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三四月间,缅甸中部曼德勒一带正处在旱季,雨水很少,英军选择在这个时候进攻,属于刻意为之,此时的气候可以有效地发挥英国空军和机械化兵团的优势。
英军很清楚志愿军后勤的困难,所以他们的战术出发点就是凭借着空军优势,不断空袭缅甸北部的志愿军运输线,让前线的志愿军处于缺兵少弹的局面。
此时在缅甸战争的英国飞机已经有数百架之多,英国人每天出动五六十架轰炸志愿军后方补给线,盯着缅甸北部铁路、公路桥梁狂轰乱炸。
英军除攻击陆路运输线以外,还把重点放在了大金沙江上,对河流上的任何船只实行无差别进攻,不管是共产党缴获的蒸汽船,还是普通的民船,甚至是竹筏,也不放过。
但即便如此,英国空军还是没有办法阻拦志愿军的后勤补给,志愿军此时虽然不敢在白天使用卡车和船只运输,但可以利用夜晚运输,每到凌晨立刻找地方隐藏,如此虽然缓慢,但还是可以运送大批物资。
而在曼德勒东线防守的志愿军,在雨林中甚至开辟了一条小路,虽然物资运输数量少,但总比没有好,而占据掸邦一带的泰国军人,也秘密的向志愿军提供了一批军事物资,泰国想长期占据掸邦,他们同样需要共产党撑下去。
就这样,通过种种办法,一批又一批军事物资被转移到前线,保障了志愿军的正面战斗,而在正面战场上,双方你来我往,在西线的伊洛瓦底江沿线,在中线的西塘河谷地,围绕着每一个山头,每一个村庄、乃至于每一块阵地,反复厮杀。
志愿军在中线且战且退,但是在西线却表现得相当强硬,尤其是在战略要地东敦枝、萨斯瓦一带,双方打得极为残酷,这一地区离英国后勤补给基地仁安羌很近,又是西线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
一旦英国占领了东敦枝、萨斯瓦一线,则可以穿过险坡陡峻的勃固山脉,直插中线缅甸志愿军第一军第68师的侧背,与中路的英国南北夹击,迫使防守曼德勒正面的志愿军大撤退,因而两地,尤其是东敦枝的防守是整个曼德勒战役的要害。
志愿军防守部队为刚刚抵达前线的第二军,第二军抱着必死的决心死守东敦枝、萨斯瓦一线,与英军殊死搏杀。
久攻不下,还被志愿军不断的反击打得无可奈何的英军,到了四月中旬,终于开始使用从本土调过来的纯白人主力第48师。
中英两国的军队打出了真火,英军发挥起其火力优势,稳扎稳打,逐步推进,每战必首先用飞机轰炸,重炮轮番轰炸,然后才是步兵在坦克和火炮的掩护下,发起冲锋,与此同时,英军还大量使用喷火器扫射,造成了当面的志愿军战士不小的伤亡。
由于志愿军防空武器较少,而且大部分还部署在运输线上,所以前敌部队并无太多的高射机枪,战士们往往只能藏在深深的防空洞中,每当听到头顶一轮炮弹轰炸之后,知道敌人的步兵又要进攻了,志愿军战士马上从防空洞中钻出来。
这个时候,敌兵已经近在眼前,战士们用枪甚至都来不及,一上来就是丢手榴弹,拼刺刀,凭借着这样的坚韧,志愿军打退了敌人一轮又一轮的进攻。
志愿军这样的战术,被英国人称为地老鼠战术,英国人对此相当头疼,因为每一次的战斗都非常激烈和残酷,双方战斗的伤亡都非常大,死十个印度人,英国人不心疼,但这一次上的是骄傲的本土白人部队呀!
