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544章科技进步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11732 2025-05-12 15:06

  谷雨之所以对罗科这么说话,自然还是在拉拢他,这样的顶尖科学家,他费尽心思搞到手,一定要让他尽心工作,相比于罗科归心,即将研究成功的三百多公里的弹道导弹技术给苏俄有什么舍不得的……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在这封给中国的电报中,斯大林除了提到德国人的飞弹以外,也提到了这一次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勒热夫战役的胜利,苏军在两大战役中,号称歼灭德军和附从国两百多万人……

  虽然谷雨知道斯大林在吹牛,而且谷雨非常清楚苏俄现在十分缺乏兵员,但谷雨很清楚,尽管这一场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的胜利没有前世那么巨大,但德军同时从中线和南线撤退,苏军的胜利是实实在在的,战线骗不了人!

  苏俄已经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而且苏军的战略战术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彭德怀同志上半年还对很多苏军的战斗力还有些不以为然,而到了年底,他对苏军方面军一级的指挥已经是赞叹居多,指责少了很多。

  彭德怀同志还不断总结苏军的战术优点,他对苏军的大炮兵运用,还有苏军的大纵深战略非常欣赏……而他的助手参谋长左权更是记录了多个笔记本,将苏军斯大林战役战前准备的无数细节都详细记录下来,这些都是极其珍贵的不传之秘……

  当然,前线的同志对苏军的缺点,也说得很清楚,他对新兵居多的苏军师以下的步兵战术非常瞧不上,认为远不如解放军精细,其中存在着太多毫无必要的伤亡,他尤其看不上苏军擅长的乌拉冲锋……

  而对苏军的高级指挥员,彭德怀同志虽然夸奖了一些人﹐但也认为还有一些集团军级别的指挥员不是很合格,他甚至也有些担心自己的上司,一位苏军刚刚上任的方面军司令员,认为进攻精神旺盛,但过于激进,穿插太过,一不小心会被德国人打反击。

  彭德怀同志战术多少有些粗糙,连他都担心一些指挥官,可见前线的苏军现在进攻的精神多么旺盛……

  而那位脸上胖乎乎的指挥员,谷雨当然知道,彭德怀同志的评价没错,不过谷雨相信这一次他应该不会那么倒霉,因为苏俄已经有了抗生素……

  而对本方的指挥员,彭德怀对王耀武的军事才干非常欣赏,认为他是解放军最杰出的集团军司令员之一,甚至没有第—……

  按照计划,未来在苏部队会一分为二,本来谷雨的设想是彭德怀担任中国第一方面军司令员,寻淮洲担任第二方面军司令员。

  但是彭德怀对王耀武这么欣赏,让谷雨改变了思路,他准备提拔彭德怀为军委常委,负责协调,同时提拔王耀武为中国第一方面军司令员。

  这样操作,一来是告诉下面的指挥员们,只要表现好,不管是什么出身,只要表现好,该提拔,中央一定会提拔,鼓励指挥员们奋勇作战。

  而王耀武是最合适的人,他的能力无可挑剔,又非常会做人,还很懂经营,是出了名的文武双全,这样的人完全可以大力提拔,战后退役,还可以继续从政。

  前世的他不是买了两辆拖拉机准备退役后种地吗?谷雨准备让他担任农业部长,好好领导一下中国的农业,在种好粮食的同时,多搞一些多种经营,脑子灵活的王耀武绝对有这个能力。

  二来是谷雨对于彭德怀指挥上的一些缺陷有些不放心,他认为彭德怀同志的军事天赋可能比王寻两人低,虽然负重能力最强,但缜密不足。

  在需要大规模进攻时,让彭德怀协调,王寻两人负责一线指挥似乎更好一些,这两位的军事天赋足以胜任这样的指挥。

  三就是谷雨需要把彭德怀同志的地位提升上来,也是为未来考虑,他需要这样一位同志震慑全党全军,让大家伙都老实一些。

  苏德战场的规模空前,是人类地面战争的巅峰,在这个战场上表现出色的彭德怀同志在战后有足够的资历和功劳,在战后进入中央局,并主持大裁军,同时在战后监管军队纪律,甚至未来担任中央监委书记。

