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年轻的李锡文并不知道,对谷雨大规模放开物价,很多同志是有意见的,这涉及到未来的发展方向问题。
在很多同志看来,中国这么落后,现在国际形势并不是很好,现在就放开物价,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民生,万一打起来怎么办?
他们还是坚持认为,必须学习苏俄,大力发展重工业,重工业的钱怎么来,自然是工农业剪刀差,继续扭曲商品价格,这才是必由之路。
不过谷雨认为大家伙着急发展重工业,说到底是为了安全,我们现在有了核武器,火箭再努力几年,就能丢到美国,这玩意杀伤力有多大,你们也看过电影了,只要我们有一些瞄准美国主要城市的核导弹,美国怎么对我们发动灭国战争
而放开物价,搞开放,吸收外来投资,不仅可以发展外向型轻工业,重工业也会得到相应发展,发展速度同样不慢,虽然重工业比例小一些,但不至于出现轻重工业不协调的局面。
谷雨认为现在中国的重工业规模,只要不是应对美苏入侵这样的灭国战争,已经足够了,现在要做的是提高质量,这不仅要国家投资,同样也需要民用工业的推动。
他又举合成氨、石化、造船、电器和汽车工业为例,重工业和民用工业、农业完全是互相促进,而相关企业战时又可以转产重工业,美国就是明显的例子,那么强大的美国不学,为什么一定要学后遗症很大的苏俄?
而大规模放开物价,提高城市日用品价格,并不意味着没办法从农业中获取剩余价值,办法多得很,没必要一棵树吊死,怕想做些什么,等农民家里有一些积蓄,也有能吃一年的粮食,再做什么不也可以吗?那么着急干什么?
接着谷雨又一次念叨起三个问题,然后又来了一句狠得,要以秦隋为鉴,不要好大喜功,把老百姓作为灶底的柴火随便烧。
别以为我们是农民起家,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掠夺农民,中国农民的承受力很有限,善泳者溺于水,万一烧出了问题,两代就玩不下去,岂不是成了后世笑柄?
谷雨这番话,尤其是最后那句话,彻底堵住了那些反对同志的嘴,最终他大规模放开物价,由市场定价的战略得到了认可。
而随着这个大战略的制定和执行,也出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一边是主粮、食用油、煤炭、布匹的价格管制,一边是生活日用品的价格暴涨,这里面自然存在着极大的利润空间。
只要有点关系,能够搞来面粉,城市中一个小糕点店半年就能赚取好几年的钱,谁不乐意,关键是投资小,见效快呀!
此时,不仅仅是反应快的普通群众,海外华侨资本、国内工商资本还有无数地方企业都在大规模投资轻工业。
商人们的嗅觉永远是最灵敏的,1951年下半年的香港招商会见效相对一般,但看到了国内的发展,到了1952年初的第二轮香港招商会,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调研之后,越来越多的华侨资本看到了好处,开始主动投资国内,对共产党不放心的,往往会把企业放在香港,万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变现比较快。
胆子大一些的往往会投资出口加工区,或者更进一步,直接投资东南沿海地区,只有极少数胆子大,背影硬的人投资内地。
如果是1951年上半年逼迫华侨投资国内带有逼迫性质,到了1952年,华侨们就主动多了,虽然这种主动也有被迫性质。
此时爪哇岛已经遍地烽火,而随着美国人的介入,马来亚眼看着待不住了,现在缅甸又乱了,苏门答腊又限制投资,压根没有多少地方可以跑,左看右看也只有国内合适!
当然了,这也跟这一次招商会附属的展览会有关系,中国展出了一大批工业成就,除了一大批国产家电以外,中国同时拿出了一些非常特别的成就。
比如洛车集团的奔驰E100,一汽仿制MWR75的宝马摩托车,奥林巴斯的显微镜、胃摄相机,重庆工程机械集团仿制的德国工程机械,种类繁多......
展馆内热热闹闹,人流不断,各种展厅围绕着无数人,有的是华侨,有的则是香港当地看热闹的群众,外面大喇叭,鞭炮声不断传了出来,时不时会传来欢呼声,拍掌声......
