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9867 吐槽:23 更新日期:2023/03/11 22:18:41
谷雨结束了对罗布泊的考察,在西域的最后一站是省会迪化,谷雨调研一番后,然后乘坐飞机返回北京,参加五中全会,坐在飞机上,谷雨和参加五中全会的党政干部们聊起了未来的发展,他就提到了水资源问题要上升好一定的高度,统一规划,现在就要考虑节水和二次用水等问题。
谷雨举西域东部城市哈密为例,哈密资源丰富,煤炭潜在储量几千亿吨,铁矿石现在也又好几亿吨,又发现了储量不小的镍矿,可是哈密非常缺水,没有水,不要说开采利用这些资源,那些正在燃烧的煤矿都没办法迅速熄灭……
谷雨要的是节水,但徐尚和却另有想法,他有些感慨地说道,“谷书记,您说的是呀,西域确实缺水得厉害,不仅仅哈密,西域各个城市除了伊犁稍微好一些以外,不管是省会迪化,还是北疆石油城,要想继续发展,必须先解决用水问题!
我们也想过以后怎么办?光节水不行,最好是把北疆的额尔齐斯河引过来,搞北水南调,用水问题就能解决大半,可这么大的工程投资实在太大了,就算西域兵团全员出动,也要搞好些年!”
谷雨听完,立刻笑了起来,“搞北水南调,最大的问题不是工程问题,工程问题现在解决不了,以后也是可以解决的,最大的麻烦是这条河是国际河流,下游的苏俄肯定有意见,我们这边把水拦截住了,苏俄的中亚地区怎么办?”
徐尚和同志怒了,“我们在伊犁河边修水库,他们就反对,搞北水南调,他们也反对,凭什么?他们管得也太宽了!河流在我们境内,我们爱怎么搞就怎么搞!”
“国际河流,下游的国家本来就是有发言权的!”谷雨笑着说道,“他们有反对的权力,但我们也有建设用水的权力,这就要谈判,一点都不奇怪嘛!”
徐尚和同志反应很快,“谷书记,这虽然是一个谈判的筹码,但您可要考虑我们西域发展的需要,不能随便让步呀!”
“你反应真够快了,西域能不能发展好,关乎全局,意义重大,中央绝不会在西域问题上随便让步,你就放心吧!”谷雨很赞赏,“不过你们自己也要注意,边疆地区对国外有影响的项目无论是研究、申报还是启动,都不要咋咋呼呼,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论!
在伊犁河、额尔齐斯河修大坝水库如此,在南疆修路修机场也是如此,省委、兵团不要发什么通讯稿,一定要低调,事情做完了再说,别人也就没办法了!”
“话虽如此,就是太委屈了!”
“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随心如意的?”谷雨笑着说道,“家越大,越难当,各方面都能协调,就这样,也不能人人都满意,五中全会中央会有一些调整,你们可要配合呀!”
徐尚和立刻表态,“谷书记,谁敢不听您的,我把他的脑袋割下来当球踢!”
“乱说话!”谷雨笑骂道,“老徐,你要好好学习,党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有反对意见是正常的,要耐心说服,我党不是苏共,我也不是钢铁同志!”
“是,我一定好好学习!”