  谷雨根本不需要担心彭德怀同志,他比这位同志小了十岁,彭德怀同志就算权倾朝野,让所有人不高兴,也不可能冲击谷雨的政治地位……

  既然有这样的打算,现在让彭德怀同志成为军委常委就很有必要的,战后几位老常委退休,彭德怀同志再进一步,当然没问题……

  当然了,这些盘算谷雨还需要吹吹风,但此时对苏态度软化是必须的,毕竟中苏两国的关系,很快就要转变。

  现在是苏俄求着中国,等到苏俄突破第聂伯河,解放乌克兰后,就要反过来,在这个转折关头即将到来之际,谷雨自然不会得罪斯大林,还要让他感觉到亲密。

  所以谷雨给斯大林的电报写得非常动情,惊悉莫斯科遇袭,雨日夜不安,吾国在飞弹领域确有些许进步,愿与伟大的苏俄共同研究,以期早日还击柏林……

  当然了,谷雨脾气这么好,说到底还是因为有求于人,虽然引进了不少技术和设备,但中国还是搞不定多种高精度零部件的精密加工,而这个问题会影响导弹,同样会影响到飞机,还有未来的卫星等等。

  飞机仪表的核心同样是陀螺仪,虽然现在螺旋桨飞机使用的国产陀螺仪稍微差一点没什么,但到了超音速时代,可就不一样了,所以这个问题越早解决越好,作为交换,老毛子把最好的陀螺仪加工技术拿出来难道不应该的吗……

  而在回电之后,谷雨又想起了另外一个问题,在他的记忆中,未来的机械陀螺仪已经被激光陀螺仪取代,既然精密加工短时间内搞不定,那就下大力气弯道超车,加大激光陀螺仪的研制。

  而要研发激光陀螺仪,首先要把激光搞出来,而此时此刻,中国的激光技术离突破已经不远,原因很简单,从英国和苏俄引进的雷达技术后,中国已经拥有了磁控管制造技术,虽然技术不怎么先进。

  国产磁控管的质量不稳定,频率也不是很高,同样是雷达,中国自己生产的第一台雷达,事实上相当落后,探测距离近,体积庞大,所以雷达研究所获得的命令想办法研发一种可以获得高强度微波的器件。

  通常的器件只能产生波长较长的无线电波,若打算用这种器件来产生微波,器件结构的尺寸就必需极小,在半导体技术没有突破前,自然无实际实现的可能性。

  不过中国的研究人员很幸福,他们不知道从哪里得到了一个技术通报,如果用分子,而不用电子线路,不是就可以得到波长足够小的无线电波吗?

  分子具有各种不同的振动形式,有些分子的振动正好和微波波段范围的辐射相同,问题是如何将这些振动转变为辐射。

  以氨分子为例,在适当的条件下,它每秒振动240亿次,因此有可能发射波长为1.25厘米的微波。

  如果通过热或电的方法,把能量泵入氨分子中,使它们处于“激发“状态。然后,再设想办法使这些受激的分子处于具有和氨分子的固有频率相同的微波束中---这个微波束的能量可以是很微弱的。

  一个单独的氨分子就会受到这一微波束的作用,以同样波长的数波形式放出它的能量,这一能量对继而作用于另一个氨分子,使它也放出能量。

  很微弱的入射微波束相当于起立脚点对一场雪崩的促发作用,最后就会产生一个很强的微波束,最初用来激发分子的能量就全部转变为一种特殊的辐射。

  同样的,如果这种微波束,变成了红外光或者可见光会怎么办?气体氨分子变成固体分子会怎么样?