一处展馆中,几位西装笔挺,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盯着那辆与宝马摩托车几乎同出一辙的一汽宝马摩托车,看了良久,一汽派来的工作人员忍不住上前与他们攀谈。
通过翻译,领头的那个有些地中海的外国人问道,"你们外形仿制得挺好,不过标识出来的发动机最大动力只有25匹,没有达到宝马公司的最大马力26匹,是技术问题吗?"
那多一汽的工作人员听完多少有些尴尬,不过他还是主动承认,中国国产发动机确实有些差距,不过我们正在改进。
在承认不足的同时,工作人员也说出了另外一个原因,"这款摩托车的展出主要是为了向南洋地区出口,南洋气候炎热,天气潮湿,与欧洲有些差异,我国针对南洋地区的路况做了一些修改,也影响到了发动机的最大动力!"
那名外国人点点头,有些感慨地说道,"这是一款好车,你们中国人要好好发展,不要砸了BMW 的牌子!"
听到这里,工作人员微微皱眉,他强调道,"我们是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这款车的牌子是宝马,不是BMW 。"
外国人顿时愣住了,也没有继续说下去的心思,他继续盯着那辆宝马摩托车,又看了一会,工作人员也没在意,而是离开了他们,招呼别的访客。
领头的外国人说了一句西班牙语,其他几个外国人几乎同时转过身,准备离开,也就在此时,一位来自于秘鲁的年青华侨用西班牙打了一声招呼,询问他们是否来自于拉美。
那位外国人停了下来,礼貌着回应着,说他来自于阿根廷,秘鲁华侨听他的口音,感觉有些怪异,阿根廷的欧洲人大多是拉丁民族,口音似乎有些不同。
不过秘鲁华侨倒也不奇怪,阿根廷那么大,口音不同倒也不奇怪,他很自来熟的介绍自己来自于秘鲁,接到国内的邀请,代表家族过来看一看有什么商业机会。
他觉得这款模仿宝马的摩托车挺漂亮的,而且价格也挺便宜,有意购买一些在秘鲁销售,但他不是很懂,您似乎很懂,能不能给一些评价。
领头的那位地中海点点头,"这是一款绝对的好车,即便是中国仿制的,也不会差,你完全可以引进到秘鲁!"
说完,地中海就想离开,没想到秘鲁华侨却又问了起来,"您来香港干什么?"见地中海微微皱眉,他连忙解释,说自己虽然懂中文,但平日习惯了说西班牙语,但这边没几个懂西班牙语言的,看到他们觉得很亲切,冒昧的问了起来。
地中海眉头慢慢舒展,然后微笑得点点头,说自己是农业商人,把农产品贩卖到全世界,
他听说中国从美国进口农产品,就想着能不能打开中国市场,把南美的牛肉卖往中国。
秘鲁华侨有些好奇,"从南美往中国运肉,哪怕运输船上有冷柜,那也是两万多里海路,路上要跑将近两个月,成本吃得消吗?而且中国也没有啥外汇,他们会买吗?"
地中海告诉他,"他打听过了,中国市场的牛肉非常昂贵,从阿根廷运到中国,肯定能够赚到钱,至于中国没有外汇也简单,中国不是在准备出口电器吗?我们购买一些电器回去,就可以运来很多肉了!"
秘鲁华侨多少有些半信半疑,不过他还是恭维道,"您真是一位杰出的商人,我相信您一定能够开拓中国市场!"
地中海很有风度的笑着点点头,也就在此时,一位穿着黑色中山装,头顶藤制安全帽,戴着黑色边框眼镜,显得有些矮小的外国人突然出现在正在交谈的两人侧边。
地中海先是一愣,然后眼睛一亮,和秘鲁华侨说了一声抱歉,然后与那位外国人点点头,那位外国人并没有发出声音,而是同样点了点头,一行人迅速离开。
秘鲁华侨同样看到了那个打扮怪异的外国人,他总觉得怪怪的,口音奇怪的南美欧洲人,穿着中山装的外国人,他突然间想起了什么,难不成......
