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509章 算计和合作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8831 2025-05-12 15:06

  在看完了他梦寐以求的玉米棒子之后,赫鲁晓夫对李森科那一套自然更加怀疑,李森科的说法在哲学上似乎很能说得过去,但中国人应用李森科对立学科搞玉米比较成功也是事实,哪个管用就用管用的,在这一点上,赫鲁晓夫一点都不糊涂。

  不过赫鲁晓夫能有今天靠的就是党务系统的支持,意识形态非常重要,所以他也不打算对李森科怎么样,这个苏俄的“头面”还是要保住的,赫鲁晓夫准备私下警告一番,不允许他掺和玉米育种,绝不允许他影响到苏俄全国范围内的玉米推广。

  不过拜李森科所赐,苏俄生物学界损失惨重,幸好有一些位生物学家在中国,而且其中就有承担玉米育种的,赫鲁晓夫

  准备把他们召回国,所以当两人回到中南海,重新交谈时,赫鲁晓夫就向谷雨提议召回技术人员。

  谷雨自然不能说不,现在又不是1937年,那个时候缺乏人才,老毛子专家他是死活不放,但现在中国的人才已经培养了不少,走一些也没什么。

  不过谷雨又告诉赫鲁晓夫,那些位苏俄生物学家对李森科很是不以为然,甚至是怨气满腹,你把他们招回去,围绕着学术地位、经费肯定又要撕逼。

  你还不如把这些人留在中国,两国以企业方式建立联合育种公司,中苏两国都有基地,以研发对温度要求不那么高的玉米品种,如此一来就回避了与李森科可能的冲突,等到育种公司有成果了,再推广他们的玉米品种比较合适。

  赫鲁晓夫觉得谷雨说的有一定的道理,减少了很多麻烦,就点头称是,赫鲁晓夫哪里知道,谷雨是一肚子坏水,他提议成立联合育种公司搞玉米只是第一步。

   这个育种公司可不仅仅是玉米育种那么简单,谷雨计划把相当一部分科研人员并进去,不仅搞玉米,还计划搞小麦、棉花、马铃薯,草莓、樱桃、葡萄等植物,更主要是搞猪牛羊鸡等动物育种,能用别人的钱发展为什么不干?万一搞出了优良品种,那就更棒了……

   拜李森科所赐,谷雨压根不担心老毛子能搞出什么像样的生物学成就,但苏东各国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尤其是东德,好东西一大堆,完全可以用这个联合育种公司的名义从各国引进,同时从苏东各国招募优秀的育种专家,这种事情拉上老毛子来干最合适了!

   对育种的交谈只是餐前大菜,见到气氛不错,赫鲁晓夫主动谈到希望中国加入经互会,说加入这个组织后,生产销售不用愁,中国也能得到发展。

   谷雨则摇摇头,再次拒绝加入经互会,他的理由还是一样,中国人口太多,就业问题十分严重,各行各业都需要发展,要不然根本容不下那么多人就业,而且中国制定计划的水平非常低,不得不放开了很多行业,由人民自己发展,市场经济的成分很高,所以经互会那一套协调的模式不适合中国。

  赫鲁晓夫听到这里,心里也不舒服,你不加入经互会,却申请加入关贸总协定这个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是什么意思,他说了一句,“苏俄土地众多,但却缺乏足够的劳动人口,中国劳工这些年表现都很好,完全可以更多的前往苏俄种地嘛!”

  谷雨更加不爽,“中国人不是生来就是种地的!”

  谷雨这么一怼,赫鲁晓夫还没完全明白过来,或者说他心里明白只是装成不明白,“中国人很擅长种地,轻工业品也搞得很好,完全可以发挥你们的长处,谷同志,你不是经常对外宣扬比较优势嘛,这恰好说明我们的看法是一致的!”

  谷雨挥挥手,很不耐烦的说道,“赫鲁晓夫同志,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中国人口太多,任何产业,不管现在是先进,还是落后,我们都要发展。

  中国确实要发挥比较优势,但并不意味着中国要放弃什么产业,这是不现实的,我们不是匈牙利那种人口只有几百万的小国家,不可能挑三拣四! 