  看到通报之后,正在跟红宝石和高强闪光灯打交道的中苏科学家们恍然大悟,报告打上去之后,李强立刻下令,激光项目组和雷达所合并,共同研究这种微波束,然后搞出红外光和可见光束……

  当然了,这些被下令摸索激光的年轻人也并不是没有收获,他们根据欧美的论文,已经在实验室人工合成出红宝石棒,这种人工合成的红宝石非常干净,颜值非常高,颜色特别均匀,更重要的是,成本并不高。

  为了让中国的新婚夫妻们生活圆圆满满,红红火火,谷雨决定建立一个大型的红宝石人工合成工厂,同时成立中国珠宝。

  这个工厂生产出来的红宝石,会被中国珠宝打造成戒指的模样,他甚至为这样的红宝石戒指取了一句广告词,宝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此时此刻的中国人,讲究的是穿金戴银,可金银都是国家发展必须的贵金属,国家必须想办法让人民扭转思路,怎么办呢?自然要有取代品,红宝石值得拥有……

  在拿出了一个经典的广告词的同时,谷雨和夫人,其他党政大佬也都要出马当模特,任何外交场合,都要戴上红宝石戒指,赠送一对珠宝,当然了广告费不用收了……

  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红宝石的珍贵,中央会把钻石拿出来比较,那玩意别看挺透明的,被火一烧,就换成了一缕黑烟,一点都不久远……

  红宝石可就不一样了,这玩意放在火里,怎么烧都没事﹖越烧越闪亮,谁能恒久远还用说吗……未来到了电视时代,这个广告要天天放,时时放,必须家喻户晓……

  什么狗屁钻石,一把火都扛不住,还是红宝石好,中国人民必须只爱红宝石,人工合成就是比天然的好看,天然的歪七咧八,多难看……

  只有让人民认识到,只有经过科学处理的才是真正的好东西,这同样有政治意义,中国人民必须热爱科学,不爱科学的都是二流子,不正经,只有二流子、不正经的才不喜欢红宝石,才会戴钻石……必须形成这样的政治正确……

  这样干,一是为了彻底堵住未来的年轻人傻乎乎的盯着钻石,尽量减少进口那种毫无价值的东西;

  二则是最关键的,这个红宝石工厂,既然是激光项目组的功劳,获得的各种利润相当一部分要拿出来作为雷达所的研究经费……

  在与罗科交流一番,然后乘车前往另外一个实验室的路上,谷雨脑海中想得确实这些,他的心情很是愉快,什么是伟大的人物,能够操弄人心的才是伟大的人物,他现在正走在这条康庄大道上……

  到了1943年,中国对核武器的研究已经进入到关键时刻﹐诺克斯镁反应堆工程的诸多技术难题,在中俄科学家的努力下,大部分已经得到解决,还有一些问题也正在解决中,所以核反应堆项目已经进入到工程选址和设计阶段。

  按照规划,这个大型核反应堆将在1944年开始施工,并于1946年完成建设,到1947年,如果一切顺利,可以获得第一批可以用于核爆试验的金239。

  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科学家已经基本解决了铀浓缩所必须的气体扩散设备的研发,后来又得到苏俄技术人员的帮助,解决了一些比较棘手的技术难题。

  技术人员于1942年上半年建设了一个小型铀浓缩试验工厂,该厂已经成功运转了半年多,相关设备的可靠性得到了验证。

  按照计划,1943年需要铀浓缩厂选址和设计任务,1944年将在山西开工建设第一个3%低浓度铀浓缩工厂,计划用2年时间,完成这个铀浓缩工厂的建设。

  这个时间表不算很快,甚至有意慢了一些,原因很简单﹐现在大英正在进行相应的建设,而大英建设的各种资料都能看得到,让大英在前面探路,中苏跟在后面发展不好吗?

