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丢人现眼的墨索里尼实在忍不住了,下令北非集团军进攻,而此时英国在埃及、利比亚边界地区仅仅只有一个展开的师,无奈之下,英国人只得不断退却,一路退到了马鲁特港,与意大利人对峙,所以苏德谈判后,丘吉尔就惦记上了志愿军,希望中国拆分志愿军,将一个师放在马鲁特,协助防守。
不过丘吉尔这个方案,被韦维尔拒绝了,因为在过去一个月的战斗中,东非的战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韦维尔改变了想法,他想先解决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的东非集团军,抽出手,然后打到利比亚去。
韦维尔这么干是有底气的,九月初,志愿军第三师登陆,而粟裕和英军在拿下冈达尔之后,又在九月中旬打了一个漂亮仗,意大利人又一次丢人,而这一次意大利军队又损失了四个师。
冈达尔被拿下后,意大利人丢尽了脸,墨索里尼急眼了,要求意大利军队反击,没想到意大利军队还没有出动,刚刚拿下冈达尔的中英联军,向东直接攻打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随着志愿军不断的胜利,埃塞俄比亚抵抗武装不断
呼应,声势越来越大,数量如雪球一报题农心人,全拉西皇帝也乘坐飞机与抵抗武装会师,大军的规候越米题大,多达十来万人。
作为非洲唯—的独立国家,埃塞俄比业人非常骄傲,他们的战斗力也不算差,而且为了牵制意大利,英国人给了他们不少武器,更奇葩的是,二战前,德国人还给他们一万只步枪。
正是因为埃塞俄比亚抵抗武装的不断骚扰,三十万意大利军队真正的机动部队并不多,只能被动挨打,眼看着联军高达十几万人,行军队伍长达几十里。
沿路遇到的意大利军队闻风丧胆,一路渍退,甚至连战略要地德西埃的守军都不敢抵制,一路向亚的斯亚贝巴,这下子墨索里尼简直气疯了,你们好歹还有二十
多万人,怎么能怕成这个鬼样子。
而在拿下德西埃之后,志愿军以一部会同埃塞皇帝的十万抵抗军举行了一次大阅兵,普拉特作为东非英军司令,公开宣称要在德西埃与意大利军队决战,一举解决埃塞俄比亚问题。
在无数埃塞俄比亚人民的高呼中,中国志愿军参谋长赵君迈代表中国志愿军发言,宣布志愿军正在为埃塞俄比亚人民的独立和自由,让意大利人重蹈几十年前战败投降的覆辙.....
事实上,联军南下埃塞俄比亚首都是虚晃一枪,中英联军的主力却转头向相反方向进军,准备先拿下安巴安拉吉,再拿下阿斯马拉,而阿斯马拉的西北方向就是克仑要塞。
为了掩饰战略目的,在战术部署上,联军也摆出决战的姿态,利用德西埃以南的高原地区修建了大批工事,并留下一部分兵力伪装志愿军主力,准备在南线阻击意大利军队,做出决战的姿态。
刚刚到达苏丹的第三师结束休整,被英军运输前往克鲁峡谷,从西往东进攻克仑要塞,也就是说,搞来搞去,粟裕的作战计划,还是要打克仑要塞。
这―路并不好走,安巴安拉吉为意军重镇,有四个意大利师,而且周围的意大利军队正在不断靠拢,多达五六万人..…而中英两国军队只有普拉特带着的五千多英军和志愿军主力五个步兵团和两个炮兵团,根本没有意大利人多。
这一仗多少有些冒险,但也不算很危险,意大利军队的战斗欲望太低,而各种侦察发现,安巴安拉吉附近的意大利军队在九月之前,根本没怎么修建工事,到了九月以后,虽然开始修建工事,但自以为有较大的兵力优势,防守又比较松懈.......