徐尚和表忠诚,谷雨表信重,两人再次表演了一番,同机的郭子华、马明方两名中央委员,两名中央候补委员工程兵司令黄显声中将,兵团第二政委王惠盛同志都若有所思。
苏俄的秘密报告引发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大地震,中国虽然没受到什么影响,但党内也出现了重大人事变革,谷书记不准备再担任国家主席,廖德华同志虽然继续担任总理,但国家公职人员任职限期确定后,他顶破天也就只能再做两年总理。
比廖德华同志年长近十岁的毛泽民同志却异军突起,即将直升中央局常委,按照郭子华同志吹风的消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组长改由谷雨同志兼任,但具体工作由毛泽民同志负责,而且两年后他也是总理候选人,廖德华同志虽然是第一副主任,不过他现在已经在养病……
北戴河会议传来的消息是谷书记与廖总理围绕着未来的经济发展问题,产生了明显的分歧,谷书记嫌弃廖总理有些保守,下决心换人管经济。
对于廖德华同志的保守,地方干部们怨气都不小,经济建设要搞综合平衡,大家都支持,但也要考虑地方的发展现状,不能总是抠抠抠,但廖德华同志这些年管经济,对国家的发展贡献很大,而且他也是可以商量的,他就这么赋闲了,党内震荡还是相当大。
在感到不安的同时,大家也用一种谨慎的目光看待新的中央经济管理团队,毛泽民同志是党内自学成才的金融专家,是谷雨同志带到北方局的几位同志之一,是北方局财经系统和金融系统的创始人,长期担任廖德华同志的副手。
抗战前后毛泽民同志担任四川省长,协助黎玉同志一起将四川建设成坚固的大后方;建国后,毛泽民同志担任开国第一任财政部长,后来又担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在他的任内,上海较为平稳得完成了一系列马歇尔贷款大项目,成就斐然。
对毛泽民同志的能力,大家都是放心的,但正是因为毛泽民同志是一流的金融专家,身份又特殊,大家才谨慎,与廖德华同志还可以讨价还价,与毛泽民同志很难谈了。
要论怎么搞经济,他比大家伙懂;要讲党内资历,他和毛泽东同志一起闹革命,党龄非常长;要讲领导关系,他是毛泽东同志的弟弟,而谷雨同志在北方局,搞到的每一分钱都由他管理,谁能比他更得信任……
此时此刻,党内很多高层都已经意识到,毛泽东同志提前退休,或许并不仅仅是因为与谷雨同志政见不同,更多的可能是给弟弟更多施展的空间,或许谷雨同志和毛泽东同志的关系比大家伙想象的要亲密的多。
这样一位同志担任总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各地方经济自主权会不会受到严格限制?目前的迹象并不乐观,一个又一个信号被放了出来。
作为毛泽民同志上任的配套安排,山西省长李准九月一日调任财政部长,九月二日在财政部干部大会上,他当着出现会议的廖李两总理的面,强调要重视财政纪律,反对不与财政部商议就批条子的行为,同时严厉批评财政部和各个管辖银行诸多违规行为。
李准的批评中,有对地方有利的地方,比如他非常反感财政部应拨款、银行应贷款没有及时到位,造成项目拖延,要求制定明确的拨款时间表,减少跑部要钱现象出现。
也有对地方很不利的东西,比如上海、北京、河北、广东、湖北五省被公开批评,批评的原因就是这些省市为了城建需要,搞了不少违规操作,上报的账册出现严重问题,责令整改。
李准虽然是很有名的财经专家,但党内资历很浅,上面没有大领导的支持,哪里敢碰这几个省市,这几个省的一把手哪一个都是他惹不起的!
而过去两个月,中央派出了多个巡视组前往各地调查这样那样的烂尾工程,饶漱石的物税委开始清理各种三角债,各个央管银行和财政部控股银行据说也开始整改,据说毛泽民同志对很多资金违规流入到商业领域搞炒作,造成原材料的快速上涨十分不满,先从银行贷款下手……
还有国家进出口信用银行,开始对内搞起了经营,很多大型民营企业闻讯后第一时间投保,它们都被各种拖欠货款搞怕了,买一份保险并不贵,却可以保证出险之后,可以拿到货款的八九成,这就不至于亏本。
但进出口信用银行赔给民营企业的钱,改成进出口信用银行问拖欠单位要,进出口信用银行的背后站着财政部,再联想到财政部的强势,敏感的地方干部们立刻意识到玩法改变了,若是这个时候还是老思路搞赖账那一套东西,已经不行了,财政部和物税委第一个不答应。
种种迹象表明毛泽民同志要大干一番,西域地处西部边陲,本省财力有限,非常依赖中央的拨款和贷款,西域几位同志在高兴各项拨款贷款可能会迅速下发的同时,又有些担心其他经费。
而黄显声同志则担心的是军工领域的投资,原子弹、氢弹虽然都出来了,但相比于美国迅速增加的核弹头数量,中国就慢多了,这样下去可不行呀!
