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449章 争论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7964 2025-05-12 15:06

  数字:7450 吐槽:45 更新日期:2023/03/24 23:17:20

  同样也在年前,中央专委召开了年终工作会议,这一次会议上,出席会议的干部和科学家们在总结1956年各项工作之后,就开始为1957年科研经费争吵。

  1956年最大的成就就是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不过试验核潜艇下水只是刚刚开始,接下来还有很多的事情做,计划进行的各种测试就需要至少五年,而这还是理想的状态下,具体什么时候形成战斗力谁也不知道。

  而潜射导弹的研发目前同样进展缓慢,水下发射的困难之大超乎想象,或许也正是因为发现困难太大,1957年核潜艇领域的经费有了明显的增长,反对的人也不多,大家也都知道这是真正的绝杀武器,想想吧,核潜艇潜伏在水下,秘密摸到东太平洋,甚至是大西洋,那是多大的威胁呀!

  首先提出问题的就是中航,中国从苏俄引进的米亚—4虽然不错,但也仅仅是不错,有太多问题,中航的想法是加大投入,不仅要仿制,还要吃透,并改进,尽可能扩大航程。

  中航这样想也有理由,从米库林的口中,中方已经知道,米亚—4采用的AM—3发动机,苏俄已经研发出了改进型,虽说买不到,但咱们把人家的总师都搞过来了,在米库林的指导下,搞搞改进还不行?

  而米库林也做好了支招的准备,他在离开苏俄前,一直等着航空部的官僚指示,但一直到他离开苏俄,压根没人找他谈过,老头被气得不轻,这是瞧不起我呀!

  所以米库林一到中国就相当卖力,先是到处跑了跑,了解中国航发现在的研发能力和潜力,老头发现中国除了经费差一些以外,事实上已经搭建好了初步的体系,研究人员虽然不如苏俄,但也有一定的能力。

  老头同时发现中国政府非常有耐心,沿着来源于英德苏三国获得的三款发动机不断改进,即便涡喷—1系列到现在也没有突破,但还是在孜孜不倦的投入改进,虽然经费不多,但日久月累下来,涡喷—1C虽然达不到AL—7F的水准,但只要继续改进还是很有希望的。

  中国政府有耐心的标志还有一点,中国人不是依据飞机研发任务启动发动机的研发,而是根据发动机来研发飞机,虽然中国人的说法是此举可以保证飞机能够研发出来,虽然性能差一些,但至少不至于花冤枉钱。

  对中国同志这个说法,米库林是有一些看法的,他总觉得这种思想太保守了,若是飞机研发出来就落后了,那飞机有什么研发的必要?必须有追求世界第一的决心才对,但考虑到中国军工投入不足,中国同志小心翼翼或许也可以理解。

  考察过程中,米库林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一些必要的设备还没有研发或建设,又比如高校课程设置和师资配置严重不足,还有最麻烦的,中航发和中航主管官员水平太臭……

  对这一切,米库林并不奇怪,如果没有问题,谷雨就不会花大价钱邀请他来中国了,总体而言,米库林还是挺满意的,对于中国推行的厂所结合,以及发动机公司同步研发汽油机、柴油机等完全与苏俄模式不同的做法,米库林也没有反对。

  苏俄的厂所之间关系本来就很默契,中国干脆合并成一家也是可以的,并无大的影响;而作为苏俄高度集中体制的牺牲者,米库林很早就知道航空部的一些规划不靠谱,他明明知道,可又必须执行。

  中国的发动机公司并不完全依赖国家拨款,可以更加灵活,若是他的研究所也有一部分财源,不需要上面太多的拨款,他何至于被赶下台。

  老头满意之余,也有了一定的归属感,在他的指点下,从高校课程配置和师资调整,一直到具体的项目研发都进行了一些调整。

  老头很重视中国缴获的美国发动机,仔细分析一番后,他建议负责涡喷—2系列改进的中航发西安发动机公司应该把重点放在美国发动机的仿制上……

  至于他领头研发的AM—3的仿制,老头也做了大量的讲解,中国年轻的研发人员受益匪浅,对AM—3的仿制非常顺利,不过老头对AM—3的性能不是很满意,他建议中国研发改进型,AM—3推力是大,但实在太笨重了!