相比于意大利军队,中英联军虽然没有空军支持,但优势也明显,英军装备的25磅火炮射程远超过意大利的100mm榴弹炮,而且英军炮兵的素质高,间接射击的能力强,这将有效的压制意大利炮兵。
更重要的是,粟裕认为中英联军有埃塞俄比亚人民和抵抗武装的支持,而意大利人更多的是聋子瞎子,意军很难发现联军主力北上,这就为志愿军的运动作战创造了机会。
一连串胜利,让55岁的普拉特对粟裕佩服无比,英国军队是打呆账的典型,从来没有搞过这种声东击西,围点打援这类机动灵活的作仗,没想到老了老了,还学到不少东西。
两人一边报告,一边昼伏夜出,连夜行军,这同样是英军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中国,没有空军支持,掩护行军,那就搞昼伏夜出,夜晚行军。
为了避免被意大利军队发现,志愿军甚至把大批卡车留在德西埃以南,两国军队抛弃了一切不必要辎重,徒步前进,迅速北上。
这么一个典型的声南击北的战术,意大利人真上当了!随着德西埃阅兵的报道不断出来,墨索里尼恼羞成怒,强行下令已经汇集亚的斯亚贝巴和安巴安拉吉两地的十几万意大利军队,立刻出发。
意军统帅脸上也实在挂不住,只好执行命令,十一个师的意大利军队南北夹击,试图夺取德西埃,与联军决战,其中安巴安拉吉方向出来的意大利军队为四个师
而发现意军南下,本来准备打攻坚战的粟裕,自然高兴无比,能不攻城当然不攻城的好,他一边下令在安巴安拉吉的抵抗武装沿途不断阻击,且战且退,同时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差,一边则在意军必经之地打布置了一个口袋阵,等着意军上钩.......
不过连续失败,意大利军队士气低落,小心翼翼,虽然侦察知道意大利军队天明时已经出发,本来以为中午时分就要到了,可是坐等不见人,右等还是不见人,普拉特还是很着急。
粟裕则毫不在意,这样的仗他打多了,耐心很好,要求将士们,以最大的耐心等待意大利军队彻底进入伏击圈后,再进攻。
而连续胜利,粟裕的威信完全树立起来,不仅志愿军服从,英军也非常服从,两国军队的友情也自此逐渐建立起来.....中英两国军队都十分有耐心的躲在山中,终于到了下午三点钟,意大利军队终于出现了。
看到地形有些复杂,被埋伏过一次的意大利军队也十分心虚,又是飞机丢炸弹,又是炮击,又是机枪扫射,见都没什么反应,这才大着胆子,一步步钻了起来。
事实上,意大利军队的试探造成了一些伤亡,不过连续大战,中英两军都练出来了,加之为了这场伏击战,志愿军做了不少准备,事先做了不少准备,所以受伤的官兵咬着牙挺了下来.......
终于意大利军四个师全部进来了,这是一个南北不到二十里、东西约五六里的山沟,中英两国军队的大炮,机枪,步枪,手榴弹,一齐开火。
意大利军队顿时骡马乱窜,车辆狂奔,建制混乱,再也不能有组织地抵抗了,联军乘机从四面发起攻击,将敌切成数段,经过六个多钟头的激战,全歼突围之敌
这一仗打得极其干净漂亮,干净利落,此战之后,安巴安拉吉的守军畏惧无比,十分干脆的投降,志愿军又获得了一大批战略物资,甚至还缴获了二十几架Cr.32和Cr42双翼飞机。
联军夺取安巴安拉吉之后,迅速横扫兵力单薄的埃塞俄比亚东北部,并向阿斯马拉进军,威胁克仑要塞的后路。
而南线亚的斯亚贝巴的附近的意大利七个师,害怕被打伏击,不得不缩了回去,再也不敢轻举妄动,至此东非战场的战争主动权彻底易手。
两个月间,损失十万,加之无处不在的埃塞俄比亚抵抗武装,意大利人在埃塞俄比亚已经站不住脚了,只能龟缩防守,所以韦维尔决定发动东非战役,一举消灭意大利东非集团军,彻底解决两线作战问题。
以坎宁安将军所部分兵两部,一部从肯尼亚向北进攻沙沙马纳,在南部威胁亚的斯亚贝巴,一部则攻入索马里,进攻摩加迪沙,然后进攻哈拉尔,在东部威胁亚的斯亚贝巴。
而中国志愿军在攻下阿斯马拉城和克仑要塞之后,在大举南下,威胁亚的斯亚贝巴北部,同时由英国和其下辖的廓尔廓雇佣军则在英军的指挥下先收复英属索马里兰,在会师进攻哈拉尔。
而马鲁特港的防守,韦维尔并不是很着急,英军在马鲁特港有着大量工事,在东非集团军不断遭受重创的情况下,意大利并没有多少底气进攻.....