也就在谷雨的专机向东飞的同志,上海市委书记薄一波上京开会时,拜访了养病赋闲的廖德华同志,廖德华同志虽说更多的是因为政治原因请病假,但他的身体也确实不好。
这段时间也确实在调理,所以他一边细嚼慢咽,不急不忙的吃着妻子准备的饮品,一边和薄一波同志聊天,薄一波同志劝说道,“总理,虽说谷书记想法有些改变,但你也不能闲着呀!”
“我现在休养,润民同志才好做事,我要是时不时过问这个,过问那个,北戴河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还没有执行呢,国务院就得打起来!”
薄一波同志被堵住嘴,想了想说道,“不至于这么严重吧!”
“你就别管我了,还是管好你自己吧!”廖德华同志有些关切的问道,“我听说你和尹仲荣不怎么对付,到底是怎么回事?”
“尹市长的思想太右了,现在城建资金不足,他想把上海纺织集团下属的多家纺织厂股份卖给华侨和民营资本家,改纯粹的国有企业为国有控股,由民营资本家实际负责经营,这件事争议太大,党内有不少同志有意见,我想缓一缓,可尹市长很坚持……”
廖德华同志慢慢送了一口汤到嘴里,嚼了嚼,缓缓咽下去,这才放下调羹说道,“上纺集团的效率不如日本人经营的二集团,中央一直很关注,多次让你们调整,你们也做了一连串改正,但改革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尹仲荣的方案应该已经提出一段时间,润民同志离开上海前已经开会讨论过,他当时说只要国有资产没有流失,就可以搞一搞试点,陈赓同志不太管事,你上任后,又把这件事按住了,是这么一回事吧!”
“确实!”薄一波同志想了想,说起了自己的难处,“总理,我知道谷书记和李总理重视效率,对国退民进并不是太在意,但纺织业是上海经济的命脉,上纺集团作为龙头,影响非常重大。
若是开启了试点,上海市委市政府对国民经济的调控就会受到影响,而这些年上海一直在搞公务员改革,过去进驻的干部到底怎么安排也成问题,更严重的是,上海对全国的影响很大,上海一动,全国各地很可能就会推动大规模的国退民进,政治风险太大了!”
廖德华同志缓缓搅了搅汤碗,片刻之后,他才说道,“现在苏俄那一套问题越发突出,我们要走一条新路,过去我们的做法相当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只是稍稍深入了一些。
这些年新经济政策执行下来,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一点你也是知道的,你想求稳,不愿意立刻选方向,等待中央有了态度后在做事,无可厚非,但上纺集团的问题并不会消失,你顾虑的那些事情,也要找到解决方案!”
“总理,我们现在发展得不错,但你纺织品大规模生产过剩,肯定还有一段缓冲期,我想分阶段进行,先把一些干部调回来,但一个萝卜一个坑,找到适合他们的岗位不容易!”
薄一波同志说这句话时,相当自信,目前棉花票和布票都没有取消,国内那么大的需求还没有满足,国外市场也那么大,上纺集团就是下金蛋的鸡,就算效率差一点,也不能随便改革呀,要不然市属财政出问题找谁?那么多干部只能分阶段安置,只有这些人安置好了,才谈得上进一步改革。
廖德华同志不置可否,他转移话题问道,“上海有不少九州过来的商人,情况怎么样?有没有问过本州岛的情况?”
“这些九州日商主要是机械配件商人,他们在上海找各家厂子合作,上纺二集团、松下电器这些日本人负责经营的企业早就和他们有贸易往来。
现在合作的面越来越广,市内大大小小的私营企业都有一些合作,国企放权之后,觉得这些日企的零部件做得更好,也跟他们有贸易往来,这些年下来,产值已经不小了,而且这还不止我们这边,听说天津、青岛、厦门、出口加工区那边,九州的日商都在跑,而且已经占据了不少市场……”
“你们市里是什么态度?”