防御阵地上的志愿军阻击部队,每天只能夜里补充战士和弹药,战斗兵打完了,后勤兵上去,很多战士甚至还来不及认识,就牺牲了。
夜晚除了补充新兵以外,志愿军也会频繁发动夜袭,攻击白天被英军占领的阵地,英军不擅长夜战,志愿军往往都会有不小的收获,而为了报复志愿军,到了白天,英军往往会发起更加疯狂的进攻。
有的阵地上的志愿军打到最后,往往弹尽粮绝,他们会销毁文件,砸坏手枪,抱起石头砖头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物品,砸向敌群,只身与敌搏斗,最后壮烈牺牲,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不断在缅甸发生……
从1936年3月底到1936年5月初,志愿军在正面战场硬生生支撑了一个多月,英国空军虽然把东敦枝、萨斯瓦炸成了一片废墟,但志愿军还在顽强抵抗,两路英军还是没有打通联系,被勃固山脉分成两个相互隔绝的战场,并不能相互掩护侧翼。
如果说1935年的战事,英国人还有些不服气,认为被袭击或者殖民地军队不能打,那么到了1936年五月间,大英帝国彻底明白了一点,他们在缅甸的殖民统治到头了,真正到头了!
这是和平时期呀,在缅甸这个鬼地方维持十几万军队厮杀,还有几百架飞机轮番轰炸,还要为了前线,修补铁路公路,每天至少需要上百万英镑的军费开支。
大英帝国以如此庞大的投入就是想毕其功于一役,一举重创缅甸志愿军,获得缅甸战场的主动权,重树大英帝国的威信。
但英国人怎么也想不到,中国共产党军队竟然如此的坚韧,甚至可以说用疯狂来形容,中国人的主动牺牲精神深深刺激了英国军队,他们怎么也想不到世上竟然还有这样的军队。
天上飞机炸,地上大炮轰,坦克跑,喷火器烧,龙虾兵什么办法都想尽了,还是拿志愿军没有办法,他们怎么就那么能扛呢?
英军在战场上也抓到过一些志愿军俘虏,英国人不明白呀,我们又没有找你们麻烦,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拼命,这是缅甸,又不是中国!
被俘的战士往往会给英国人上一堂中国近代的苦难史,英国人第一个欺负中国人,把鸦片贩卖到中国的,到现在还占着中国的香港,控制着中国的海关,军舰还在长江上游荡,轰炸我们的部队,还有上海的“华人和狗不得入内”。
还有英国人和日本人勾勾搭搭,日本人在中国侵略,英国人是幕后黑手,凭什么你们可以这么欺负我们中国人?在缅甸打你们,就是让你们知道痛,就是让你们这些王八犊子知道中国人民不是好欺负的……
英国人被中国战士们的反驳说得哑口无言,除了感慨中国军队的战斗意志以外,英国陆军也对中国步兵的战术相当震惊。
如果说白天是英国人的天下,那么夜晚就是中国人的天下,中国人总是佯攻、奇袭或者夜间兵力地悄悄渗透,然后在英军想不到的角度,频繁发动袭击。
英军白天好不容易打下来的阵地,到了夜晚,十之八九又会被中国人重新夺回,不管怎么防都防不住,如此反复争夺,英军的推进速度最多的一天也只有几公里,中国人那恐怖的冲锋号,自然成了所有英国军人的梦魇。
打一个曼德勒尚且这么费劲,那么什么时候才能打到缅甸北部,把中国人赶回家?只打了一个多月,从本土过来的英国士兵就已经厌烦了这场战争,他们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跑到这个鬼地方和中国人打死打活?
与此同时,英国人也在好奇,他们的前辈到底是怎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的,是祖辈太厉害,还是他们这些晚辈太无能?
不仅仅英国士兵们吃不消,不愿意打这场莫名其妙的战争,英国政府也已经不想打了,原因很简单,英国财政真正吃不消了。
1936年的英国财政的军费开支大概是两亿英镑多一点,而这笔钱的大头用于人员开支和维护庞大的海军舰队,增加的军费开支,也主要是因为华盛顿体系被打破,英国人不得不大规模建造造舰,能够用于陆军的只有一丢丢。
从去年到今年,不断调兵遣将,本来就是一大笔钱,而一旦到了战场,打惯了富贵仗的英军,根本不在意炮弹炸弹,拼命往外丢。
打了一个多月,一年的陆军军费差不多打完了,下议院不得不增加拨款,而此时战争形势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缅甸旧都还是没有拿下来,这场仗打到什么时候是个头谁也不知道,大英帝国的面子再值钱,也没有真金白银值钱呀!
