那麻烦就大了,所以不断下令前线日军形成相互靠拢。

  当天晚上,共产党新华之声对外公开发表捷报,解放军百万雄师在山东对日军发动了大反击,目前进展顺利,消息传出,举国再一次欢腾……

  而明白误判共产党主力所在地的日军,不得不动员一切船只,向山东运兵,不过在长三角和江淮地区与日军对峙的各路军队,自然不会让日军轻易后撤,开始主动发起牵制性进攻,中日双方总兵力高达两百万人的大决战至此打响。

  就在国内外屏住呼吸,全神贯注,观看中日战争的同时,斯大林在看到内务部一份佐尔格小组的“德国”电报后,眉头深蹙,希特勒竟然要吞并奥地利、捷克?英法会同意?情报是真是假?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