  但让中航失望的是,1957年轰—6项目的投入不增反减,中央的意思是完成米亚—4的仿制,并一步步吃透就算了,中航自己筹资改进,我也不拦着,中央的经费就这么些!

  中航无法理解中央的态度,在洲际导弹还遥遥无期之际,中国真正有希望攻击美国的只有轰—6,国家不应该重点投入轰—6吗?怎么搞来了米亚—4反而不愿意花钱了?

  李强同志做了一番解释,中国对美是防御方,而美国空军实力太强,我们的轰—6即便有能力飞往美国,也没有实际意义,所以轰—6更多的是威慑西太平洋和澳大利亚的美军,能不能攻击夏威夷,甚至是美国本土,并不是很重要……

  另外还有一点,美国人对米亚—4的航程有非常错误的估计,我们也不需要着急,把有限的经费暂时先用在其他领域,等过几年我们的经费更多了,再启动轰—6的改进型研究也不迟。

  中航同志听完愣住了,还能这么玩?不过仔细想想还真有些歪理,美国人不清楚,咱们现在着急改进有什么意义?荣瑞华同志听完,笑了起来,“多才同志,你这是唱哪一出呀?空城计吗?”

  李强也有些无奈,“就这么点家底,下面的同志各个都要,要想平衡好,难度很大呀!”

  “在这个问题上,重点突出是对的,但在别的问题上,也要注意不能摊大饼呀!”

  “你指的是哪一件事,我也知道,我会努力争取,我们先拿出一个方案!”

  荣瑞华同志很满意,在过去一年中,苏俄连续成功发射了两枚卫星,轰动了世界,而美国则连续发射失败,丢人现眼,两相对比,更显得国际共运事业可谓蒸蒸日上。

  与苏俄相比,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的中国航天人压力自然很大,他们在会议上同样拿出了一个2~3年内卫星上天的方案。

  目前有四个火箭方案,一是在东风4两级火箭的基础上加一级固体火箭,然后把卫星送上天(类似前世的长征1号);二是等待正在研发东风五完善,然后以此为基础搞一款运载火箭(类似前世的长征二号);三是与罗科提出的类似苏俄的方案;四则是氢氧火箭。

  早在东风4研发成功后,第一个方案就已经提出,两级火箭加固体火箭都已经有了,串联在一起就可以上天了,虽然三级火箭的控制难度很大,但总体技术较为成熟。

  不过方案一被谷雨否决,他不希望钱学森分心搞卫星,你的任务是洲际导弹,你安心搞打到美国的洲际导弹,着急搞什么卫星。

  至于方案四,在进行了一番调研后,就被停下来了,氢氧发动机所使用的液氢、液氧都是深低温推进剂,对试验设备、试验技术和安全技术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发成本太高,技术上有太多不足的地方,还是放在后面吧!

  但科学家们的坚持,谷雨又不好拦着,最终达成妥协,方案二是首选项,研发两级大火箭,既可以打到老美,又可以用来发射低轨返回式卫星;

  方案一作为第二备胎方案,启动火箭设计,钱学森抓总,不过主设计人员大多是国内培养出来的年青一代科学家,就当是给年青人们练练手。

  方案三则为第一备胎方案,比方案一投资要多,不过这几年进展很不顺利,罗科当时提出是四年,但事实证明他实在太乐观了,到目前为止,国产新型液氧煤油发动机还是没有搞定,而苏俄卫星已经上了天……

  苏俄成功发射卫星后,航天科技坐不住了,此时方案一已经完成了详细设计,可以进行火箭制造并启动试车工作,航天科技就想换成方案一为第一备胎方案,这自然需要大量投资。

  不过在听取了罗科的意见后,方案一再一次被谷雨否决,他还是选择第三方案作为第一备胎,表面原因是相信罗科,实际上则是因为美国卫星还没有上天。

  谷雨也不愿意和美国抢第二,宁愿等到美国卫星上天后在投大钱,在谷雨看来,中国的火箭项目最好与美苏差距至少一年,时间不能太近,低调就得有低调的样子……

  在卫星上天的问题上,谷雨极端实用,谷雨对苏俄先送一个土豆,再送一只小狗上天很不以为然,每一枚卫星上天,就是上亿的资金被烧掉,没有实际好处的事情怎么能做,不要说老毛子把狗送上天,就是把人送上天,谷雨也不认可。