  之所以同时推动两个项目建设,就是因为两条不同的产生淦239的技术路线,相比于诺克斯镁反应堆对铀的巨大的浪费,3%的铀235生产的淦239成本要低不少,而且铀浓缩也必须进行。

  不节省铀不行,虽然从刚果获得了大量铀矿石,但中国国内一直没有找到让大家满意的铀矿,好不容易在湖南和外蒙找到了铀矿,品位低得令人发指,只能作为战略储备,现在没人愿意开发。

  中国如此,苏俄同样好不到哪里去,他们问题更严重,苏俄哈萨克的大铀矿品位太低不说,战争期间也来不及开发,而谷雨只给了苏俄有限数量的铀矿石,刚好够研究的……

  虽然谷雨知道未来的朝鲜似乎有不少铀矿,但朝鲜毕竟没有拿下来,而且毕竟不是本土,刚果铀矿的主意还要继续打,也是谷雨得到南苏丹没有放弃的关键原因。

  南苏丹和刚果好歹接壤,未来对刚果铀矿石的走私还要继续下去,现在这四万吨太少了,还是不够,得继续想办法……

  这么干,还有一个原因,英美两国似乎围绕着原子能开发已经有了一些接触,或许这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也在合作,那么另外一条技术路线也要做一些准备,万一第一条技术路线不是很成功呢,谁也不敢冒险。

  由于铀235与238之间相对分子量差别很小,理论分离系数仅仅为1.0043,而实际分离系数大概只有1.003。

  要想分离出铀235需要将大量的扩散分离机串联起来,逐级提高铀的富集程度,为制得3%的铀235,大约需要1200多台分离机。

  扩散厂虽然技术难度不算很高,但远不如离心机节能,由于需要不断重复分离气体,能耗十分巨大,每单位分离功大约需耗能3000kwh,所以中国第一个气体扩散厂,必须修建在火电厂密集的地区,自然就是山西。

  同时有关部门正在选址,准备筹建3%-20%的中浓度铀浓缩厂和20%-95%的高浓度铀浓缩厂,同时筹建第二个以3%低浓度铀为原料的反应堆。

  前者计划在西南地区选址,以利用西南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战后那些电解铝工厂配套的多个火力发电厂,可以用于这个中浓度铀浓缩厂。

  后者则计划建设在甘肃大型反应堆附近,可以就近使用大型反应堆产生的电力,同时也需要在黄河上配套建设一个大型水电站,以满足未来高浓度铀浓缩厂扩产的电力需求,当然这是远期规划……

  在绵阳,谷雨先是重重保护下,视察了产生了人类第一克淦239的绵阳试验核反应堆,然后又去看了看铀浓缩试验工厂,最后听取了王淦昌代表的专家组所做的相关汇报。

  听完汇报后,谷雨心里在滴血,航天项目花钱如流水,核工程的投资同样空前,两个反应堆,三个铀浓缩工厂,多个火力发电厂,一个百万千瓦的大型水电站,还有配套的公路铁路,其他各种后勤设施和技术改造……

  怪不得前世某位同志要当了裤子,没有庞大的投资,想搞出原子弹,那是痴心梦想,但没办法,国家安全是无价的﹐必须干……

  谷雨又询问了一番,王淦昌同志告诉他,苏俄的情报人员确实很厉害,我们这边遇到的很多问题,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拿过来一大串东西,真是……

  随着项目进展越来越快,随着英国相关资料越来越多,来到中国的苏俄科学家也越来越多,当然了,各种研发结果一旦得到获得,立刻会被报到苏俄……

  谷雨笑着点点头,告诉他们没什么好对苏俄同志隐瞒的﹖如果要成功,也应该是苏俄同志第一个成功,咱们不抢第一个……

  当然了,想研发原子弹,不仅仅是反应堆和铀浓缩,还涉及到各种领域,比如原子弹的理论构型,比如高爆炸药的研制,又比如淦239的理化性质等等,这些细节谷雨没问,同志们回答了,他也不懂。