  我们的产业态度很简单,搞得好的,继续发展;搞得不好,但有发展条件的,加大投入,尽快追上;短时间内条件不适合,耐心培养人才,慢慢积累经验,一步步上!

  短时间的落后一点都不可怕,再糟糕能比我1931年去北方闹革命那会差吗?那会我们都挺过来了,更何况今天只是一点点落后,只要我们有一颗上进的心,我们就无事不能为!”

   说到这里,越说越上火的谷雨干脆把话挑明了,“赫鲁晓夫同志,我们选择申请加入美国主导的关贸总协定,而不是贵国主导的经互会,并不仅仅是因为关贸总协定参与国更多,国际贸易规模更大。

  更重要的是,关贸总协定下,各国是在不断竞争的,虽然有这样那样的贸易壁垒,但中国任何行业都有发展壮大的可能,中国哪怕在未来竞争中输了,也是心甘情愿!

  而在经互会模式下,根本没什么竞争,什么都定得死死的,这就捆住了我们的手脚,限制了我国很多产业的发展,这是我们绝不能接受的!”

  谷雨这番话表面上是阐述中国的政策,实际上是在指着赫鲁晓夫的鼻子骂,你这个老小子在想什么黄粱美梦,让中国人

  世世代代给你们种地,给你们搞轻工业品,你们好用工农业剪刀差不断收割我们,美得你!老子什么都想要,想用经互会捆住中国的手脚,你吃错药了吧!

  虽然赫鲁晓夫也知道谷雨不好惹,但此前几年谷雨友好的态度还是迷惑了他,万一能成呢?不过当谷雨发火把话挑明了,他又有些心虚,所以他不得不转移话题,大谈特谈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工具,你们加入了,很容易被帝国主义欺负,云云

  他可以接受中国不加入经互会,但也同样不能接受中国入关,每每想到中国庞大的资源市场被帝国主义利用,赫鲁晓夫就相当头大。

  谷雨听他说完,然后冷冰冰地说道,“帝国主义的欺负?我们现有的一切都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德国鬼子、日本鬼子的下场摆在那里,哪个帝国主义敢明目张胆的欺负我们?

  哪怕是美帝国主义,我们也毫不畏惧,两国隔着那么远,他们的力量投送也是有限的,当年美国佬打一个日本都那么费劲,还必须联合我们,他们真想打我们的主意更是难上加难!枪杆子做不到的东西,通过经济侵略又怎么可能做得到!”

  见气氛越来越不对,赫鲁晓夫自然不得不祭出了大杀器核武器,他危言耸听了一番,然后说帝国主义的力量越来越强大,苏中两国作为唯二可以与美帝国主义抗衡的力量,应该联合起来。

  既然中国同志对经互会模式不太满意,完全可以通过谈判解决,苏俄也愿意给予中国更多的分工,但绝不能加入关贸总协定,这会让帝国主义不断从中国吸血,不仅削弱了自己,还壮大了敌人,这是要不得的!

  谷雨心说这还像一点样子,不过老子也有应对的办法,他如同变脸一般,笑着说道,“赫鲁晓夫同志,你说的这一条我早有准备。

  事实上,我们在申请入关的时候,压根没打算和美国达成协议,我们的首要目标借机和亚非拉国家达成多边或者双边贸易,扩大我们对外贸易的同时,也同时鼓舞亚非拉各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抗争!

  其次,我们希望与西欧那些实力并不强,但在某一领域很有特长的国家建立更多的合作,不断引进他们的技术和设备,这不仅可以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也可以不断增强我们的实力……”

  谷雨仔细解释了中国在入关谈判中的一系列态度,比如中国对无差别原则与互惠原则十分不满,正在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要求对非互惠原则做出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承认,同时也要求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制成品、半制成品以普惠制待遇等等。

  谷雨说到这里,笑着说道,“赫鲁晓夫同志,我发现贵国陷入到一种误区当中,帝国主义建立起来的政治和经济舞台,不仅可以为帝国主义所用,也可以为我们揭露帝国主义的阴谋所用。

  贵我两国当初加入美国主导的联合国,不就是这个目标吗?这些年贵我两国在联合国的舞台上做了大量的争取工作,世界反帝反殖民运动蓬勃发展,共产主义阵营日益壮大,这些都说明我们当初选择加入联合国确实是正确的,必要的!