并不是说英国没有钱,英国人在布尔战争,在一战中花的钱,死的人比缅甸多多了,可是英国还是挺下来了,咬着牙打完了这两场战争,要说当时艰苦,绝对比现在艰苦多了。
可是此时英国的战斗意志,根本不如那两场战争,原因很简单,不管是布尔战争,还是一战,都有实实在在的利益,但是缅甸战争不是。
缅甸并不是英国的核心利益,缅甸有南非数之不尽的黄金吗?没有;缅甸战争能决定世界霸权的归属吗?没有!除了有些大米柚木以外,缅甸真得没啥太多吸引人的地方。
缅甸真正说得出口的价值在于屏蔽英属印度,但是即便丢了缅甸,凭借印缅边界的天然屏障,英国人还是可以防守,而且他们已经逐渐建立起了一道防御体系,只要固守,中国人想打进来难度很大。
即便中国共产党占据了缅甸,也就那么回事,至于印度可能的反抗,英国人并不是非常在意,非暴力不合作,这玩意除了增加英国的统治难度以外,并不能实质性的改变英国对印度的控制。
此时此刻,英国人已经彻底冷静下来,他们开始真正想谈了,而且现在的形势也对英国有利,下缅甸已经收复了大部分,曼德勒虽然没有拿下,但英军离曼德勒已经很近了,缅甸临时政府那帮子家伙早已经吓破了胆,这个时候谈判最为有利……
但英国人并不知道,缅甸志愿军准备多时的大反击此时即将发起,为了这一战,志愿军已经准备了好几个月,即便是在前线最艰苦的时期,志愿军司令部也没动用第一军主力34师,为的就是养精蓄锐,等待反击的到来。
再加上防守东线的67师,并没有遇到英军,喜欢用正兵的英军,根本不敢用奇走雨林穿插,也就是说,此时志愿军还有两个师没有参战。
更重要的是,此时第一集团军已经全部到达了缅甸,又带来了三个主力师,还有一大堆火炮,志愿军可以说兵强马壮,完全可以打一场大仗……
志愿军参谋长左权用指挥棍指着地图说道,“仁安羌,在缅语中意为油田,位于伊洛瓦底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金沙江中游右岸,是缅甸最大的油田和工业城市,也是西线英国三个师的后勤基地,。
此地至关重要,即便去年英军全线大撤退,英国人也没有放弃仁安羌!而打了一个多月,本土英军48师和配属的殖民地主力都出来了,仁安羌比较空虚,此战我们要想围剿敌军三个师,首先必须拿下仁安羌,断掉敌人的补给……”
兵团政治部主任徐法祥插了一句话,“同志们,我党发展工业目前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中国没有像样的油田,需要大量进口各种油料,仁安羌油田对我们意义重大,此战关乎全局,请同志们一定要高度重视!”
第一军政委曾日三摇摇头,“就算拿下了也没什么用,英军有空军优势,仁安羌的油田,我们也没办法使用!”
“就算英国人把油田炸了,英国人不可能把所有的采油设备都破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等缅甸独立了,这里的油田产出的各种油料就可以大规模输入国内,要是早拿下来,就好了!”
第一军军长徐世淼笑着解释道,“英军在仁安羌周围搞了一个环形防御阵地,构建了大量炮兵阵地,有一个英军师防守,后来又有曼德勒的英军残部,加起来有三万人,又有大金沙江可以支援后勤,防守非常巩固。
而打完了曼德勒战役后,我们三个师,战斗减员和各种非战斗减员超过了一万人,总兵力还不到三万,再打这样的巩固据点风险比较大,一旦失败,缅甸战局就可能发生逆转,所以向总参汇报后,才没有进攻仁安羌!”
说到这里,徐世淼有些遗憾,“我也知道这是油田,咱们没有的油田,可也没有办法,只能留到现在了!”
