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共高层眼中,印度是南亚的地区大国,与苏俄有共同的对手,苏俄联合印度,给予印度支持,也就在情理之中。
可现在的问题是印度被中国一而再,再而三的收拾,尤其是这一次,印度拿了苏俄那么多援助,却被中国层出不穷的新花样收拾的十分凄惨,先是苦苦经营的核反应堆被炸,现在印度全国的电网也遭到了重大破坏。
能够把印度这么一个地区大国玩弄于股掌之间,中国是什么?不用说,中国就是世界大国,处在食物链顶端的世界大国,哪怕苏俄不愿意承认,但事实就摆在眼前,苏俄想不承认都不行。
既然中国是一个世界大国,而不是苏俄想象中的东亚地区大国,苏俄就必须承认中国在很多地方拥有战略,苏俄一旦扩张到中国的势力范围,就必须如同倾听美国声音一般,倾听中国的声音,而不能是以前那样忽视中国的利益。
这一场南亚战争中,苏俄一直毫无原则的支持印度,并不是苏俄多爱印度,而是苏俄想告诉中国,中国还不是世界大国,其影响力是有限的。
中国在南亚的所谓影响力不值一提,苏俄只要下决心就可以借助印度切断中国的关键交通线,让中国这些年的开拓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这一点与中美两国五六十年代在东南亚的厮杀是同一道理,经过十多年陆上和空中厮杀,中国证明有能力维系其在东南亚的地位,即便强大如美国也赶不走,当然了,中国也赶不走美国,最后两家只能划分地盘。
苏俄事实上也是同样的想法,苏俄很清楚中国在南亚拥有地理优势,赶是肯定赶不走的,但苏俄需要告诉中国,苏俄+印度才是真正的陆上霸主,苏俄在南亚的扩张不需要看中国的眼色。
虽然战争打到现在,中国并没有出动看家的陆军,但苏俄也没有全力支援,双方都留有余地,而这种留有余地的战争,反而更能展现各自的实力。
苏俄认为自己稳操胜券,巴孟海三国即便有中国的支持,但三国的家底不如印度,中国对三国的支持,也不如苏俄对印度的支持,所以只要拖下去,印度就会胜利,而印度的胜利就是苏俄的胜利。
虽然巴孟海不会亡国,但苏俄+印度会在南亚建立起陆上霸权,拥有这种陆上霸权,苏俄就可以不断在南亚扩充影响,而失败之后的中国就将不得不收缩,影响力自然会消退。
但当中国使用石墨炸弹重创印度电网后,形势就发生了逆转,此时即便苏俄赤膊上阵,疯狂的给予印度支持,印度都不敢再打下去。
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有今天这么点家底不容易,若是全国的电网被中国摧毁,印度重新恢复需要的投资是天文数据,苏俄也不可能给予那么大的支持,苏俄也是给不起的。
此时就算印度继续占据一部分土地,也是绝对意义上的得不偿失,所以印度只能妥协,寻求体面的结束这场该死的战争。
而这也意味着即便是印度得到苏俄的加持,也拿不到南亚的陆上霸权,未来除非印度拥有核武器,并拥有防范石墨炸弹的能力,否则印度不敢轻易发动战争,很明显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对苏俄而言,同样相当尴尬,虽然苏俄还可以继续与印度合作,但苏俄想继续保持甚至是扩张影响力,就不得不看中国的眼色,有些事情就不得不和中国商议,要不然拥有陆上霸权的中国就会想出种种破坏的办法,让苏俄没办法经营。
而在此前在非洲的较量中,中国同样已经告诉苏俄,哪怕你们扶持了一些人,但只要我想打击,就能打击,你却毫无办法,这同样意味着苏俄在非洲的扩张,也需要看中国的眼色。
既然中国在南亚、非洲证明了自己,苏俄干不过,自然就没有选择,只能承认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与中国好好谈一谈。
虽然很憋屈,但整个过程明明白白,也没什么好懊悔的,谁让中国拿得出石墨炸弹,而苏俄棋差一着,武器库中没有这种武器呢,或许中国的胜利有侥幸的成分,但运气谁都有,就看能否把握。
而中国这一次胜利,同样也表明马祖罗夫对中国的判断,不如持缓和论的勃列日涅夫同志,这也说明苏共中央调整领导分工的正确性。
虽然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同志谦虚的说他不是苏俄的领袖,苏共是集体领导,但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同志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马祖罗夫同志,而随着影响力的提升,他自然可以提拔更多的人,嗯,内务部那个安德罗波夫不错,很靠拢他,比谢列平好用多了……