  加入联合国如此,加入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样如此,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寇能往,我亦能往,就是这个意思呀!”

  谷雨这番话虽然可以说有很多诡辩的成分,但却是有其道理,赫鲁晓夫一时半会还真不知道怎么说好,加之此前谷雨对经互会很不屑的态度,他原来有些膨胀的心态,在一连串受挫之后,虽然平静了许多,但内心却充满了怒火。

  中国人怎么说怎么有理,什么什么都想做,那你自己干呀,为什么上苏俄要这个要那个呀,看来对中国太好了,以至于他们忘记了分寸,或许有必要给中国一个教训!

  既然赫鲁晓夫是这样想的,第二天的交谈自然并不顺利,两人开了一个好头,结尾却是不欢而散,在离开会议室后,赫鲁晓夫一直在想如何给中国一个教训。

  答应支援中国的那些经济项目不搞?不可能的,眼前这个人是一个钱串子,见钱眼开,美国问他买坦克,他也毫不犹豫的卖,虽然是阉割版,但赫鲁晓夫知道之后非常不爽,中国这种搞法,对苏俄的坦克优势影响不小呀!

  连具有重要军事优势的武器装备都敢这么搞,若是本来答应给他的支持不给,很可能会激起他的强烈反应,他要的是教训中国,并不是惹毛中国。

  万一被激怒的中国在印度、中东方向拼命折腾,苏俄向东,中国偏向西,苏俄也头疼得很,当年扶持库尔德人失败,就跟钢铁同志和谷雨闹翻,中国往中东派出雇佣军也很有关系。

  那些答应转让中国的科技项目,不再给技术?事实上,已经给了很多很多,去年十月份那一波技术转让的东西,大多是各类技术资料,除了大型火箭发动机这项绝密科技众多关键技术目前没给以外,其他大多已经运到中国,想反悔也拿不走了!

  更麻烦的是,中苏两国的技术交流,并不是单方面的苏俄给,中国接受,中国科技界也有很多独到的地方,各种交流对苏俄也同样有好处,比如中国在坦克技术的重大突破就是如此,有一就有二,鬼知道他们下一次能搞出什么,赫鲁晓夫压根不能断了联系。

  而且苏俄对中国也有所求,不管怎么说,两人已经敲定了320万吨玉米的合作协议,今天内哪怕没有1000万吨,搞到七八百万吨玉米也是很有可能的,用机器、化肥换玉米对苏俄的意义重大,若是闹翻了,他想在国际上这么交换玉米,难度就比较大了。

  赫鲁晓夫意识到在经济和科技领域折腾,还真是顾忌重重,军事和安全领域他更是想都不能想,这一块更加敏感,那么

  唯一有选择的就是政治领域,而这一切也是他比较擅长的地方。

  赫鲁晓夫对中国政局还是比较了解的,谷雨虽然权力非常大,但党内也有不少老同志牵制,虽然他费尽心思通过搞退休等等办法,逼着老同志们退出政治舞台,但那些位老同志的影响力还是不小的。

  而米高扬回国之后说谷雨对自己的身体不放心,很担心自己活不到六十,所以一直在做相应的人事布局,或许可以在这些事情上下下功夫,把那些更支持苏俄的同志推到前台,只是到底应该怎么干,他心里也没底。

  无独有偶,另外一边的谷雨也在思考,这才几个月没有看到,赫鲁晓夫竟然就已经这么飘了,得给他敲一敲棍子,让他

  知道没有中国的帮忙,苏俄想在国际上厮混的很好并不容易,有实力怎么样,这一世的中国同样很有实力,或许干不了什么,但搞破坏还是容易得很!