这位秘鲁华侨猜得没错,这帮欧洲人确实是逃到南美的德国人,二战结束后,大批纳粹分子到处逃跑,大部分跑到了南美;还有一些人来不及跑,正好遇到中国大规模招募德国技术人员,他们就夹在中间跑到了中国。
到了1952年初,二战的硝烟慢慢散去,对战犯的审判也陆续结束,各国对德意和约也已经签署,除了东亚各国对日本的和约没有签署以外,可以说战争已经结束。
此时东躲西藏的南美德国人自然要考虑未来了,总不能坐吃山空,那不是德国人的风格,但德国人躲藏的南美各国,尤其是阿根廷,虽然对德国人比较同情,德国人虽然不用担心被抓走,但他们在南美多少有些格格不入。
除了对南美的社会文化不太习惯以外,德国人发现他们在南美除了搞搞农场,其他事情好像没办法做。
尤其是德国人最擅长的工业在南美并根本施展不开,即便是搞农场,德国人的农场也不可能搞大,换句话说,这帮三德子手里带血的钱,想
搞大,换句话说,这帮三德子手里带血的钱,想完成资本增殖并不容易。
这有客观原因,南美的资源禀赋很有问题,虽然农牧业非常发达,但缺乏工业化必须的一些资源,德国的化工染料很牛逼,但南美没什么煤炭,德国人怎么搞?就算有心也没力呀!
当然更主要的是主观原因,随着德国败亡,英国势力衰退,南美已经彻底变成了美国的后院,德国人想在南美厮混,默默无闻还行,若是搞出了名头,很容易被美国人收拾,一个不小心被抓走,那就完犊子了!
就在南美的德国人发愁之际,那些躲到中国的德国人却通过各种方式联络他们,在南美过得不舒服,可以到中国来看看,中国的潜力非常大
中国对德国人都非常友好,1945年进入中国的德国技术人员,可以入籍,也可以拿中国的绿卡,不愿意留在原单位,可以调整,若是中方评估可以提前完成劳务合同,可以在中国创办企业,其在中国创办的企业视同为本国企业......
目前在华的外国人,日本人最多,日本总共有四百万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中国军队所到之处,第一件事就是搜寻日本的技术人员,然后连同所在工厂的设备一起运回国,有家属的往往也会被送到中国。
虽然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对外公布在华日本人的数量,但德国人估计日本辛辛苦苦培养的技术人员最起码有一半被中国人抢走了,另外一半要么躲起来,要么逃到了中国人没有登陆的四国岛和美控区,换句话说,在华的日本人多达几百万。
德国人有这个判断也不奇怪,中国大中学校和企业中到处都是日本人,大多是教学和技术骨干,中国国内还有几十家企业直接就是日本人当家,光这几十家企业加起来就是好几万日本人,加上家属不下于十万人。
甚至有人笑谈,中国目前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和族,相比于日本人,在华的欧洲人数量相对有限,虽然也有法国人、意大利人,但数量有限,主体还是德国人,而且欧洲人和日本人的情况也不同。
日本人来华之后,往往被要求改一个中国名字,还要补习中文,中国人很明确的告诉日本人,他们最起码要在中国服务十年,这段时间不允许离开中国,必须学中文,写汉字,子女也要上中国学校。
若是表现不好,在中国的服务期还会延长,未来你们哪怕是做不了什么,中国也不会轻易放他们回国,即便同意你们回国,也只能回到中控区,美控区或者苏控区这辈子就不用想了......对日本人虽然严苛,但中国对日本人与本国技术人员一视同仁,表现好的日本人,中国人该给什么待遇,就给什么待遇,并不怎么歧视。
而一旦日本人选择主动申请加入中国国籍,虽然不能入党,但该有的升迁都有,甚至有些表现好的日本技术人员已经做到了企业领导层厂长、总程师等关键职务。
而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过去几年增加了一大批院士,其中很多人的名字一眼看出就是日本人,他们可以组建自己的实验室,领导某一方面的课题。
而到了1950年代,随着中国加快向市场经济过渡,对企业技术人员的种种限制越来越少,只要原单位同意,日本技术人员可以停职留薪,创办自己的企业;至于休息时间,做一做星期天工程师,赚一赚外快,更是管都不管。
而欧洲人则不同,在华的欧洲人大多会和中国签署相应的劳务合同,其最高年限也不过十年,除了那些高精尖行业的技术人员,普通欧洲技术人员若是想提前解除劳务合同,愿意离开的可以离开,并不怎么勉强。
只有那些中国稀缺的高精尖行业的技术人员,才会被中国当成宝贝,想法设法动员留在中国,只要愿意留下来,不要说绿卡、国籍,政治地位和各种待遇都非常高,中国领导人甚至时不时去慰问他们,了解他们的需求。
也就是说,中国人把日本人看成是自己人,把欧洲人看成是外人,对中国人这样的处理方式,在华德国人也能够理解,毕竟中国人和欧洲人的长相完全不同,中国人给予相应的待遇,但把他们当成顾问,完全可以理解。
而日本人就不同,虽然那帮日本矮人与中国人稍有一些区别,但都是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在欧洲人眼里,几乎没什么区别。
更重要的是,绝大部分日本人自己也能接受,他们主动学中文,穿中国人的衣服,把子女送到中国的学校,还有非常多的日本人在看到日本军人在华的种种暴行后,公开写文章批判,比中国人骂得还要凶......