  虽然谷雨清楚早早发射此举会极大的提升民族自豪感,可现在中国是老几?谷雨自以为的老三,实际上的老四,国际地位还是不如大英帝国。

  你个老四抢在美国人前面卫星上天,你想干什么?韬光养晦,可不仅仅是政治上的,也是科技上的,中国第一个搞出激光不算奇怪,雷达技术成熟后,研发激光只是思路问题,有一个出色的科学家提出设想,经过多年的研究,一点都不奇怪,事实上花的钱并不多。

  但卫星上天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是投入空前的工程问题,这恰恰反应了国家的野心,到时候美国对华态度可能会急转直下,苏俄也可能有其他想法。

  所以哪怕知道东风4加上一级固体发动机成功概率很大,他还是拦下来了,不能争这个第一,有些话和科学家不方便说,找一个似是而非的技术原因是最好的。

  技术原因也好找,在谷雨的印象中,美苏第一颗卫星都是做做样子,人类真正的实用性卫星要等到六十年代中期,所以去年苏俄卫星上天后,谷雨就安慰同志们,我们不能丢一个土豆到太空中,要上就要上个大的。

  等上完大的之后,咱们接着把已经有初步方案的通讯卫星、可以返回的侦察卫星、导航卫星、试验雷达卫星等等送上天,而要想把这么多大家伙送上天,采用比冲相对更高,又没有污染,实际使用成本更低的煤油液氧方案更好一些。

  在谷雨的前世,中国早期火箭技术发展完全是以导弹为中心的,间谍卫星和民用卫星的需求相对次要,说白了,就是太穷了,只能优先导弹发展,顾不上其他。

  但美苏就不同了,美苏有大量航天发射的需求,不仅有民用需求,还有大批间谍卫星的发射需求,大规模使用有毒燃料的成本太高,因此更倾向于使用无毒燃料,性能高,随加随用。

  对于导弹的特殊需求,美苏国力强,可以定制专门的肼基燃料发动机,作为暂时的过渡,而随着固体燃料技术的提高,美苏的导弹后来逐步都换成了固体火箭发动机,对有毒燃料就更看不上了。

  因为肼基燃料的高成本与它的毒性是直接相关的,试想,美苏火箭的维护工作,工作人员只要穿工作服戴头盔,中国火箭的维护工作,所有人都要穿防护服,还有工作时间限制,效率下来了,成本上去了。

  科罗廖夫从一开始就反对有毒燃料,不是他爱惜人命,而是因为他很清楚所谓毒燃料的优点都是空中楼阁,实际用起来成本爆炸,搞卫星就得用煤油液氧发动机。

  即便是后世中国,后来也开始搞无毒火箭,也正是因此,在预计中国国力不断上升,与苏俄差距不大,到七八十年代就可以持平,甚至反超时,谷雨自然更想走煤油—液氧路线。

  这样一来就尴尬了,明明方案一更稳妥,也完成了火箭详细设计,只要火箭完成试车,就可以发射,谷雨偏偏选择难度更大的方案三,但你选择方案三就实实在在增加投资呀,可他又不愿意多投钱,结果就是两头都捞不着。

  苏俄卫星没上天之前,科学家们也理解,谷雨不愿意争第一,而且两条腿走路,一条为主,一条为辅,从长远来说,方案三更合理,所以也没怎么争,大家都知道方案二的洲际导弹最重要,但苏俄的卫星上天之后,谷雨的做法就有些过分了。

  主项目方案二的洲际导弹相关投入增加了很多,这一点无可厚非,后来苏俄卫星上天后,运载火箭领域投入也增加了,但谷雨竟然没有选择方向,而是方案一、方案二都投资了。

  与此同时,谷雨还启动了氢氧火箭发动机的研究,谷雨的理由很高大上,我们不仅要上近地轨道,也要上高轨道,就一定要发展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

  他这一手一出,大家都不满意,方案一的支持者觉得方案一成功的可能性最快,可谷雨就是不愿意提高优先度,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是因为罗科成就更大,他只信洋鬼子?

  而罗科也觉得谷雨的做法不可理喻,他拿出的理由,被谷雨用来反对方案一,但同样没有获得足够的经费,哪有这么干得,你是耍猴吗?