  谷雨也在琢磨怎么敲这一棍子,印度方向继续狠狠收拾三哥?谷雨对现在的印度局势很满意,阿三占据上风,但又没办法压制海德拉巴和孟加拉国,这样的局面非常好。

  印度这个国家有点优势就会得寸进尺骄傲自满,绝对不会谈的,这自然逼着海德拉巴和孟加拉国与中国靠拢,中国需要的铁矿石什么的就能稳定供应。

  若是印度真吃了亏,孟加拉国真获得了胜利,反而不是什么好事,印度的聪明人不少,万一卧薪尝胆怎么办?而孟加拉

  国和印度本来是一个种,没有了印度的威胁,他们会那么老实和中国合作吗?巴铁的出现,还不是因为印度的存在吗?

  所以印度方向被pass,中东方向就更不要说了,中东方向美国的优势太大,中国需要苏俄强硬支持埃及、叙利亚打开缺口,现在苏俄和埃及处在蜜月期,他当然要支持。

  这两个方向不行,苏俄在古巴这个小号还没有起来,也不行,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唯一管用的或许就是他早就准备好的一份资料,苏俄的导弹实力分析。

  赫鲁晓夫非常喜欢吹嘘苏俄的核导弹威胁,跑到中国又在逼逼,想借此获得战略优势,让中国围绕着老毛子转,谷雨都觉得好笑,中国使用毒发的洲际导弹已经取得了很不错的进展,并没有比老毛子慢多少,而且用毒发发射卫星,事实上也是做得到的,只是谷雨不愿意太早动手,引发美苏过多的猜忌罢了!

  既然赫鲁晓夫这么不上道,谷雨得给他加点料,他准备通过情报机构让英美对苏俄第一代核导弹有一定的了解,好让美国尽快决定在土耳其部署中程导弹。

  至于苏俄第一代核导弹是怎么来的,自然要从潘可夫斯基说起,在世界情报史上,潘可夫斯基式的情报人员是最让人害怕的。

  这种人出身优渥,父母亲人都是国家的统治阶级,他们也早早成为国家统治阶级的一员,可这种人却一门心思的叛国,甚至于自带干粮提供情报,一旦出现这种现象,必然意味着这个国家的核心层出现了重大动荡,意识形态也出现了大问题……

  谷雨前世看过潘可夫斯基的相关报道,知道这个人做过土耳其的军事武官,曾经三次联络英国情报机构,那么要做的事情就很简单了,派出驻扎在土耳其的情报人员,秘密监视潘可夫斯基,然后想办法与他接头。

  后面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从1956年到现在,潘可夫斯基已经向他心目中的“西方”情报人员提供了上万件军事情报,主要涉及苏联的军事,苏联政界高层对于国际形式的分析,包括格鲁乌的秘密间谍在西方活动的情况。

  到了1958年,潘可夫斯基从土耳其回来后,进入了捷尔任斯基炮兵工程学院研究导弹新技术,并获得了全校第一名的成绩,在此期间,潘可夫斯基自然接触了苏俄的火箭研发,然后这些要命的资料就流传出来……

  在咨询了可以绝对信任的导弹技术人员后,谷雨终于搞清楚赫鲁晓夫核讹诈的真相,心里有了底,光光他有底还不够,得让大英心里有底,大英想卖康威,美国不让,但若是中国告诉他们,我们掌握了苏俄战略导弹的情况,他们卖不卖呢?就算美国不让,大英也不干,如此康威入华的阻力就少了一大截。

  谷雨心中打定了主意,然后打电话开始了布置,虽然谷雨和赫鲁晓夫两次交谈都不太舒服,他还是陪同赫鲁晓夫前往北

  京郊区的大棚蔬菜基地考察,背地里怎么算计是一回事,但正常的合作,谷雨也不愿意被影响,他可没想过和老毛子一拍两散。

  随着聚乙烯塑料薄膜成本越来越低,由前世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农民发明的日光温室自然也开始进入到全面推广应用阶段,这种成本和技术难度都比较低的温室蔬 菜技术自然很受群众欢迎。

  而国家为了解决城市蔬菜供应问题,责成农业银行为农民和农业合作社提供贷款,城市的蔬菜公司负责收购,如此一来,资金-生产-种植关被完全打通,日光温室自然推广很快,随着一个个日光温室建成,中国冬春季节的蔬菜产量迅速增加。