不过若是一些欧洲人主动留在中国,申请中国绿卡,那又是不一样,中国人愿意给予本国国民应有的待遇,而且越是等级高的技术人员,中国给予的待遇越高。
这几年,也有一些德国人暴露了身份,不过中国人的处理就是过去你是什么样的,跟中国无关,你只要在中国好好干,不瞎折腾,你都是被中国人尊重的德国专家。
当然了,若是你表现得好,你还可以再进一步,看到那些日本人主导的企业了吗?中日有血仇,中国尚且给机会;德国人就更不用说了,若是你们有能力引来资本,在中国创办企业,该给的待遇都给。
虽然二战结束后,德国人东奔西走,到处躲藏,但他们之间也有这样那样的秘密联络,所以在华德国人的发展自然也不断传到南美。
随着中国连续爆炸原子弹、氢弹,随着中国和美国在南洋掰起了手腕,随着南美各国的经济发展隐患日益暴露,南美德国人对中国的兴趣更浓了!
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生活如此,商业投资也同样如此,一边是在南美看不到未来,一边是蒸蒸日上的中国,机会众多,中国人也欢迎投资,而且他们也有一定基础,南美那帮子德国人当然动了心,过来考察一番一点都不奇怪!
而那位迎接他们的则是一位已经拿到中国绿卡的德国养鸡专家海因里希.贝尔维兹,这位养鸡非常出色的德国技术人员,在获悉中国出台了移民新规之后,立刻申请了永久居留权。
在谷雨考察之后,他迅速申请了停职留薪,并提出希望去出口加工区创办一个爱心养鸡场,很快就得到了批准,他出口加工区,拿着他在养鸡场的工作资历,很容易得获得了微众银行的贷款,搞了一个养鸡场。
海因里希运气不错,他养出来的第一栏鸡,恰好赶到农产品大涨价,立刻赚得盆满钵满,鸡场规模迅速做大。
随着事业的成功,海因里希自然想到了女儿,到目前为止,他都没有得到女儿的消息,也不知道她是生,还是死。
也就在此时,在当地官员的带领下,两个陌生人突然造访了他,带来了一封介绍信,然后递给了他一份密封好的盒子,告诉他,这是上级交代过的,他从来没有打开过。
海因里希颤抖着手打开,发现里面是一封信,信中说一个叫古德伦的女孩和她的母亲下落,她正在一个修道院,她用不了多久就会自谋生路,那个女孩子未来怎么安排取决于他的安排。
在信中,中国方面提出了一个交易,中国知道在南美有不少德国人,希望通过他的关系吸引他们到中国投资,但他们都是谁,中国也不知道,
不过这些年中国拿到了一些照片,您可以看一看,如果有认识的,可以尝试着做一些联系......
这封信最后说道,只要他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并且一直不离开中国国士,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都会保护他,若是他有什么想法或者要求,可以给广州某个信箱写信。
海因里希看完了信,又看完了照片,站起身,挺直着腰板与来人握手,自此之后,海因里希又多了一份活,而南美的德国人看到那个熟悉的字迹后相当震惊,这家伙知道的事情太多了,必须派人过来,顺便也看看中国的情况是否和传说得一模一样。
这群德国人离开展览馆,然后来到了一辆大巴面前,众人上车之后,地中海拍了拍大巴,随口问道,"海因里希,这似乎是雷诺的大巴,中国人仿制的?"