接到这个作战计划后,丘吉尔有些吃惊,“东非的意大利人就要完蛋了?”
陆军大臣艾登说道,“首相阁下,韦维尔将军的判断是正确的!”
丘吉尔有些无奈,“是意大利太弱,还是中国军队太能打?”
“或许兼而有之!”
“现在看来,我们付出的代价是值得!“丘吉尔点点头,“安东尼,你觉得中国人会在战后信守承诺吗?“
“中国领导人谷曾经告诉麦克唐纳,中国没有足够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需要时间消化获得的各种技术和工业设备,并培养出足够的人才,他们对远东地区,更希望维持现状!“
“维持现状?中国人应该是担心帝国在南洋的殖民体系,受到日本的冲击崩溃太早,而没有海军的中国人,很难从中分杯羹!”
“哈利法克斯爵士也是这样看的!”
抽着大雪茄的丘吉尔点点头,“中国人看起来比较清醒,那中英还是可以合作的!如果未来,大英帝国不得不离开远东,帝国巴不得远东地区越乱越好,中国人同样可以谈判!“
负责与中国接触的艾登微微考虑了一下,“首相阁下,谷确实很清醒,而且对帝国的研究很深,他在与麦克唐纳闲谈时提到,随着各个非白人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随着美苏对英法殖民帝国的不断打击,随着英法相对实力的不断下降,亚非殖民地相继独立将是必然!
相比于法国的殖民地管理模式,大英帝国过于依赖与各个殖民地本土势力的配合,一旦撤离,在殖民地的多年经营,很容易土崩瓦解,若想有效的保存实力,最好的办法是集中力量在几个,或最重要的关键殖民地上
“谷的评价非常正确!"大腹便便的丘吉尔笑着说道,"几个,或最重要的关键殖民地,中国人说得应该是印度吧!”
“是的,首相阁下!谷认为,印度只是一个地理名词,是大英帝国硬凑起来的,但现在看起来,越来越像一个政治实体,动不动就爆发全印范围内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简直不可思议!
大英帝国若想长期维持在印度的统治,应该对印度各路势力分而化之,以制约越来越麻烦的印度本土势力,否则迟早会入不敷出!”
“安东尼,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中国人非常不希望出现一个统一的独立的印度!”
“这并不奇怪,大英帝国同样也非常不希望出现一个统一的独立的印度!”
丘吉尔沉默得一会,这才苦笑着说道,“但现在的问题是,随着一次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印度离独立越来越近,虽然帝国不愿意承认,但事实就是如此!”
艾登想了想,点点头,“那位中国的年轻总理很坦诚,他说中国人的北方已经有了一头北极熊,东方又有一头饿狼,他不希望西方再出现一头奇葩的白象,他用了一句中国的谚语,麻杆打狼两头怕,来形容中英两国对印度的态度!”
丘吉尔哈哈大笑,只听艾登继续说道,......所以中国人希望两国的边界线划分得越清楚越好,以此避免未来与独立的印度发生冲突!”
“中国人很聪明,但他忘记了一点,边界线根本算不得什么!”
“中国人同样知道这一点,谷毫不避讳的说道,西藏的地形太不友好,中国很难在西藏投入太多的军事力量,而中国的战略重心不在西方,对印度以稳定西部边界为主要目的,并不会向印度扩张!这两点因素,严重限制了中国在印度方向的投入!
但问题是,一个独立的大印度缺乏地缘保护,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入侵西藏,中国人认为这一地缘利益的冲突根本无法避免,要想避免这个问题,支持大英帝国维持对印度的统治最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但他也毫不讳言,中国已经做好了未来面对一个独立的大印度的准备,所以中国将会未来一些年,想尽―切办法在西藏修建公路机场等基础建设,同时全力支持缅甸对印度东北部的主权声索,拉拢缅甸以牵制印度向西藏的扩张!”