在这一次会议之后,苏俄迅速调整外交立场,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在达成一致后,迅速就南亚问题形成了决议案,立刻停战,恢复到战前的实际控制线,联合国安理会会派出监督人员,在部分敏感地区或可派出维和部队。
为了促使印度做出让步,苏俄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带着葛罗米柯访问印度,劝说印度执行安理会决议案,同时向印度伸出了温暖的双手,除了工业援助以外,武器援助都是好东西,包括米格21的最新改进型还提供生产线、飞毛腿B地对地导弹等。
印度总理英吉拉-甘地虽然无比悲愤,但也只能吞下这个苦果,这段时间小巧的歼61钻来钻去,在印度上空,丢下了大量石墨炸弹,印度60%以上的电力系统已经崩溃,工厂没法开工,晚上黑灯瞎火,损失之大超出想象。
到这一步,印度不退都不行,要不然国内各大财团就会吃了她,而此时国大党内部对英吉拉-甘地的反对声也多如牛毛,英吉拉-甘地再一次感受到父亲去世前众叛亲离的悲惨。
幸好苏俄送来了一大堆援助,英吉拉-甘地才有了喘息的机会,可以拖一段时间,她准备蛰伏一段时间,不过她绝不会同意让老德赛上台,这应该也是苏俄的意愿。
在交谈的时候,英吉拉-甘地又一次寻求苏俄的核支持,柯西金过来之前,就意识到印度会提及此事,此时苏俄已经不敢在印度核问题上太过招惹中国,但又不能让印度失望,所以柯西金搞起了拖字诀。
柯西金一面说苏俄和印度合作和平利用核能的态度从来没有改变,会遵照协议,一边又告诉英-甘地孟买是大都市,不适合搞核反应堆,需要重新选址……
目前印度的现状非常糟糕,短时间内不可能迅速启动地下核设施的建设,而苏俄也不可能大包大揽,这也意味着核反应堆项目的推迟是必然的。
英吉拉-甘地并不笨,她隐隐感受到了苏俄的态度转变,但又无可奈何,战败之后的印度更加依赖苏俄的支持,但这种支持也不是无价的。
既然印度没办法打出南亚霸主的地位,老毛子自然就有更多的要求,虽然没有趁火打劫,但也开始试探性的提出了一些政治要求,英吉拉-甘地虽然很厌恶,但只能捏着鼻子答应,现在印度离不开苏俄的援助。
也就在柯西金访问苏俄的同时,中苏两国在莫斯科开始了新一轮谈判,而在这一轮谈判中,中国代表团团长进行了调整,中央工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电子信息部副部长何济世成为团长。
何济世并没有什么名气,只不过是中国的中央候补委员,是副部级别的干部,不过苏俄对中国了解很是很深入,中国高层干部中,有相当一部分担任过中央工建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主任和副主任,能担任这个职务,基本上可以肯定属于谷雨和李多才非常器重的干部。
谷雨对电子很感兴趣,两个女儿搞得都是电子工业,何济世很可能可以直接向谷雨汇报,所以老毛子对何济世还是比较重视的。
苏俄谈判代表向何济世仔细介绍了对印度的援助,表示苏俄的新增援助并没有违反中俄两国曾经达成的默契,同时指出,印度作为一个曾经被殖民的国家,天然反对帝国主义,其发展壮大有利于加强国际进步力量。
何济世不置可否,表示会转告国内,同时阐述中方的立场从来没有变化过,中国并不反对苏印正常的合作,但希望苏俄尊重承诺,谨慎的处理提供给苏俄的核援助。
然后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苏俄给了印度这么多援助,印度用什么归还?如果都是无偿援助,对苏俄人民也不好交代。
就在苏俄代表脸色不渝之际,中国代表提出了一个三角贸易方案,苏俄重工业更强大,但轻工业有些缺乏,同时是资源大国,几乎不缺乏任何矿产资源,而印度拥有高品质的铁矿石和铬矿,又是棉花生产大国。
中国则不同,虽然缺乏高品质的铁矿石和铬矿,虽然中国棉花产量大,但还是满足不了国内越来越大的纺织品工厂的生产需求。
苏俄不断支援印度,印度欠苏俄的钱只会越来越多,但印度能给苏俄的东西不多,苏俄可以想办法提升印度铁矿和铬矿的产能,让印度用高品质的铁铬矿石和棉花归还欠款。
苏俄则把这些东西转卖给中国,中国则用对欧美出口的高品质轻工业品归还,如此一来,苏俄既对外输出了重工业,维系了庞大的重工业产能,又可以解决一部分轻工业品问题,还不需要花费外汇……