“中央三令五申,上海又有无数人盯着,不可能和内地一些省份一样,市里一直都很遵守中日之间的各种协议,就算有些同志心里有想法,心里有想法,也大多服从大局!
薄一波有些无奈,很多企业认为鬼子的零部件做得更好,价格也还公道,喜欢选择鬼子的配件,市里总不能出命令不让它们买吧!
内地一些省市敢乱来,就是不让九州日本的企业销售,怕影响到当地企业的业绩,可上海就没办法,就算有些歧视,也不敢搞得太明显。”
廖德华点点头,“不要搞贸易保护主义,就算一时吃点亏,未来也会有好处,岸信介那边已经得到了一些反应,督巡委已经计划调查这些事,谷书记的态度你是知道的,把地方保护主义和三角债一样看待,你们不要在这个问题上犯错!”
薄一波微微叹了一口气,九州日本要拉拢,可这么拉拢,上海本地机械企业的日子不好过呀,也真见了鬼了,九州那么多日本技工都搬到国内了,为什么剩下那些人还能这么快发展起来?
九州如此,本州能迅速发展,美国人支援是一方面,或许还有另外一些不为人知的东西,或许要派人过去看一看,总这样下去不行呀!
薄一波接着汇报起他了解的本州岛情况,过去美国人不让他们搞钢铁厂,也限制纺锭数,现在都放开了,日本也在搞造船、石化,基本上中国重点发展的,日本也同样再做,只是规模小一大截,不过有美国人扶持,发展还是很快的,很多九州企业同样也在给本州小鬼子做配套……
廖德华同志静静听完,最后说道,“我们在军事上战胜了日本,但是在经济和科技上与日本还有些差距,中央对上海寄予厚望,你们可不能辜负中央的信任呀!”
“我们一定努力!”薄一波有些犹豫,不过还是忍不住提了出来,中央希望上海继续保持繁荣,可是旧上海繁荣的两大法宝,他一直推动的房地产和金融,也就是上海证交所重新开张,都没有获得批准。
廖德华同志是上海本地人,对上海的发展一直很关心,薄一波自然希望能够说服他,上海外地人那么多,可以说改造得差不多了,可以批了!
薄一波同志真有些着急了,已经有传言,国家要放开证券开户限制,让更多的企业上市,可是全国却只有武汉、香港两个股市,上海再不动,搞不好以后真没机会了。
薄一波同志说完,廖德华同志微微皱眉,“逸文同志,这件事中央早有定论,你就不要再想了,短时间内上海金融交易不会开放,房地产领域的发展也要再缓缓,现在大规模开放不现实!”
薄一波同志真心有些无奈,他想做的,中央不让做;他想做的,可偏偏下面非要做,他不是谷书记,可以拍板做决定,谁也不敢质疑,不管在他的手中,这些纺织厂股份卖的是什么价格,都肯定有干部叽叽歪歪,十大两年后就要召开,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
是,未来肯定有一天,上海的纺织业会丧失竞争力,但那个时候他应该在中央了,这个锅不需要他来背,所以他对尹仲荣把这件事提出来,自然很恼火。
当然了,薄一波的小心思不会对人说,他对外的理由是这件事影响太大,涉及到几十万纺织工人的生活,每一个纺织女工背后都已一个家庭,这很可能影响到上海现在的大好局面,甚至于产生全国性的影响。
但尹仲荣这个民主党派出身的市长,长期在上海工作,情况非常熟悉,而各类涉及到经济的会议,都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尹仲荣脾气硬,对经济又比较熟稔,讨论这个问题时,尹仲荣就反驳了一番。
上纺集团是尹仲荣一手组建的,尹仲荣太熟悉了,这个集团起家于抗战时期,当时没收了大批反动资本家资产,其中的纺织厂被合并为上纺集团。
二战胜利后日本赔偿的大批纺织厂,其中相当一块也搬到了上海,被一分为二,其中一部分给了上纺集团,另一部分成立了日本人经营管理的上纺二集团,该集团被放在嘉兴。
二五期间,中国纺织工业的投资很大,上纺集团获得了大量投资,但块头大了,上纺集团却比不上日本人经营的上海二纺集团,也比不上荣家的纺织厂,集团内部的官僚化程度也不断增加,人机比明显高了一截,厂子也搞了一些后勤,自然影响了利润。
上海市对这种情况相当头疼,改吧又不那么好改,现在上纺集团的业绩还是不错的,大动干戈万一影响了发展怎么办?不改吧,不仅中央不高兴,上海市也不高兴,怎么能干不过日企呢,好说不好听呀!