彭德怀同志瞪了一眼徐法祥,然后说道,“我们缅甸志愿军虽然是为国内建设服务,但也不能为了经济而打仗,要遵守战争的规律,世淼同志的谨慎是对的。
攻打敌人的坚固据点,没有两三倍的兵力,没有足够的炮火优势,怎么能打?当年我们三军团在赣州就犯了类似的错误,我到现在还十分后悔!”
左权笑着缓和了气氛,指着外面滴滴答答的雨水说道,“老徐,你也别懊恼,上一次不能打仁安羌,但这一次机会很大,我们的兵力优势比较大,更重要的是,缅甸的雨季已经来了,英军的空军没办法出来,没有空军,英军的威胁就少了一大半!”
后勤部长李凯林微微叹了一口气,“雨季来了,敌人的空军威胁确实少了很多,但我们的后勤运输也有不少麻烦,部队的非战斗减员会比较大,我们同样头疼!”
“老毛,这一点你不要愁,我们研发的抗疟新药,已经运过来一些,这一次打摆子应该不至于有那么大的损失!”
李凯林点点头,“这款药是不错,不过数量不多,不过如果拿下了仁安羌,我们应该能够找到不少奎宁,另外还有净水片,这也是个好东西!”
第二军军长许维雄想了想说话了,“英国本土过来的部队同样不适应雨季,他们的非战斗减员同样不少,到了雨季,他们的重炮运输也不太方便,总体而言,雨季对我极其有利!”
说到这里,许维雄咬着牙说道,“这段时间,我们第二军损失很大,战士们咬牙切齿等到了现在,我们第二军愿意作为主攻部队,拿下仁安羌,要不然对不起牺牲的同志们!”
许维雄刚刚说完,陈树湘笑着说道,“老许,你们第二军此前啃了硬骨头,损失不少,元气还没有恢复,还是让我们第三军来打主攻吧!”
第二军政委李先念笑着说道,“老陈,第三军虽然兵强马壮,但对英军不太熟悉,还是先适应一下战场比较好!”
而第三军政委宋韵琴这个时候插话道,“谁打主攻,还是听彭总的,呵呵,彭总,我们第三军的老底子您是知道的,都是主力!”
徐世淼不干了,哈哈笑着说道,“是不是主力,得靠打,不靠吹,彭总,我们第一军才是缅甸战场上杀出来的主力,举国皆知,此战要用主力,自然要用我们第一军!”
彭总哈哈笑了起来,对身边的左权同志说道,“士气可嘉!”
这段时间的曼德勒防御作战,在西线防守的主力是第二军,虽然名为第二军,但部队情况比较复杂,士兵来源不是太好,红四军老兵、四川入伍新兵、川军、滇军俘虏兵混在一起,有些人说话,许维雄都听不懂。
更头疼的是,许维雄这个军长下面的中高级指挥员大部分为红军将领,游击风气比较重,很多同志并不适应现代战争,偏偏一上来就打这样的恶仗,许维雄的压力非常大,不过他运气不错,他的政委李先念军政双全,非常出色。
一路上,李先念领导政治部做了大量工作,向战士们解释为什么要到缅甸打仗,等到了腾冲附近,又特意停了下来,组织部队听腾冲老百姓诉苦。
各种政治工作做下来,初来乍到的第二军表现得非常勇敢,当然缺点也不少,部队对现代战争缺乏了解,有的连队见到飞机,不按照规定隐蔽,反而大喊大叫,立刻就吃了大亏,一枚航弹,一枚155mm炮弹丢下来,整个连队就报销了。
还有的连队,第一次见到坦克这样的铁疙瘩,慌了手脚,浑然忘记了他们训练过火箭筒,可以用火箭筒打坦克……
这些问题也就罢了,更大的麻烦是部队素质不够,对配发的技术兵器不擅长使用,掷弹筒打不准,炮兵打不准,这些也就罢了,有些指挥员竟然连轻重机枪阵地都摆不好,战壕和防空洞、防炮洞挖得也不是很好。
许维雄甚至感觉自己回到了刚刚打鬼子那段,看起来什么都会一点,但什么都不怎么样,他不得不一边打仗,一边培训指挥员,先从挖战壕开始,而对于技术兵种,只能强调近战,力求打得准,转移快,不能被敌重炮击中。