何济世又说,这种双赢的模式还可以在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古巴三国进行,这三个国家都有中国需要的铁矿石等重要矿产,储量还不少,苏俄若是提供相应的援助,让以上国家扩大可以生产铁矿石等,对中苏两国都十分有利。
苏俄谈判代表听完之后,相当的动心,老毛子对外援助那么多,却收获很少,并不是老毛子不想有收获,而是老毛子家里出了热带农产品以外,其他基本都有,但热带农产品的需求量也就那么回事,所以只出不进是常有的事。
但这实在太亏了,老毛子也心疼呀,可不干又不行,与中国搞起了三角贸易之后,满盘棋一下子就活了,如此操作后,不仅亏损少了,也可以扩大对华贸易,更多的牵制中国,让中国不至于太过偏向西方。
目前中国和印度,中国和不靠谱的利比亚关系都不好,如果有了一定的经济往来,关系应该会好转不少,这对苏俄也有好处,有矛盾,但没有彻底闹翻,苏俄才可以有从中说和,两边闹好处的机会。
勃列日涅夫得到汇报后,立刻说道,“这个方案肯定是中国领导人谷提出来的,提高对何的关注,他应该有相当不错的前途!”
勃列日涅夫又看了看他的档案,发现何济世是1926年出生的,勃列日涅夫突然间有些伤感,1926年出生,1945年19岁,苏俄同年龄段的人都在战场上,活下来的人并不是很多,他印象中,中央局只有罗曼诺夫一个人是20后……
勃列日涅夫心血来潮,想了想,让人打电话给谢比尔茨基,需要苏俄各地的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出身于俄罗斯或者乌克兰,且出生在1920-1929年间的同志,给他一份名单和个人简历。
谢比尔茨基动作很快,很快就送来了报告,人数并不多,勃列日涅夫一一翻看档案,排在第一的是莫斯科一把手罗曼诺夫,他出身于1923年,而排在第二的是托木斯克一把手利加乔夫,他出身于1920年。
勃列日涅夫对利加乔夫有一些印象,他是赫鲁晓夫提拔的年青人,1961年被安排在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赫鲁晓夫下台后,他被赶到了托木斯克担任一把手,这个人听说口碑不错,或许可以找个机会见一见。
目前的苏共中央局面比较混沌,勃列日涅夫虽然影响力提升了不少,但他不可能取代马祖罗夫,这一点是党内的共识,科兹洛夫突然间脑淤血,勃列日涅夫和他年龄相当,也曾经中过风,谁都不放心。
既然做不了一把手,那就培养一个一把手,勃列日涅夫非常中意谢比尔茨基,不过他和谢比尔茨基的关系太密切,很多人不满意,勃列日涅夫也不好违拗众意,所以今天想看20后干部的档案,并不算心血来潮,他要选一个倾向他的……
也就在勃列日涅夫看20后干部档案的同时,中苏谈判在继续,“中国全世界的寻找铁矿石,你们对铁矿石的需求真得那么大吗?”
面对苏俄代表的询问,何济世同志告诉苏俄谈判代表,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城市化和基础建设需求,所需的铁矿石绝对是海量的,不是国内铁矿能够满足的。
中国谈判代表给老毛子算了一笔账,中国本土主要城市住房极其紧张,人均住房面积只是个位数,有庞大的改善房需求,而按照最低50%的城市化目标,中国还需要让3亿人入城,这需要盖无数房屋、道路、桥梁。
中国未来计划修建包括三峡工程在内的多个超大型水利工程,至少3万公里的高速铁路,20万公里的高速公路,500个高等级机场……
香港经合组织成员国与中国的关系特别,有着无数中国人,总不能中国发展了不顾及他们吧,而给这些国家修建各种基础设施也需要很长时间。
要想完成这一伟大的目标,中国测算过,每年的钢铁产量需要从现在1.2亿吨左右,在十年内提升到3亿吨,十五年内提升到5亿吨,并长期保持个几十年才可以完成本土的基础建设。
而中国国内的铁矿虽然储量不小,但品位太低,交通又不好,开发成本太不划算,所以中国铁矿石更依赖国外,计划三分之二的铁矿石来自于国外。
目前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储量巨大,而且品位又非常好,中国的进口规模也越来越大,但如果对澳洲铁矿石太过依赖,铁矿石必然大涨价,不仅不划算,也容易受制于人。
所以中国的铁矿石来源必须多样化,这就是中国提议与苏俄进行三角贸易的关键,你们用不上,我们用得上,两国完全有进一步合作的空间!