丘吉尔再一次哈哈大笑,笑着大雪茄都有些拿不住,笑完之后,丘吉尔满意的说道,“我非常喜欢谷,等到战后一定要和他见一见!”
“首相阁下,中英两国在战后的合作应该会维持很长一段时间!”
丘吉尔点点头,“中国人给帝国在印度的治理出了什么主意?”
“谷认为,大英帝国在印度在重要的是获得足够的经济利益,为大英帝国服务,光光分化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并不够,还应该做更多的事情。
比如印度人当中存在着多股要求自治或者独立的力量,比如说印度南部说泰米尔语的泰米尔人,只要他们愿意为大英帝国服务,为什么不让他们成立一个泰米尔自治邦,给予更多的自治权力!
又比如尚武的锡克教徒,他们是英印军的主力,可以他们的武力,并没有为锡克教徒赢得更多的利益,完全可以成立一个旁遮普自治邦,甚至可以给予他们武装,让他们协助大英帝国治理印度!”
丘吉尔耐心的听着,想了想,笑着说道,“还有印度东北部,即便不划给缅甸,也可以让他们自治,谁让他们更像东方人,与印度人格格不入呢!“
艾登笑着点点头,丘吉尔摇摇头,“但问题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印度,大英帝国如何统治呢?这多出来的人力物力,谁为大英帝国买单?而且印度一旦分裂,又如何牵制中国?”
“首相阁下,中国人的方案虽然有些异想天开,但有些想法,确实很有意义,比如拉拢锡克教徒,帝国现在需要更多的优质锡克教徒参军。
成立一个锡克教徒的旁遮普自治邦,总比承诺印度独立,要好得多.....[隔着高耸入云的西藏,印度很难真正牵制中国,更不要说,中国人已经有了足够的警惕...…"
丘吉尔叹了一口气,“如果是二十年代,我非常乐意在印度多设立几个自治邦,但现在已经晚了,帝国经不起任何消耗!成立一个锡克教徒的旁遮普自治邦,也许是很好的方案,但问题是锡克教徒太少了!”
“帝国也不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比如我们现在就可以接受海得拉巴邦的独立,让他们脱离印度总督的控制,同时允许他们封闭边界,换发护照,发行新的货币,有个几年就差不多了!类似的沿海邦也可以这么操作!”
“请继续!”
“未来迫不得已,帝国不得不退出印度,印度绝不能统一,印巴必须分治,但东西两个伊斯兰教聚集地距离太过遥远,迟早会分裂,干脆一开始就分为两个伊斯兰教国家。
但如此一来,印度就过于强大,必须削弱,印度可以吞并内陆的各个土邦,但沿海各土邦,尤其是海得拉巴邦的独立必须得到世界主要大国的保证!
而在印度东北部,为了牵制住中国,可以把靠近中国藏南地区的阿萨姆邦交给印度,东北部其他土邦则交给缅甸,这样未来的印度既有比较强的实力,又会受到极大的牵制,不至于迅速剔除帝国的影响力!”
艾登的这一招太阴狠,丘吉尔相当吃惊,这不太像艾登的为人,他不由自主的问道,“非常巧妙的设计,这是谁的主意?“
艾登笑着说道,“这来自于麦克唐纳先生的设计,不过我相信他受到了中国人的影响!”
“中国人?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做?”
“中国人虽然不希望看到一个独立的统一的印度,但同样也不希望看到一个太过虚弱,以至于无力压制伊斯兰教东扩的印度!”
“伊斯兰教的东扩?那群只会窝里斗的阿拉伯人?怎么可能?”
“伊斯兰教不仅仅是阿拉伯人,非洲最西端的摩洛哥,一直到马来亚,数量巨大,位居世界岛的核心地区,中
苏两国都有大量的伊斯兰教!
谷告诉麦克唐纳,中国的统一战争中,最为艰难的并不是击败蒋介石,而是对西北伊斯兰教的征服!这场战争已经打了七八年,还在新疆进行!”