同时许维雄非常重视部队总结和学习,及时传达成功的战斗经验,以此逐渐提升部队的战斗力,当然了,这个过程中,也提拔了一些表现出色的指挥员,撤销了一些不适应的指挥员,甚至还向上级请示,拿下了一个游击习气比较重的师长……
在许维雄提拔的指挥员中,绝大部分是来自于鄂豫皖过来的同志,很多同志虽然识字不多,但作战非常勇猛,敢打恶仗、苦仗,在激烈的战事中露出了头角,被迅速提拔起来,尤其是今年年仅二十岁的王文善,一战成名。
这位被徐向前同志认为有大将之风的年轻团长率部千里到达前线后,发现战士十分疲惫,命令部队上山休息,结果部队竟然从白天睡到了夜晚。
王文善担心敌人会偷袭,就独自一人站在山坡上站岗放哨,就在他感觉犯困要睡过去时,山坡下传来一阵骚动,传来了一阵阵沙沙的声音。
王文善借着月光定睛一看,敌人正在山下集结,他断定敌人要趁夜色偷营,而且敌人一定做了不少准备,但是所部28团的大多数战士还在睡梦中,根本来不及现挖防御工事。
王文善思考片刻后,站在一个土坡上,突然大喊:“同志们,敌人往山下逃跑了,快来抓俘虏啊!”
王文善以攻代守的这一招非常巧妙,不仅唤醒了睡梦中的战士,还打退了敌军的进攻。志愿军战士沿着山坡一路冲下山,英军就好像真的打了败仗一般,被追得四处逃散,哭爹喊娘,被俘虏了四百多人,还丢失了一大堆武器弹药,28团一战换了装。
一战成名后,王文善得到了许维雄的器重,负责防御东敦枝主阵地,一个多月过去了,28团虽然伤亡惨重,但还是如同钉子一般,牢牢得顶在了东敦枝。
王文善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志愿军上下的一致认可,因而他被直接提拔为师长,负责防守最为重要的东敦枝、萨斯瓦一线。
甚至于远在太原的谷雨,在听闻王文善的出色表现后,直接点名,此战结束后,王文善调总参高干班学习,而众所周知,谷雨会给总参高干班上课,换句话说,王文善会一跃成为类似天子门生的存在,毕业之后,很可能会直升军参谋长。
战争就是这样,出色的同志往往会脱颖而出,而随着表现出色的指挥员不断出现,第二军也迅速上了正轨,越打越老道,越打越成熟,通过实战顺利渡过了磨合期,一个多月下来,部队已经成长了很多,当然了损失也很大,仅仅一个多月就牺牲了近两千名战士,还有因伤、因病离开前线的七千多名将士。
第二军元气大伤,不过许维雄认为只要撤回到后方,补充集训一番,再训练一段时间,在技术兵种上多下点功夫,第二军的战斗力一定会迅速提升上来,绝不亚于四路军主力纵队,这样的苦战非常锻炼部队。
相比于整编没有完成,被迫提前赶赴缅甸的第二军,由陈树湘、宋韵琴率领的第三军战斗力较强,属于一集的主力部队,主力由原四路军南下部队和红五军团主力13师组成。
第三军此前一直在川滇两省剿匪,一直到今年三月份才完成整编,补充了一批滇军起义老兵后,这才赶赴缅甸作战。
相比于第二军匆匆忙忙南下缅甸,第三军的后勤准备较为充分,除了三个师以外,配属了三个运输旅,携带了大批弹药和其他各类生活物资。
到了缅甸之后,三个运输旅立刻配上了各种枪支,然后被拆分,补充给第一军和第二军,这样第一军恢复到三万七千多人,第二军恢复到三万两千多人,三个军虽然不算齐装满员,但也算恢复了不少元气。
因而才会出现今天作战会议争抢战斗任务的情景,三个军争夺主攻任务,也让彭德怀同志觉得部队士气旺盛,当然了出现这样的局面并不奇怪。
这一个多月的战斗,面对志愿军前线三个师加上一个师作为预备队的梯次防守,英军表现得相当笨拙,志愿军自然摸清楚了英军的水平。