苏俄代表难以置信中国人的疯狂,你们在说什么,年产五亿吨钢铁,而且维持个几十年,这得多么庞大投资,中国哪有那么多的钱。
若是让中国人建成如此庞大的产能,中国的工业总产值极可能是苏俄的好几倍,那是个什么样的世界,简直难以置信!
“中国确实很缺钱,所以中国才会走新民主主义道路,中国一直至于扩大对外贸易,并招商引资,尽可能利用国内外一切资源促进中国的发展,只要有可能,任何国家的资源,我们都希望用上!”
“为了把更多的资金用于发展,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军事力量发展一直都非常克制,除了满足自身防卫的需求以外,主要是为中国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建国以来,中国对法自卫作战,东南亚支援华侨建国,支持缅甸人民收复被占国土的战争,以及最近的援助孟加拉国人民打击印度的侵略战争,都是基于这两点需求……”
阐述一番中国的防卫战略后,中国代表又说,“现在中国强大了不少,但中国从没有称霸之心,也从没有兴趣掺和美苏两国之间的军备竞赛。
只要中国不被威胁,中国绝不会无缘无故的增加军费投入,中国需要把更多的钱投入建设,而为了加快建设,让人民尽快过上好日子,中国可以与美帝国主义合作,自然也希望继续苏俄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合作……”
中国刚刚在南亚战场教训了一把苏俄,苏俄现在也老实了不少,那么这一次谈判就没必要那么强硬,可以给老毛子一个放心丸,告诉老毛子中国的基建规模是多么的巨大,既然要搞这么多的投资,中国用在军费和对外援助上的钱自然不多。
同时也让老毛子好好开开眼,我们接下来的基础工业规模将无比巨大,虽说时代发生了巨变,常规武器的数量已经不如以前,但老毛子还是很清楚这一块的重要性,他们就是靠这一手击败的德国人……
勃列日涅夫得到汇报后,也是倒吸了一口气,他找来了冶金部的官员询问,“中国说十五年内将钢铁产量增加到五亿吨,中国人真得可以实现吗?”
苏俄冶金部的官员告诉勃列日涅夫,中国极其重视钢铁工业,其战后钢铁工业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5-1950年,中国将日德的钢铁厂设备搬回了国,同时不断改造原有设备和工厂, 增添部分新设备,以扩大钢铁生产能力,将钢铁产量提升到1100万吨以上。
第二阶段是1945-1955年,重点是一边新建新的钢铁厂,一边进一步扩大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投资重点是对钢铁工业现代化起关键作用的普钢轧钢部门。
也就在这一时期,中国完成了氧气顶吹转炉和连铸生产线的诸多试验,引进了大批国外技术,在全国建立了几个试验生产线,提升了技术,培养了人才。
第三阶段是1956-1960年,中国新建了一批顶吹转炉和大高炉, 并确立了“大高炉—氧气顶吹转炉”的发展路线,同时还扩大了沿海钢铁基地,并寻找到了建设沿海大型钢铁基地这一极具竞争力的钢铁工业发展新模式。
根据公开的资料和苏俄方面的估计,在前三个阶段,中国钢铁工业的总投资超过了25亿美元,远超过欧洲同期英国和德国的水准,仅次于美苏。
第四个阶段是1961-1970年,中国重点建设了多个沿海钢铁基地,建设了多个年产钢600-1000万以上的现代化大型钢铁厂,总投资达到了惊人的90亿美元,而且每一年都在增加,1970年的投资就突破了10亿美元。
除了钢铁工业的投资规模迅猛增加以外,中国钢铁工业也已经处在世界先进水准,比如高炉,这些年中国大高炉一个接着一个,中苏两国连续竞争最大容量的高炉。
中国的氧气顶吹转炉,成本更低,周期更短,其建设成本只相当于同样能力平炉的50%-70%,生产成本只相当于平炉的20%-40%,而到六十年代中后期,已经开始使用计算机管理钢铁生产,生产管理水准提升很快。
而在钢铁品种上,中国虽然以普钢轧钢为主,但中国也按照德苏日专家的指导完成了多个特种钢的研发,这些年也推出了多种特钢,中国最有特色的是稀土钢,有些性能非常出色。
勃列日涅夫不耐烦的挥挥手,“我说的是15年内达到5亿吨有没有可能?不要说这么多细节,我要的是结果!”