  谷雨在意的是后勤和各种配套,他仔细调研了一番,二十四小时营业的食堂看了看,职工宿舍也去看了看,他觉得远远不够。

  必须在后勤上加大投入,同时也要提升各种奖金,虽然王淦昌等科学家不愿意要,但国家必须给,绝不能让他们流血又流泪。

  在返回成都后,谷雨先视察了中航发成都发动机研究所,中俄两国共同研究的第一代涡喷发动机,目前这个研究所规模非常大,现在光光俄国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就有几百人﹖涵盖了材料强度、燃油等发动机领域的专家。

  老毛子下了大血本,来了这么多人,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用航天技术,从英国搞来的各种技术资料,非常珍贵,苏俄必须派出大批科学家才可能吃透。

  另一方面是情报显示,德国人在喷气发动机领域取得了诸多突破,据说已经试飞了一款速度飞快的喷气飞机,德国佬的科技进步太让人担心了…….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留里卡放了一颗卫星,来到中国一年之后,留里卡结合英国人提供的资料,对自己原来的设计进行了一些修改,已经设计了一款命名为S-18的喷气发动机。

  这款发动机采用轴流式压气机,增压级数由6级增加到了8级,采用了环形燃烧室,推力也增加到了12.7千牛,动力很足!

  而此时中国最好的航发是蚊式战斗机所使用的英国发动机,也不过1.5千牛,八倍的差距,这已经是质的差距!

  苏俄高层知道后,差点没被气死,他们要是早知道留里卡搞出了这么一个夸张的东西,怎么也不会把他那个项目组送到中国来,现在后悔已经晚了!

  权衡再三,苏俄方面只能派出大批技术专家来到中国,而为了服务,并掏光这批苏俄专家肚子里的东西,工建委也下了血本,一个苏俄专家配上几位中国助手,并借此建立起中国喷气发动机的全套研发人马。

  如此一来,光光这个研究所,中苏两国的工作人员就有数千人之多,各种资源更是敞开供应,苏俄首席专家留里卡此时的处境比前世好了不知道多少。

  不过留里卡放了卫星之后,很快就发现这款发动机在地面试验期间发生了诸多问题,比如发动机喘振,叶片断裂,叶片脱落,燃烧室过热,一个接着一个失败,把所有人的兴头都搞没了…….

  项目组怎么也搞不明白,发动机在地面试车时,为什么会不断出现抖动、过热、损坏乃至燃烧室火焰逆流。

  仔细分析英国人的资料,才发现英国人也有这方面的经历,但如何解决的,并没有提供,很显然,英国人留了一手……

  无奈之下,项目组只能自己想办法,他们发现,流体力学研究所搞火箭时,也出现了类似问题,火箭项目组经过无数的实验,报废多台火箭发动机,用了两年多时间,方才找到喘振这一罪魁祸首……

  留里卡开始仿效火箭项目组,设计了一个防喘振放气装置,很快发现进气量改变时,各种问题明显有所缓解,他立刻知道,找对了路!

  发动机喘振这个大问题找到了解决办法,但问题还没完﹐必须寻找更加合适的高温合金材料。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国家的材料工业上升到足够的水平,开发出全新的材料来应用到新的发动机上,但材料研究非常困难,只能不断堆钱。

  目前项目组对高温材料研究方向还是传统的铬镍合金体系,然后掺杂铝、钛和钨钼,材料性能可以提高,但是热加工性能下降,可以加入昂贵的钴,改善材料的综合性能,提高高温组织的稳定性。

  不过这一次谷雨给他们带来了好消息,洛阳金属研究所﹐研究了美国那边搞来的钼系高温合金,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你们可以问问他们的情况。

  美国因为缺钨,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研发钼系合金,属于当今世界的顶尖水平,美帝在这一领域的领先,也为美国人未来航空发动机领域的领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在这个时代,因为有谷雨的指点,中国更加重视钼系合金,中国这么做,也有足够的理由,中国缺少铬镍,但中国是钼资源大国,储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重点研究钼系合金,更符合中国现状。