英军装备确实好,各种各样的坦克大炮那个多呀,让人直流口水,但是如此出色的装备,并没有造就一支精锐之师。
凭借着火力优势,英军防御作战还可以,进攻就不行了,英军战术太过死板,完全依靠好装备平推,面对装备很一般,但作战很灵活的志愿军,英军的好装备发挥不到四分之一。
与日军拼杀过多次的许维雄对英军的评价很低,他认为本土英军的战斗力不如日军常备师团,也不如装备达到日军水平的四路军主力部队,而英属殖民地的军队,许维雄甚至认为连国民党嫡系中央军都不如……
仁安羌又是英军的后勤基地,各种物资肯定堆积如山,看看第一军现在的装备,第二军和第三军都十分羡慕,虽说缴获要归公,但具体作战的部队肯定要吃大头,谁也不愿意错过这个机会!
现在英军主力在前线与第二军磕了一个多月,士气低落,仁安羌防守空虚,部队只要穿插过去,就很有可能获得胜利,这样的机会谁也不愿意错过,都在为下面的部队争取。
彭德怀同志当然知道这一点,所以他的办法也很简单,此战不管是主攻部队,还是阻击部队,战后一视同仁,谁打的好,谁优先装备。当然了重炮要划给总部炮纵,他们惦记第一军炮兵旅那十几门150mm大炮已经很久了。
同时他也对穿插进攻仁安羌的第34师威胁了一番,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一仗要是打不好,全军大整编,第一军第一师的番号可就没有了……
彭德怀同志选择第34师一点都不奇怪,第34师是首批入缅的部队,打了一年了,已经熟悉了缅甸的地形和气候,又养精蓄锐多时,部队又是全英械装备,人人都有帽盔,穿着英军的卡其布军装,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英属马来亚的殖民地部队。
也正是因此,用34师负责这一重要的穿插任务,自然最为合适,而事实也证明了彭德怀同志的决策是对的,缅甸的雨林非常难走,不熟悉情况的部队很可能要吃大亏,即便已经比较熟悉缅甸的34师也是如此。
早就摩拳擦掌的34师,在一个大雨磅礴的白天开始了大穿插,丛林行军是非常消耗体力的,尤其是在这种暗无天日的热带雨林中根本就无路可走。
脚下除了杂草,腐叶和藤蔓之外还有大量的苔藓,而这种地方正是蛇类和一些小动物最喜欢藏身的地方,他们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遭受致命毒物的攻击。
为了能加快行进速度,侦察连担任开路先锋,连长辛少强更是冲在最前面,手中的一把开山刀上下翻飞,硬生生的在纵横交错的枝杈间砍出了一条路。
辛少强甚至在无意中还砍死了一条将近三米长的大蛇,这家伙缠绕在藤蔓之中,他完全没发现,稀里糊涂的简直是砍为两截,剧烈抽搐的蛇身掉在地上之后扭曲翻滚还把他撞了个跟头。
“连长,这是毒蛇……”跟在后面的小云南阮明辉运在看到那半截蛇身上带着的花花绿绿的颜色和三角形的蛇头说。
“这么大的毒蛇,确实少见……”阮明辉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蛇,而这家伙称之为蟒蛇都不会过。
“幸亏这刀够快,否则这一刀砍杀不断,估计我就麻烦了。”辛少强也完全没想到自己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更没想到过会遇到这么大的毒蛇。
“它是在这一堆藤条里的?”副指导员林文清看了看这里的环境之后说,“连长,很可能是想从这其中爬过去被你撞到了,否则,怎么可能轻轻松松的被你一斩两段?