“主席同志,根据我们的评估,中国工业过去十年的工业增长率为12%以上,未来15年有很大的希望保持双位数增长,这也意味着未来15年,中国的工业规模会增加四倍以上,而钢铁工业的投资肯定要更加超前,要不然无法保证长期的高增长……”
虽然冶金部官员不愿意点明,但意思很明显,中国应该可以做到五亿吨,甚至还会超过,只不过他不愿意彻底说出来。
“中国可以拿出那么多的工业投资吗?”
“中国非常鼓励对外出口,也不断允许外国企业进入中国,非常渴望加入关贸总协定,同时想尽办法与世界各主要国家签署双边贸易协定……”
勃列日涅夫又询问冶金部官员同期苏俄钢铁工业的产量能不能达到这么多规模,冶金部官员相当犹豫,最后还是说出了实话,告诉他做不到。
“为什么?”
这位官员说出了几点原因:首先是投资不够,苏俄投资更多的是石化、军工等行业,对冶金工业的投资现在只有8%多一点,投资规模远不如中国,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苏俄对冶金工业的投资占比还会下降,两国投资差距会越来越大。
然后是铁矿石、煤炭和废钢供应不足,中国的铁矿石可以进口国外的高品质铁矿石,同时大量使用沿海方便运输的煤炭,有时候甚至从澳大利亚,而苏俄只能依靠本土的铁矿石和煤炭,运输成本差了太多。
苏俄虽然有1000亿吨以上的铁矿石,但一半在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开发成本太高,增长缓慢,而另外一半在库尔斯克和克里沃罗格矿山,劳动力充足,自然条件更好,这两个欧洲矿山已经开采了太多时间,想大规模扩产难度很大。
铁矿石如此,煤炭更加麻烦,主要煤矿产地顿涅茨煤矿已经开发了180多年,平均深度560米,还有不断冒出来的煤层气,煤矿开采难度越来越大……
废钢也是同样的原因,苏俄的废钢回收数量不够,加工能力不足,也缺乏足够的劳动力,而中国虽然也缺乏废钢,但中国可以方便从国外进口,国内也有足够的回收人员。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钢铁技术上已经落后,由于苏俄没有及时意识到氧气顶吹转炉这一重大技术革新,修建了太多平炉,又不可能不适用……
最后,冶金部的同志给出了结论苏俄钢铁工业实际上已经落后于中国,不仅产量不如,而且生产效率也不如,偏偏没有太好的办法,因为中国选择的钢铁工业发展模式是最有效率的,而苏俄的旧产能又实在太大!
“主席同志,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后发优势,因为其发展落后,可以采用最先进的技术,相反不管是联盟,还是美国都会受困于巨大的落后产能……”
看到勃列日涅夫不满,这位冶金部官员提出了另外一点,中国的建筑行业消耗了大量的钢材、水泥,需求量很大,这些对冶金工业的推动很大。
为推动建筑业发展,中国搞分期付款,苏俄虽然也效仿,搞出了比较好的科兹洛夫楼,让人民付出租金居住,但科兹洛夫楼数量还不够,完全可以建设的更多,从而回收更多的货币,用来推动钢铁、水泥等基础行业的发展,这是中央拨款不到位下唯一的办法。
冶金部官员离开后,勃列日涅夫陷入到了沉思,如果中国工业继续现在的高速增长趋势,15年工业规模将是目前的四倍,而过去十年,苏俄工业增长率平均8.5%左右,哪怕继续保持这个增长率,到时候中国工业规模肯定会超过苏俄一大截。
而与苏俄不同,中国轻重工业的比例更加合理,不像苏俄以军事工业和重工业为主,这也意味着十几年后中国的生活水平又要提升一大截,他们现在已经不低,到时候很可能会翻倍,苏俄未来十五年能提供人民翻倍的生活水准吗?