  有些敏感的科学家们此时已经看出来了,谷雨这个做法就是分大饼,压根没有卫星早早上天的想法,或者说他不是很在意,几条线同时推进,但钱又不多,更像是维持和锻炼队伍,并不是要干大事的样子!

  所以到了年底,科学家们不干了,多位专家在会议上再次提出集中精力搞方案一,这一次罗科并没有和他们争吵,此举事实上就是在逼宫,谷雨如果想省钱,那就沿着方案一的方向进行,方案三暂时减少投入,罗科也认了,谁让中国现在经费不够,他的进展也不如预期呢!

  当然了,谷雨如果继续沿着方案三走,那是最好的,这就要给方案三大规模增加投入,总之必须有一个说法,绝不能摊大饼,氢氧发动机项目可以预研,但也仅仅是预研!

  谷雨的做法实际归实际,但却忽视了一点,此时中国上下的民族自尊心爆棚,看到苏俄的卫星上天了,大家都着急得要命,怎么可能接受谷雨慢悠悠的做法,为什么不能更快一些呢?你到底在犹豫什么?

  这种心态早已经在航天领域显露,当初制定十五年四弹计划时,航天科技一开始报上来的是八年,谷雨不放心,打回去讨论,后来改成十年四弹计划。

  但最后被谷雨改成了十五年四弹计划,谷雨告诉下面的同志,我们要的是真正能够打到美国的洲际导弹,时间宽裕一些更好。

  事实证明,谷雨的判断比较准确,中国虽然突破了中远程导弹,但能够打到没有美国全境的洲际导弹射程需要达到11000~12000公里,其难度之大,远远超过想象。

  除了需要研发更大推力的火箭发动机,还要配套研发多套重型工业设备,其中有一个不过关,实战型的洲际导弹就得推迟,十五年时间能不能搞出来都不清楚。

  不仅中国如此,苏俄此时也一样,老毛子研发的第一枚洲际导弹压根就是样子货,他们真正管用的洲际导弹也要等到六十年代后,要真有管用的,前世的赫鲁晓夫至于搞出古巴导弹危机吗?

  科学家们着急,主持会议的周恩来同志也着急,他原来想的是干到十一大,最好是十二大退休,所以坚决按照谷雨的计划执行,并不着急,可现在的情况很明显了,到了十大他就要退休,他自然希望未来两年好卫星上天,完美的结束他的任期。

  周恩来同志事实上也清楚,美国卫星一日没上天,谷雨就不会有紧迫感,也不会实实在在增加卫星领域的投入,所以他想在任期内,等到卫星上天已经不可能。

  在无比遗憾之余,周恩来同志能做的只能是为后来者奠定基础,不过他被谷雨折腾怕了,在1957年的各项投资中,他一开始还是选择按照谷雨的思路,捣糨糊,几条路线都走,但科学家们不答应,他也顺水推舟站在方案一的立场上,先上天解决了有无问题再说!

  除了在火箭项目上与谷雨不太一致以外,这一次中央专委会议出席人员也对谷雨大笔投入计算机研发,有些意见,大家都知道计算机重要,但在他们看来,计算机研发再重要也是子项目,哪有子项目比主项目投入还大的!

  除了对计算机项目不满以外,中央专委会议也对一些子项目不满意,比如卫星电池的研发,想让卫星在天上待得更久一些,必须使用电池,而卫星用电池有三种,化学电池,光学电池和核电池。

  按照计划,第一颗卫星上天要的是成功,电池使用的自然是最成熟的化学电池,而且已经有现成的银锌电池,可以在天上支撑二十天左右,可以环绕地球很多圈了!

  但谷雨想法却不一样,哪怕是第一颗卫星,他也希望有一些技术上的尝试,他希望可以用上太阳能电池,1950年代贝尔实验室推出第一块可商业化的6%转化效率的光伏电池,而中国在这一块也因为谷雨的重视早早启动了发展。

  早在硅提取取得突破后,中国就启动了光伏电池的研发,此时也已经研发出来,不过这种光伏电池转化效率很低,要想提供更多的能量,光伏电池的块头自然很大,这又给卫星发射带来难度,完全没有必要……

  还有导航卫星和主动通讯卫星,大家也都承认有可能性,但目前技术难度太大,真得有必要那么快推动吗?这一块完全可以等一等的,最起码急迫性不够,过几年投资也来得及!