这么大的个头,绝对不是那么轻易能搞定的,你很幸运,没让它咬一口,也没被它缠住,否则你现在还活着的可能性不大。”
“这可能是什么还没发现的蛇种,够大还有毒。”副指导员林文清用一根树枝蛇头将戳穿钉在地上,防止它二次伤人。
“这有什么稀奇的,这里到处都是还没被发现的东西,快走,不要在这浪费时间。”辛小强低声说道,“又不是第一次到这种地方来,不要在这丢人现眼。”
“好奇而已。”林文清嘟哝了一句。
没多久就下雨了,开始的蒙蒙细雨在透过树冠滴下来根本就不必在意,也没对他们的形近造成什么太大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一点点的大了起来,雨水在树冠上汇聚之后再流下来就如同一条的水线。
有一些地方树木的叶片较大,会将这些雨水接住在承受不住的情况下突然倾泻而下,如同当头被人泼了一盆冷水,而且是从很高的地方破下来,冲击力可想而知,如果直接撞在头上,绝对会被弄得一阵晕头转向。
辛少强倒是不反感这场大雨,这场雨能在最大限度上去除部队在丛林中留下的痕迹,自然不会被附近公路上的英军发现。
“老林,告诉团长,部队就算再累,也必须继续前进,到达河边之后再修整。”辛少强大声的对林文清说,雨声拍击丛林发出的声音非常的响,形成一片巨大的噪音,他们之间的交流也不知不觉地提高了音量。
“我立刻汇报!”
林文清赶到了行进在侦察连后面的团长处,团长听完,有些担心的说道,“部队行进速度比预计的慢得多,我们在天黑之前能否到达河边还是个未知数!”
“雨林行军就是这样,我们想快也快不起来!”
团长点点头,“其实我更担心这里的河道泛滥,如果这雨持续下去我们就得考虑找地方躲避了,如果出现洪水,那对我们来说也算得上是没顶之灾了。”
确实,丛林中的洪水泛滥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因为视野被遮挡,很难发现靠近的洪水,等洪水到了可以看见的距离想躲可能已经不可能了,所以在这种地方避免被洪水冲走的最好办法就是在连续降雨的情况下爬到高处躲避,等雨停之后再走。
李文清看着不断流下来的雨水说:“这雨不够大,持续的时间也不够长,最近的河流泛滥也冲不到这儿,除非下上一天一夜,否则不用太过担心。”
“好吧!但愿你是对的,不过我们要尽量避开那些低洼地段。”团长严肃的说道,“告诉全团的同志,不要被甩下,不要掉队,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走散,被找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一定要跟上……”
111团在雨中跋涉了四个小时之后最终放弃了在天黑之前赶到河边的计划,因为林子里的水已经快接近膝盖了,再这么走下去不是办法,万一洪水真的来了,那他们真的要面临之灾了……
侦察连避雨的地方其实就是在树冠上的几块巨大伪装网加上防水布,看起来如同一个个的鸟窝,在丛林中修整远离地面才能在最大限度上保证安全,离开地面之后被野兽袭击的可能也会性无限降低。
“这感觉就像是刚被从水里捞上来,他娘的太别扭了!”辛少强揉了揉脸取出干粮,准备吃点东西。
“哎呀,这场雨下的真是闹心。”林文清也不喜欢这没完没了的雨。
“缅甸就是这个德行,有时候下上几天几夜都不会停。”小云南阮明辉也有向导的作用,他把防水布固定在头顶的树枝上,“不过现在也不错,至少不用淋雨。”
“奶奶个熊的,看这意思好像一时半刻也停不了。”辛少强把自己的干粮袋放在树丫上,“这刚出来,还没半天就遇到这么多事,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地方。”
“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算,不过以我们现在的速度想要按时到达难度不小,后面的路上还要加快进度,在这林子是越往里越难走,有很多地方都长成一团,根本就没法通过,找路会浪费更多的时间。”
“既然没法走,那就抓紧吃东西睡觉。”辛少强摸出烟才发现都已经变得潮乎乎,点都点不着。