丘吉尔显然有些意料不到,“中国人的说法有些出人意料,伊斯兰教很松散,也很落后...…”
“过去的中国也同样松散,落后,但现在呢?.......首相阁下,我非常支持中国人对伊斯兰教的看法,能够让一个共产主义分子如此不安的势力,帝国必须警惕!”
“麦克唐纳先生的设计,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方案,问题是政策的转变,需要理由!”
“帝国的战争需要足够的资金,如果海得拉巴邦的世界首富奥斯曼·阿里汗国王愿意花钱,争取更高的自治地位,帝国为什么不同意呢?”
“嗷,奥斯曼·阿里汗国王太富有了!他拥有的所有珠宝连起来,可以绕伦敦的皮卡迪利广场一周,太让人羡慕了,他确实应该为帝国做一些贡献!“
既可以狠狠得捞一笔,又可以给未来的印度埋下分裂的祸端,还可以报复印度本土势力动不动掀起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何乐而不为?丘吉尔要求艾登细化方案,并派人游说奥斯曼·阿里汗国王.......
丘吉尔慢慢站起身,踱了两步,笑着说道,“安东尼,不仅在远东,在印度,我们与中国人的立场,似乎又一次取得了基本一致!”
“大英帝国和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是非常友好的朋友,甚至是盟友!”
“大英帝国和共产党中国结盟....…"丘吉尔摇摇头,“如果中国人和俄国人能够分裂,结盟就结盟吧!该死的俄国人!”
“中国人对俄国人明显保持着距离,他们的外交官甚至多次公开表达对俄国占据外蒙的强烈不满,也对波罗的海三国、罗马里亚、芬兰和波兰的遭遇表示同情!不过即便如此,中俄并没有到分裂的地步,各种经贸合作还在继续!”
“我不得不再一次赞叹,那个中国人真是很聪明!”都是明白人,丘吉尔自然知道,中国人爽快出兵的目的不仅仅是大英帝国拿出的种种条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坚定大英帝国抵抗的决心,这一点和美国人的想法事实上一模一样!
有了中美的支援,英国人就可以继续支撑,德国人就没办法摆脱两线作战,在向西灭亡英国不成后,德国人只能向东,而一旦苏德交战,中国人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收回外蒙失地!
这是他们不断对苏俄表示不满的原因,既要让苏俄
知道要想避免二线作战,就必须归还外蒙,也是让德国人知道中苏立场差异很大,坚定德国向东进攻的决心!
也就说英美中三国现在的立场完全一样,都希望办德打个你死我说,苏德两国肯定也知道,要想破解,最
好的办法就是靠拢,再拉拢,这个时候就可以与英美中平衡。
而正是看到苏德靠拢,丘吉尔不得不加大筹码拉拢中国,若是苏德真正结盟,大英帝国就算和美国靠在一起,也未必压得住,而到了那会,美国人可以置身事外,英国就麻烦了,必须拉住中国人....
就算苏德不靠拢,但也未必打起来,想击败德国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英美都不擅长陆战,如果没有中
国陆军,鬼知道这场战争会打到什么时候,大英帝国耗不起呀!必须让中国人多死一些人,与德国人结下深仇
大恨!
想到这里,丘吉尔想了想问道,“马耳他已经出现了德国飞机?”
“向中国人通报,要求他们的志愿军需要加快速度,尽快增援马耳他,马耳他绝不能丢!”
艾登反应很快,立刻明白过来,“我立刻与中国联系
“只要中国人同意增援马耳他,帝国愿意提供汉普敦中型轰炸机和配套发动机的相关设计图纸和制造技术,并提供技术人员,协助中国制造!”
丘吉尔下血本了,竟然连现役轰炸机的图纸和制造技术都拿出来,但不拿又不成,接到英国人的回复后,共产党中央对着地图看了很久,都没有说话,马耳他怎么可能守得住!
谷雨沉默了一会,这才说道,“汉普敦中型轰炸机航程不够,我们要大航程的肖特斯特灵四发轰炸机和配套发动机的所有技术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