  过去城市缺乏蔬菜供应,现在蔬菜的供应量明显增加,不仅可以逐渐满足城市的需要,还可以考虑出口,苏俄靠近中国的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一年四季都苦兮兮的,能吃上罐头就不错了,更不要说新鲜的蔬菜,所以谷雨自然要让赫鲁晓夫好好看一看。

  在商议行程时,赫鲁晓夫也对中国让他观看蔬菜种植基地相当感兴趣,老毛子想吃新鲜蔬菜实在太困难了,而中国据说迅速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那确实要好好看看。

  此时已经是四月,天气转暖,日光温室正在大棚中育苗,赫鲁晓夫非常新奇,和谷雨一起走进大棚,北京四月份的温差有些大,白天可以穿棉麻面料的衬衫,到了晚间和早晨就需要穿上风衣、夹克衫、西装、薄毛衣等保暖衣服。

  赫鲁晓夫也不例外,他就穿着一件厚厚的西装,但进入大棚后,就立刻感到炎热,穿着一件衬衫的谷雨笑着说道,“尼基塔,日光温室哪怕在冬天,白天温度也可以达到30度以上,压根不需要加温就可以种植蔬菜,而现在这个季节里面就更热了!”

  “怎么会温度这么高?”

  “首先是大棚设计要做好,这个大棚由俩侧山墙、维护后墙体、支撑骨架及覆盖材料组成,通过后墙体对太阳能吸收实现蓄放热,维持室内一定的温度水平,以满足蔬菜作物生长的需要。

  这层薄膜的作用很大,过去我们用玻璃,但玻璃成本太高,玻璃还容易破碎,推广很大,不过随着塑料产业的发展,可以用薄膜取代玻璃,支撑物可以选择钢铁,钢铁不成,竹木都是可以的,成本一下子就下来了。

  当然了,若是连续雨雪天或者气温太低,有时候也需要在温室中增加加温措施,如炉子,锅炉,暖管,或者夜间保温措施,如卷帘棉被等”。

  赫鲁晓夫摸了摸木头做的支撑,心中多少有些羡慕,这玩意苏俄搞不来呀,一年有半年甚至大半年下雪,冬天积雪一两米深是常有的事情,什么大棚也吃不消呀!

  他想了想,询问大棚里面可以种植哪些蔬菜,谷雨对大棚种植相当关心,时不时跑过来看一看,也对蔬菜种植情况比较

  了解,他告诉赫鲁晓夫,中国南北气候差异明显,适合北方种植的蔬菜有几十种之多,现在是四月份,据他所知,这个蔬菜种植基地有二十一种可以种植。

  哪怕是一月份,也有二十多种蔬菜种植,这些反季节蔬菜的种植有力的保障了首都北京的副食品供应,谷雨笑着指了指陪同的李强,“这些工作都是在多才同志领导期间完成的!”

  赫鲁晓夫看了一眼李强,他对这个戴着眼镜,看起来像一个教授的李强天然不太喜欢,不过他还是耐着性子询问起来。

  对于天天吃番茄、洋葱、土豆,有根黄瓜吃就很不错的赫鲁晓夫而言,中国人在四月份可以吃到二十一种蔬菜是不可想

  象的,真是见鬼了,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蔬菜!

  赫鲁晓夫突然间非常想看一看北京的商品供应,他提出之后,谷雨自然也同意,如果说建国十二年中国最大的变化是什么,那就是在国家强有力的推动下,各种供应强了很多,老百姓不需要时时刻刻都排队。

  虽然说纺织品还有一些供应不足,但吃已经不是大问题了,自然有必要给赫鲁晓夫和陪同的苏俄高层好好看一看,好好打一打这帮子家伙的优越感!

  谷雨笑着说道,“赫鲁晓夫同志,我们就去附近的农贸市场看一看吧,城市的批发市场人太多,安全可以有些有些隐患,反而是集镇的农贸市场要好一些,现在已经是十点多,人流量相对小一些,安全可以保证,我们一行人正好可以在菜市场吃饭!”