后来看到其他行业,大多是日本人搞得更好,上海市心情才好了一些,不过上海市还是在筹划改革,尹仲荣很推崇日本的做法,他就认为这一类的企业整体技术难度不大,看的是企业职工是否便宜,干活是否拼命,这一类企业,国企根本斗不过私营企业。
尹仲荣的方案很简单,效仿谷雨此前的一系列做法,出售给民企企业一定股份,让他们经营,若是搞得好,剩下的股份未来也可以分阶段出售给他们。
这一块收到的资金,正好可以放在纺织业的配套,比如依托金山石化的新型染料和新型布料基地,依托嘉兴多个机械厂的新型纺机研发等等。
这些领域难度更大,民企不可能投入,上海市正好可以加大投入,搞一搞科学研究,并孵化这一类的中小技术型企业等等,如此既可以提高效益,又可以不断提高国家的科教水平和城建水平,可谓一举两得。
尹仲荣这一番话说出来后,立刻引发了争论,一些同志认为你这个给官僚资本做过走狗的家伙竟然如此明晃晃的说这种话,这不是向人民政权进攻吗?
不过对党内一些同志的攻击,尹仲荣根本不担心,他搬来了谷雨关于国进民退,国退民进的讲话,还有给日本人、民族资本家的优待,你们看看谷书记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我这完全符合谷书记的指示,有什么错的?一番吵架之后,尹仲荣硬是把其他人驳倒了!
对于薄一波说上纺集团改革影响上海和全国的大好局面,他则反驳,不改革才真正会影响上海的大好局面,和廖德华同志的说法差不多,尹仲荣也同样担心未来,现在是短缺经济,生产出来就有人用,以后万一竞争厉害了,上纺效益出问题了,这么多人没活干,才是大问题。
至于产生全国性的影响,尹仲荣认为完全可以先做后说,观察一段时间,压根没必要对外声张,这样的事情我们又不是没有做过?公务员试点不就在上海吗?
尹仲荣这么说,薄一波脸上多少有些挂不住,他一向以党政全才自诩,不管是搞党务,还是搞经济都有自己一套东西,虽然他一直想管党务,但谷雨同志并不同意,既然要搞经济,他也要在经济上有一些成就,但尹仲荣主导上海经济,不听他的话,导致他的话语权不够,他自然相当头疼。
事实上,薄一波也知道老尹说得在理,可他需要考虑全局,上纺集团那么多个厂子,为了让这些厂子发展起来,这些年下放了不少干部,还有很多干部的家属在里面,突然改成资本家经营,这些人怎么办?
上海一直在搞公务员考试,讲究的是逢进必考,现在重回党政机关越来越难,这些人不安置好,改革怎么可能成功?尹仲荣不是党员,不管人事,不在乎这一块,可也不能给市委出难题呀!