“这潮不拉几的在哪都有种掉进水里的感觉,睡觉都难受。”辛少强看到阮明辉正在不远处接从防水布上留下去的雨水补充自己的水壶,才想起自己的饮水也消耗了不少,于是也赶紧补充,很快就接了足够的雨水。
虽然雨水不算很干净,但事急从权,部队也没有办法,生病了只能靠自己扛,所以每一战下来,总是有不少同志水土不服拉肚子,毕竟净水药片现在还没办法生产,希望在仁安羌能够找到……
整个林子除了雨声听不到其他的声音,光线本来就不好,再加上阴天的原因,下面几乎黑的如什么也看不清,和晚上没有太大的区别,辛少强抱着枪盯着附近的情况。
在这种热带丛林中过夜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就算是避开地上的野兽,树冠里也不是那么安全,善于爬树的东西不在少数,巨蟒是爬树高手,非常的危险,所以辛少强亲自放哨,还增加了守夜哨兵的数量,反正他们的人足够多,也不会影响休息。
其实放哨这件事是相当无聊的,在一个位置集中注意力保证不走神的专注附近的情况是相当困难,周围的景色单调乏味,不光容易犯困,还容易想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降低警觉性。
尽管是在树上,但威胁可能出现的方向却是全方位的,头顶上是更高的树冠,某些蛇类也可能顺着树冠爬过来,相比之下,来自下面的威胁是最小的,所以这种情况下放哨是一件并不简单的事情。
所以辛少强等人守夜的时候必须注意每个方向的动静,他几乎每隔几秒钟都要转头看不同的位置,然后再根据听到的声音调整监视方向的先后,这些都是无数战士血的教训……
在这个过程中他还看到了树下浑浊的雨水游过的鳄鱼,这说明他们离大金沙江确实已经不远了,否则这些庞然大物不可能远离河道跑的太远……
夜晚的丛林要比白天更热闹,随着雨越来越小,林子里的其他声音也慢慢的显现出来,细雨中各种稀奇古怪的声音不时传来,根本听不出到底出现在哪个方向,甚至很难判断距离远近,绝大多数声音都很难判断到底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叫声,这一片林子里的一切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认知。
下雨最大的好处就是不必担心蚊虫的狂轰滥炸,所以这一晚上所有人睡得都不错,尽管有各种各样古怪的声音骚扰,但没遇到什么危险。
雨下到第二天凌晨三点多才停,此时的丛林里到处都是齐腰深的积水,他们得等着雨水下去之后再走。
但天亮之后温度迅速升高,丛林中水雾升腾,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闷热潮湿的如同一个巨大的蒸笼。
“这里的人就不怕被咬吗么?”辛少强用刀将爬到身上的蚂蝗一个个的弄下去,这玩意儿到处都是,稍不留神就会爬满身,寻找任何可以钻进去的地方往里爬然后贴在皮肤上开始吸血,就算是把衣服扎的再紧也难免被这玩意儿找到突破口……
除了蚂蝗,天晴之后蚊子也开始蜂拥而至,不分昼夜的围着他们到处乱飞,嗡嗡嗡响彻一片,不绝于耳。
“用驱蚊草吧,比驱蚊药水好多了,还没有什么味道,不会招来其他东西。”林文清树叶上接了点雨水搓了搓脸。
“下面情况怎么样?”
“积水很深,再等等吧!估计再有两三个小时就下的差不多了,地面上的情况比预计的要好,没想象的那么难走,要不,我们扎条筏子走!”
“等到木筏扎好了,水已经退下去了!”辛少强尝试着下到地面,水已经退到刚过膝盖的深度了,按照现在的速度最多一两个小时他们就可以出发了……
就这样,经过的长途跋涉,侦察连和背后的111团终于穿过了这一代林区到达了另一番天地,而在两天的穿插作战中,牺牲或者失踪在雨林中的战士就超过了一百多人。
但即便如此,志愿军这样的代价也是值得的,他们已经秘密穿插到仁安羌附近,而此时因为多次向前方增援,仁安羌的防守力量已经相当空虚,就这样,第二次曼德勒战役的高潮即将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