  赫鲁晓夫表示认可,然后他们一群人乘车来到了六公里之外的一个农贸市场,此时人流量确实不多,有些摊位甚至收摊了,但还是有一些人坚守在菜市场。

  谷雨一行人轻车简从,不过认识谷雨的人实在太多,不过他也有办法,在下车之前,随行同志拿出了一个宽黑边眼镜,谷雨戴上,再换两件蓝色衣服,气质大变,很难认出来。

  赫鲁晓夫哈哈大笑,“谷,为什么要这样做?”

  “可以避免扰民!”。

  赫鲁晓夫点点头,他开始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菜市场,这个城乡菜市场蔬菜最多,鱼类、肉类也有,但是比较少,可见中国人目前的肉食供应还是不够,蔬菜是人们饭桌上的主角。

  赫鲁晓夫走进去,一个一个看了起来,时不时问问价格,有些蔬菜不认识,他还要问一问是什么品种,吃起来什么味道,品种真多呀!

  来到其中一个农户那里,看到四个竹箩筐还有一些新鲜蔬菜,其中一个箩筐中还有半框红红绿绿的菜椒,光看这鲜艳的颜色够诱人的。

  北京郊区的群众也算是见多识广,对赫鲁晓夫这个洋鬼子的出现并不意外,而是很熟练的招呼这,赫鲁晓夫抓了一把,看了看,点点头,让翻译询问价格,听完翻译后,他在嘴里嘀咕了几句,谷雨听明白,他是在说怎么这么便宜。(

  他又看到一个卖水果的摊位上放着一篮红辣椒,从旁边的小黑板上写着几个汉字,金帅苹果1.2元每斤,赫鲁晓夫问完之后,又默算了一番,点点头……

  就这么一圈圈走过,来到海鲜摊位,赫鲁晓夫看到了海带、鱿鱼还有其他包装好的海鲜干货,这个时候,谷雨来了兴趣,上去连续问了一番,这些干货哪里进的,价格怎么样,生意好不好,谷雨确实瞒吃惊的,他想不到海鲜干货竟然卖到了乡镇,哪怕是北京周边也是不容易的!

  一边问,谷雨一边对赫鲁晓夫翻译,对海产品,赫鲁晓夫倒是不太在意,毕竟干品好运输,他最想了解的是中国如何从

  农村把这么多的蔬菜运到城市,然后分配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这是一个大难题,毕竟蔬菜采摘后存活时效太短,而苏俄在这一块,只能说一言难尽,能保证莫斯科已经是非常不错了!

  谷雨告诉他,在中国这项工作北京由他这个第一书由各城市的市长亲自主抓,又被称为菜篮子工程,办法实际上很简单,那就是建立起两级批发网络。

  集镇则建立城乡集贸市场,方便农户交易,而城市则建立多个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各种蔬菜和农副产品先卖到批发市场,然后由城市中的小贩卖往各个零售市场。

  赫鲁晓夫听着听着,不由得眉头紧锁他发现中国虽然建设了这么多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但真正的农产品流动国家并不怎么管,由农户、批发商和运输公司自行交易,国家只是收一些必要的管理费,竟然如此简单就解决了问题?这也太奇怪了!

  赫鲁晓夫事实上也清楚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的巨大毛病,要不然他也不会宁愿得罪部委,也要把一大堆企业放给地方党委,但他对农业的想法却恰恰相反,他准备进行集体农庄的合并,然后把拖拉机等机械卖给农庄,让农民可以做农庄的工人,给他们和工人一样发放福利……

  按照赫鲁晓夫的想法,这既是消灭残余的资本主义,又可以促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现在他却发现中国不收反放,反而效果更好,这是怎么回事?

  怎么想也想不通的赫鲁晓夫,在吃饭的时候忍不住询问起来,谷雨想了想,笑着说道,“赫鲁晓夫同志,有些东西国家管得太多,不仅累的要命,反而不好!

  我们中国的人口太多了,农村人口又占据绝大多数,国家若是下沉管理机构,管理难度实在太大了,还不如放松一些管理,你看效果也还是不错的!”

  说到这里时,谷雨突然想起了社会主义试点区,那边的商业系统搞起了国有化,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再少数,或许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不过赫鲁晓夫却摇摇头,“谷,农民是天生的小资产阶级,你们如此放纵,未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难度会非常大……”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更长的过渡期!”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