所以薄一波始终没办法下决心,最后以此次改革规模过大,需要更加谨慎否决了,最后上海党政联系会议的结论是授权尹仲荣做一番调研,并准备相应方案,同时对上纺集团和其他市属企业进行新一轮精兵简政,他更多的是想用这一类的办法解决问题,这样最平稳。
为了让尹仲荣配合一些,薄一波做了一些事情,比如在人事安排上不尊重尹仲荣,但尹仲荣压根不买账,他在上海多年,这些年上海那么多项目都是他主持建设的,能力早就得到了认可,上海本土干部也比较服气他,大多比较听指挥,反倒是薄一波的一些做法被认为是小家子气,甚至流传出不少怪话。
薄一波更加憋气,他的心胸本来就不怎么宽阔,与尹仲荣的心结也慢慢深了起来,但薄一波并不知道,他在上海的所作所为都被常委们看在眼里,他的政治分量自然大打折扣,一个有本事的民主人士,对你毫无影响,你支持他把事情做好就行了,和他较什么劲呀!
再联想到他和李准不对付,党内同志对他大多觉得他心胸狭窄,有些容不下人,不过廖德华同志对上海比较了解,他明白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很不好做。
除了早就功成名就,在上海只是挂名的陈赓、毛泽民两同志以外,薄一波之前,真正做得时间比较长的只有陈镜湖和黎玉。
陈镜湖很擅长团结人,搞统战是一把好手,但对经济不是很了解,领导上海从战争中复苏过来之后,寻即被调到了中央,主持中央民生委的工作,这一块工作并不是目前的重点,所以他虽然是资深的中央局委员,但想更进一步,则要看运气。
第二任黎玉比陈镜湖要能干不少,镇得住上海,不过他的问题是有些地方主义,在四川如此,到了上海也一样,忘记了他首先是中央局委员,大局观不够,幸好到了中央后改变了不少。
薄一波过往的经历很辉煌,按说主政上海没有任何问题,但薄一波没有陈镜湖的资历,也没有黎玉的经济水平,更没有黎玉的强硬,他性格更为柔和内敛。
这样的性格在其他地区是好事,但在上海不行,上海住着一批有影响力的老同志,市长尹仲荣又是民主人士,水平高,脾气臭,薄一波不够凶,就有些压不住。
尹仲荣推动上纺集团改革,虽然中央高层都没有表态,但实际上乐见其成,有些事情中央不好做,需要地方主动,至于说性质问题,谷书记早就给出定论了,国有企业的主体地位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这还不够清楚吗?
还有薄一波担心的国企干部问题,实际上中央恰恰想通过这一次改革,看一看国企干部面临身份巨变时的反应,薄一波想把干部安排好,再改革,恰恰违反了中央的意图。
作为曾经的中办主任,薄一波应该知道中央的想法,可他却不太愿意干,这倒不是说他有意违拗谷雨,除了确实有现实困难以外,他也有了小心思,这跟十大的人事安排有很大的关系。
黎玉现在接过饶漱石组建的中央人才工委,成为组织局委员,也参与十大的筹备工作,他和薄一波年龄相仿,两人的竞争很厉害,十大就要见分晓,谁成为组织部长或者书记处第二书记都将抢得入常的先手,一个上去了,一个就可能再无希望。
谷雨同志虽然威望很高,不断推动各种改革,但党内左派势力强大,薄一波担心干了这样的活,党内左派不投他的票,他想战胜黎玉,进入常委就更难了,饶漱石的前车之鉴摆在那里,薄一波能不担心吗?
但廖德华却觉得薄一波打错了主意,现在能不能入常真正说得算的还是谷雨同志,他如果毫不犹豫的推动改革或者明确反对,谷书记搞不好还会给他入常的机会,前者是坚决拥护谷书记,后者则是政见不同,都是谷雨同志可以接受的。
比如廖德华同志自己,一直自认为并不是甩锅,而是确实与谷雨同志政见不同,不愿意再按照他的指挥棒做事,谷雨同志换人无可厚非,而他虽然做不了总理,但人大主席还是可以做的,他有这个自信!
但薄一波的做法多少有些首鼠两端,观望风向,而且又缺乏担当,谷书记肯定无比恼火,薄一波入常的机会大概率已经没有了,未来能不能留在中央局甚至都可能成问题,他的位置没有他想象得那么稳!