而一旦中苏两国的生活水准更加接近,对苏俄意识形态的冲击就会越大,苏俄政权的稳定肯定会受到严重影响,改革的呼声会越大。
虽然说十几年后,未必在苏共中央局,甚至能不能活到那个年龄都不知道,但此时的勃列日涅夫还是非常担忧国家的未来。
改变自己很难,而苏俄目前的政治局面也不容许出现改革,他甚至还要提议,扩大军费投入,以满足军队的野心,一开始,他的设想是打断中国的发展。
但南亚战争中,中国表现出来的实力又太强了,勃列日涅夫原来设想的加大对华压力,迫使中国更多的投资军事,减缓中国的经济发展,现在已经不敢操作,一个不小心就会变成压力山大的两线作战,乃至于多线作战。
可又没办法扩大收买,中国已经这么强了,再扩大收买,强力部门肯定不答应,而现在得罪谁,都不能得罪强力部门。
所以负责军事外交工作的勃列日涅夫同志自然无比头大,他必须做出成绩,既要缓和中苏矛盾,又不能让强力部门不满意,那他能做的事情很有限。
对华政治上不能缓和,调到东部的军队不能撤,还要继续批评中国的意识形态,减少中国人进入苏俄,但与此同时必须不断扩大对华贸易,安抚中国,让他们不至于彻底反苏。
中国提倡的三角贸易必须做,对外援助那么多,总要收回一些,同时继续用这样那样的东西,大量进口中国的农产品和轻工业品,苏俄人民必须要有超过中国的生活水平,这是底线。
对内一则重组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轻工业工厂,反正扩大从中国进口,那些工厂可以缩减产量,甚至停产,反正老百姓也不需要,再生产也浪费,而职工转移到更需要人口的重工业企业或者农业上。
二是推动科兹洛夫楼的建设,让更多的人租房,而不是住在免费的赫鲁晓夫楼中,以回收更多的资金,这些钱可以用来盖房子。
人民手里的钱少了,自然会减少对轻工业品和农产品的巨大需求,理由也是现成的,赫鲁晓夫楼的有效期只有15-20年,第一批楼房该拆除,盖上高大上的科兹洛夫,不,应该是勃列日涅夫楼!
勃列日涅夫又想起了中国搞得那些资本主义玩意,或许也可以尝试,他之所以知道这些,跟宝贝儿子去了中国几趟,考察一番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股市、债市等金融市场吸纳了大批民间资金,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当然了,也让小勃列日涅夫在香港赚到了钱,他还在香港的外国银行存了一些钱,只是勃列日涅夫都不知道。
不过苏俄股市不方便搞,但可以搞债券,勃列日涅夫记得柯西金曾经说过钢铁早期发行过义务债券,柯西金就想援引这个先例对内发行国债。
不过勃列日涅夫同志想的更加深远,苏俄企业,比如说苏俄的轿车企业,完全可以对外发行各种面向苏俄人民的债券以扩大生产,这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人民的小轿车问题。
同时可以设立一个债券交易所,让急需钱的人民可以交易债券,勃列日涅夫同志非常聪明,他知道这样的债券要想吸引人民的广泛购买和不断追捧,债券必须有好的利息,所以债券可以搞出一个保底的利息。
多余部分与发行债券的利润挂钩,利润多就多付利息,若是人民发现高达20%的利息,肯定会踊跃购买的……
很明显,勃列日涅夫同志不可能给20%的高利息,他的办法很简单,一开始给那些值得拉拢的党政干部们配发债券,然后给出高息,等到人民兴高采烈,踊跃溢价购买,党政干部们悄悄抛售高价债券。
然后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企业经营不善,只有保底的1%利息,四年一下来,还是6%的平均利息,此时这些债券不行了,再让党政干部购买,然后又一次重复……
宝贝儿子说中国人一直用这样的办法回收民间资金,并让很多人发财,这也让勃列日涅夫瞠目结舌,没想到中国人这么会玩,但越琢磨越觉得这一套法子很有用,对苏俄有用,对他也有用。
想到这里,勃列日涅夫对东方那个老狐狸甚至有了一份感激,很多东西如果不是他的提醒,苏俄还在犯错,苏俄人民手里的钱太多了,只要回收那些钱,苏俄的农业部门和轻工业部门才没有那么多压力,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竟然到现在才知道……
勃列日涅夫同志相信,虽然他不能够彻底的解决苏俄的问题,但他提出来的这一套办法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苏俄经济上的困境,在保证军工和重工业投资不断增长的同时,还可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至于更加深入的改革,他反正也看不到,何必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