  根据谷雨指导,洛阳金属所从钼精矿焙烧烟尘中已经提取出铢,谷雨让研究人员开发钼徕单晶合金。

  为什么要这么干,怎么干,谷雨不知道,反正他只是准备了一个研究通报,里面只有一个模糊的方向,而初步研究的结果也证明加上少量徕之后,钼系高温合金性能确实有所提升,潜力巨大。

  至于如何搞出高水平的钼徕单晶合金,中国的研究人员不行,不代表苏俄的技术人员不行,两家一起搞,万一搞出来中国也会占便宜……就算搞不出来,钼睐单晶合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任何一点突破,有一些数据都是极其珍贵的……

  而交谈时,苏俄同志突然想了起来,苏俄的坦克装甲大量使用钼镍合金,肯定有相关的研发资料,思路一下子展开了不少…….

  对于高温合金会不会迅速突破,这台发动机能不能现在就搞出来,谷雨并不是很着急,他已经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十年不行,就二十年,二十年不行,就三十年。

  必须先搞定一款发动机,完整的走完航空发动机研发整个流程,搞清楚航发到底应该怎么干,前世中国用了整整六十年,才通过涡扇10走完了整个流程,中间不知道走了多少弯路。

  有前世的教训在,谷雨自然要少走弯路,现在才40年代,他有足够的时间慢慢磨。即便这款发动机流程完整走完之后,已经落后,也是值得的。

  而且留里卡搞出的这款发动机,谷雨并不认为会很落后﹐这个推力太吓人了,涡扇10也不过14千牛,虽然说这款发动机的推重比肯定做不到1以上,但这才四十年代,而且还是涡喷……

  谷雨猜测,留里卡很可能就是后世俄国著名的土星-留里卡发动机联合体的创始人,而土星留里卡发动机联合体的王牌产品就是苏27使用的AL31F发动机。

  AL31F绝不可能一下子就成功,从发动机命名中就知道肯定有前序产品,这个S-18很可能就是前序产品之一,所以谷雨的想法就很简单,沿着留里卡这条路走下去,然后不断修改完善,或许有非同一般的收获。

  想到这里,谷雨就有些后悔,对留里卡这个俄国都有的名字没太在意,现在他放了一个大卫星,斯大林肯定会盯着他,想留下他是不可能了……

  事实上,就算现在搞不出来,也是可以接受的,两三年之后,大概率可以拿到纳粹或者英国的发动机,到时候也可以通过借鉴仿制,再加上自我设计,只要有一款成功,未来的路就通畅了……

  更重要的是,这一次苏俄派出来的几百名技术人员,负责发动机研发的各个领域,中国也建立起了完整的发动机研发队伍,也有了苏俄的完整规范,这才是未来发展必须的……

  而这一次考察的过程中,谷雨意外得见到了安东诺夫,安东诺夫也对这个发动机感兴趣,功率太大了,一台顶“灰背隼”八倍,这玩意要是搞定了,那未来的轰炸机速度该有多块,载弹量该有多大,想想都恐怖……

  不过安东诺夫考察发现,这款发动机短时间内根本没有成功的希望,他叹息了一声,继续搞他的四发轰5。

  谷雨和他交流一番,安东诺夫告诉谷雨四发轰5详细图纸已经绘制了不少,不过他却相当担心,四发轰5会不会没有用武之地?

  现在喷气发动机有了突破性进展,德国人甚至已经有了喷气飞机,中苏也有进展,英美肯定也有很大的进展,而我们的四发轰5就算达到理想水准,也不过比B-17先进一些,又没办法换装喷气发动机……

  而且现在对日轰炸,对四发轰5的需求也不大,英国人最新的蚊式战斗机,携带的炸弹重量和B-17差距不大,中国再搞一款差不多的,似乎也没什么意义。

  安东诺夫的想法是对的,不过谷雨的想法和他不一样,他就是想通过四发轰5摸索大型运输机,你必须搞出相应的飞机才行,只有把飞机搞出来,才会知道哪些问题没有考虑的,就算失败了也是值得的。