聪明反被聪明误,想着面面俱到,人人都不反对,这一套玩法要看时候,如果等到谷书记身后,或许还有上位的机会,但现在绝对不行。
现在能进入中枢的,要么是才干出众,要么是有坚定的立场,根本没有甘草这一类角色的容身之地,薄一波选择的路线甚至都不如饶漱石,饶漱石哪怕得罪天下人,但他有谷书记的撑腰,就不怕有事,他干活那么卖力,成为常委的希望还是很大的……
而这一次过来,薄一波大概率是察觉不对劲,借着慰问的名义好观望风向,有什么好观望的,要论政见不同,谷书记和毛泽东同志的分歧更大,毛泽东同志的资历、声望更高,他们都合得来,怎么可能和他合不来?这个人呀!
党内现在确实有很多人有疑虑,但党内同志同样都无比相信谷书记的决断,只要谷书记的道路在实践中不出大问题,这种支持就将一直延续下去,所以他才主动让贤,他知道自己挡不住,也知道自己做不到,光光一个价格改革就让他忧虑得不知道多少次,太累了,还是换人来做吧!
谷书记选择毛泽民同志来操作,他也非常赞同,毛泽民同志是金融专家,接下来要想办法用财政金融的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来处理复杂的经济问题,毛泽民同志确实比他要合适一些!
确实,党内存在着严重的左右之争,但有谷雨同志压着,根本不用担心,至于未来会如何,接下来就要让毛泽民同志看得怎么样了!
甚至于从个人前程来说,廖德华同志也知道他这个总理做得太长也不合适,总理这个位置权力实在太大了,谷书记虽然算不上是雄猜之主,但也没必要惹得他猜忌,真猜忌就不好了!
交谈一番后,薄一波同志告辞离开,他回到自己在北京的家中,薄一波同志一直认为自己在上海待不长,所以妻儿都留在北京,并没有跟着去上海。
侯妻是他的秘书出身,在薄一波调到中央后,把她安排到全国妇联,工作比较轻松,主要是方便照料家庭,这是很多党内高干安排家属的办法。
薄一波去上海后,也交代过侯妻平时耳朵尖一点,多留意,侯妻虽然照办,但也有一些麻烦,最顶尖高级干部们大多不怎么喜欢侯妻,侯妻也无可奈何,甚至有些哀伤,谁让她不是原配呢?
这段时间的大新闻就是谷雨同志的长女怀孕了,挺着大肚子,这时候党内高层才知道,丁承德去年十一时期已经结婚,但整个过程十分低调,没有惊动任何人,妇联一些喜欢八卦的女同志甚至连丁承德的丈夫是谁都不太清楚。
而谷雨同志的次女事业取得成功,衣服化妆品赚到钱之后,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感情问题竟然也取得了突破,她成功取得了那位外国准婆婆的认可,据说已经和小她三岁的男朋友出双入对了……
侯妻不知道,薄一波倒是知道丁承德结婚的事情,只不过于研究员太过保密,他也没和妻子说,所以听侯妻念叨,他笑着说道,“承德结婚这件事我早就知道了,你就别念叨了!”
“哎呀,这么大的事情,你怎么不早说,我们好送些贺礼呀!”
“谷书记就是不愿意公开此事!”薄一波同志接着说道,“这些家长里短的事情就不要说了,说点真正有用的!”
“有人给黄总的妻子写了好几封匿名信,骂得很难听,黄总的妻子受不了委屈,跑到容大姐那边大哭大闹,黄总也气得好些天没出门!”
“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
“太招摇了吧!”侯妻有些羡慕,又有些鄙视道,“黄总打仗时发了财,在中东期间虽然吃了些苦,但赚得也多,他们家那位今天戴这个,明天戴那个,肯定有人看不顺眼,把她的老底给揭穿了!”
“你们女人在一起就是是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