  会议结束后,周恩来同志心情有些复杂,他告诉李强同志,“多才同志,还是你向谷雨同志汇报吧!”

  说完,周恩来同志深深看了一眼,“多才,有些话我不方便说,你可以说的!”

  “我也不好说呀!”

  “要是你觉得不方便说,和容强同志说一声,她说话,谷雨同志能够听得进去!”

  李强同志微微叹息,点头同意了,下面科学家不满意,冠生同志夹在中间为难,他也能够理解,可为难到不愿意向谷雨同志汇报,这到底是谁的责任?

  五中全会期间,李强同志很少发言,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敏感的意识到一些干部似乎把苗头对准了他,他自然有些恼火,但他很清楚自己有些尴尬的处境,所以并没有多说多做,而是很耐心的等待着谷雨同志的选择!

  李强同志对现在的位置一直有些战战兢兢,如果能退一步搞不好反而是好事,不用那么累,但他同样不希望被一些人攻击,说他犯了错误,那是另外一回事。

  每次想到这些事情时,李强总会思考一番,谷雨同志为什么让他做备胎?他明显不适合呀,想来想去,或许只有一个原因,让他做备胎,既可以彰显对工业的重视,又没有实际威胁,等到未来谷雨同志真正想换人了,交接不会那么困难。

  想清楚这些之后,李强同志坦然了许多,我反正是挂个名,无欲则刚,谷书记肯定也明白,而且他也相信谷雨肯定看出党内有些不对劲,可五中全会结束到现在,已经将近两个月,谷雨同志也一直没有任何反应,似乎对五中全会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无动于衷。

  据张世德同志说,谷雨同志很喜欢刚刚出生的小外孙,他每天都至少要抱孩子一个小时,还对涉及到婴幼儿的家用电器、疫苗等等很在意,似乎享受起天伦之乐了!

  自辞去国家主席后,谷雨很少接见外宾,也不爱参加会议,都是委托其他同志主持,谷雨手下的秘书们也比较活跃,这自然引起了一些党内同志的不安。

  谷雨虽然提倡分权,但他重视的领域,虽然说不上事必躬亲,但也非常仔细,突然间变成这样,说明他很可能有些倦政。

  这一点并不奇怪,谁掌握大权二十多年,都会产生懈怠感,现在党内能制衡的同志要么已经退休,要么即将退休,他有些放松也不奇怪,可问题是中国历史告诉大家,一号一旦产生懈怠感,国家很可能出事,苏俄也有明显的例子,钢铁同志的晚年……

  李强前往谷雨家中,倒没有受到任何阻拦,不过他一进门,就看到谷雨正在逗小外孙,小外孙发出声音,他也效仿,然后小外孙就咧嘴大笑,他也跟着咧嘴大笑!

  看到这一幕,李强同志再一次感到怪异,到底是怎么回事呀!不过见到他过来了,谷雨和他打了一声招呼,然后把孩子交给阿姨,两人一起来到书房谈了起来。

  李强同志把会议的情况简单汇报了一番,谷雨一边听汇报,一边翻看会议纪要,等李强说完,他并没有立刻回复,而是思考片刻后说道,“多才,同志们的抱怨有一定的道理,我们确实有些摊大饼,原因你也是知道的,我不愿意用方案一,主要还是觉得这款火箭除了抢时间,并无太大的实际意义,花太多钱不值得!”

  “谷书记,现在技术确实不成熟,可尽快发射卫星的意义太大,我国已经错过了地理大发现,不能再一次错过宇航时代了!”

  “咱们很多同志喜欢站在政治角度考虑问题,你不应该这样呀,你搞了这么多后勤,应该清楚量力而行才是最重要的!”

  谷雨这么一说,李强同志就不好再说下去了,谷雨站起身,想了想说道,“你把钱学森、罗科两位总师请到中南海,我和他们谈一谈!”

  李强同志无可奈何的离开,留在书房的谷雨则皱着眉头,他需要思考如何说服两位总师,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在另外一个房间,李强和容强交流了一番才离开……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