  苏俄如果不是搞出佩-8这样的大家伙,想仿制B-29也没那么容易,有些研发是必须要做的,就算代价大,也是值得的。

  而且四发轰5也可以改装过相应的运输机,如果能够达到10吨以上的运输量,谷雨就很满意了,毕竟这一块中国有很大的需求。

  所以谷雨安慰了安东诺夫一番,然后告诉他,你要是不放心,可以做好改装成运输机的准备,中国非常需要一个10吨以上的运输机,安东诺夫听完,点点头,表示回去会做一些修改……

  提到四发轰五,谷雨又想起了美国人的诺顿轰炸瞄准器﹐都两年多了,还是没有拿到,美国人的保密水准还是很高的,看来不能太着急了……

  一连串考察之后,谷雨这才召见西南局书记、四川省委书记黎玉和四川省长乔国桢同志,除听取汇报以后,也告诉他们,工建委在绵阳和成都那些个带数字的研究所,意义重大,你们要做好后勤工作,不要人家要,你们要主动给。

  他对住房、车辆、医疗、生活物资等等定下了明确的标准,另外还特别要求抽调一批文化程度不错,对党忠诚、性格相貌都不错的女同志,解决一些单身汉的生活问题,不能饱汉不知饿汉饥……

  当然了,让四川增加投入,谷雨也要给四川一些安抚,他答应会在战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立刻修建宝成铁路,同时完成川滇铁路改轨工程,以解决四川人民最为头疼的出川问题。

  黎玉目前还不是中央局委员,有些所竟然对他保密!现在更加夸张了,党的第一书记竟然如此关心这些带数字的研究所,甚至拿宝成铁路和川滇铁路作为筹码。

  他在不断咂舌之余,也产生了浓浓的兴趣,这都是一些什么神仙,都要搞什么呀,他虽然没问,谷雨自然看得出来﹐瞪着眼告诉他,等你未来进入中央局自然知道,现在不要问,做好后勤就好!

  乔国桢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第一书记这是吊着一根大胡萝卜呀,不管是为四川人民,还是为自己的前程,接下来李书记都得卖力干活了……

  就在此时,谷雨转头看向乔国桢,“老乔,我听说杂交水稻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你说说看!”

  乔国桢立刻回答道,“谷书记,继中南局农技人员在天南找到雄性不育株后,我们西南局又搞出了不育种子,目前,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离成功已经不远!”

  “嗷,你仔细说说!”

  乔国桢是陕西人,今年36岁,他参加革命时间很早,在陕西搞过农运,被称为农运大王;后来又到河北搞工运,到唐山开滦煤矿,和工人一起挖煤,边劳动边宣传,深得矿工们的信任,期间四次被捕,和彭真同志在监狱中组建了秘密党支部,彭真为书记,他为组织委员。

  谷雨担任北方局书记后,乔国桢刚刚出狱,按照北方局指示,前往京东农村继续搞农运,摆脱了前世再次被捕的命运,他在京东地区各项工作开展得很好,为四路军在冀东和热河南部的立足做出了巨大贡献。

  乔国桢后来先后担任冀热辽省委常委、农委书记,河北省委副书记、农委书记,中央农委副主任,抗战初期下放四川省长,负责四川的农业建设。

  作为计划中的抗日战争的大后方,乔国桢的责任极其重大,他在四川主持政务,除了继续大规模兴修水利,不断提高生丝、桐油、猪鬃等重要农畜产品的产量以外,还必须有效的提高了粮食产量。

  这几年,乔国桢干得相当不错,有效的保证了各种物资供应,还为战争筹集了大量经费,所以乔国桢虽然是省长,但他在谷雨心目中的地位相当高,要不然也不会担任西南局第三书记……

  乔国桢能够在农业上取得不小的突破,跟他放手,充分发挥四川大学两位农业系教授杨开渠和杨允奎的能力有关。

  早在四川解放初期,这两位杨教授就联名给共产党上书,提议通过种植双季稻、采取干田直播法、选育旱稻品种,引进美国优良玉米小麦等品种,以期全面促进四川粮食增产,以此巩固抗日大后方,为全面抗日战争做好充足的粮食供应准备。

  谷雨批示了这封信,又转给了当时的西南局,要求他们全力支持两位先生,而这两位教授在抗战期间也确实做了不小的贡献。

  杨允奎先生一边选育出几种水稻品种,一边建议加强再生稻种植,他还专门编写了《再生稻浅说》一文,对农民群体普及推广使用,是这一领域最早,研究最深入的专家之一。

  而四川大学农学院另外一位教授杨允奎先生,和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是同窗好友,在他的帮助下,中国成功得获得了多种美国优良的玉米小麦种子资源,将其引入四川与当地品种进行杂交,获得巨大成功。

  凭借着共产党极强的组织能力,这些水稻、玉米和小麦品种迅速在推广,几年下来,四川的粮食产量有了较大的提升……

  事实上,两杨先生的贡献仅仅是这几年中国农业进步的一部分,早在1937年,共产党建政之初,一边抵抗日本侵略,一边大力整顿和改组原国民政府设置的农业科研机构,并将其划为中央政府相关部门的隶属单位。

  根据中央的规划,每个大区都搞了一个研究所,一个专业所,同时又搞了三个国家级试验场,而省级试验场(站)则有一百多个,业务上由大区领导,其中西南局下属的研究所就由两杨先生主持。

  这一时期各个研究所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人才,推广国外的优良品种,同时南方各所都得到指示,按照美国科学家琼斯发现的水稻雄性不育现象,以及日本科学家关于杂交水稻等相关论文,全中国寻找野生雄性不育株,开展三系杂交水稻研究。

  虽然有一些专家不相信水稻能够顺利杂交,不过指示来自于谷雨,而且要求各所场站的党委书记监督执行。

  在最高层的强力推动下,各所场站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后,各个水稻育种场的技术人员需要在六七月间,头顶烈日,赤脚踩在田里,一株株地寻觅检查稻穗。

  七个水稻育种场在检查几百万个稻穗后,陆续都找到了雄性不育株,经过人工授粉,发现有的杂交组合表现很有优势,这也就验证三系杂交水稻确实有可行性。

  三系杂交水稻的可行性得到验证的同时,各所场也同时在所在大区到处寻找野生稻,不过在中国大陆的寻找并不成功,一直到北越解放的1940年底,农技人员才在北越找到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

  随着这株雄性不育野生稻的获得,杂交水稻的研发进入到攻坚时刻,南方各个农技部门此时已经极度兴奋,开始全力动员,培育以实现“三系”配套……

  就在这个夏天,西南局下属的育种场,采取遮光处理,首先从这颗野生种子成功抽穗育成了不育系及同型保持系,可以向全国大量提供不育系种子……

  而在过去五六年间,国内与东南亚、非洲、欧洲等地陆续收集了800多个品种,在这个冬天,广南和天南的技术人员已经开始了三季稻种植,他们将在这800多个品种中挑选出恢复系种子。

  乔国桢介绍到这里,有些兴奋的说道,“谷书记,现在就看这八百多个品种的情况了,明年春天只要找到一个口味好、结实率高的强恢复系品种,我们的杂交水稻就基本成功了!”

  “不要着急,只要三年内找到这个品种,我们就是巨大的成功!”

  乔国桢与黎玉对视了一眼,然后肯定地说道,“三年肯定够了!”

  谷雨深深吸了一口气,慢慢站起身,来到了窗口,过了一会,他回过头,对秘书斩钉截铁的说道,“记录!各大局﹑省委:杂交水稻的研发离胜利已经不远,其所需之人财物﹐必须优先保障,如有困难,第一时间报告中办!谷雨!”

  想了想,谷雨接着说道,“此件抄送书记处、中央财经委和中办!”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