海因里希点点头,"中国人在战争中获得了雷诺汽车的大批资料,他们按照图纸仿制出了这种汽车,质量还是不错的!"
地中海微微叹了一口气,"中国人仿制的宝马摩托也相当不错,这都是欧洲的珍宝呀......"
大巴车内的气氛立刻有些沉闷,稍稍过了一会,海因里希摇摇头,"过去的事情不要再想了,还是多想想未来吧!"
"哪还有什么未来?德国已经分裂,本土上更是驻扎着美国人和苏俄人!"
"现在是非常糟糕,但总比神圣罗马帝国时期要好得多!"海因里希劝说道,"在欧洲,美苏已经开始了漫长的对峙,未来必然有一方要倒下,乘着混乱的机会,德国还是有可能统一的...
"海因里希,别吹牛了,不再有机会了,不再有机会了!"一个德国人终于忍不住哭了起来,"我们都是懦夫,懦夫,舍不得跟着元首一起自杀,苟且于世,有什么资格谈论帝国的复兴!
顷刻间哀嚎声不断,过了很长一会,地中海擦了擦眼睛,"现在世界的主角已经不属于欧洲了,在美苏中三家的打压下,英国都已经扛不住了,法国更是只能和那帮叛徒和解......"
这位地中海给出了国际局势判断后,这才苦笑道,"我们现在只想活着,能够呼吸一下自由的空气,不用和地老鼠一样躲来躲去!
而到了未来,我们希望的是,我们的子女可以不用背负父辈的压力,光明正大的出现在世界各个角落,享受美好的人生......"
然后说出了自己的梦想之后,地中海最后询问道,"海因里希,帝国和中国是敌人,厮杀过好几年的敌人,我们的资金来到中国,真得能够保值增值吗?"
"可以,绝对可以!"海因里希给出了非常肯定的答复,"瓦格纳,现在的中国拥有核武器,有一只强大陆军,有着仅次于俄国的辽阔国土,地跨亚洲、中东和非洲,还控制着东南亚多个国家,看起来很风光!
但中国人似强实弱,中国虽然在战争中表现出色,但非常非常落后,是一个充斥着无数文盲的农业国,非常贫穷,无比缺乏科学的土壤!
现在的中国已经引起了美国人的巨大不安和打压,还和苏俄有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分歧,有着巨大的地缘矛盾,为了抗衡美苏,他们连死敌日本人都在拉拢,更不要说帝国在拉美的精英,他们的条件愿意给出非常优厚的条件......"
虽然躲在养鸡场中,但是细腻的海因里希对中国的观察很到位,他发现中国还是那个落后国家,人才奇缺,他们要想成为真正的强国,还有十分漫长的路程。
为了加快追赶,中国人采取了一条投机取巧的办法,通过拉拢德日技术人员弥补中国人才缺乏的问题,中国人善待德国战俘,让他们培训中国人,同时大规模收集日本技术人员,又想法设法邀请欧洲的技术人员,连跑到南美的德国人都不放过,绝不愿意错过任何机会。
虽然这样做可以加快中国的发展,但同时也给了德日两国翻身的机会,中国的体量太大了,通过寄生中国,可以极大的保存和壮大实力,等待机会,当然了,中国人一直在防范日本,但却对德国毫无防,这是一个难得机会......
一战失败之后,为了重新崛起,德国人跟苏俄合作,不仅获得了大量原料,还相当程度上保证了军工体系的研发,但德国人也不可避免的把技术传播给了俄国,比如俄国的坦克、潜艇都有德国血脉!
但结果却是一场悲剧,德国被苏俄逆推到了柏林,国破家亡,这个教训让这帮子疯狂的德国精英痛恨无比,但当年的德国根本就没有选择,他们不得不为。
但现在不一样,有选择了,完全可以和中国合作,中国和德国隔着太远,并没有利益冲突,二战前的各种合作也不在少数,甚至还在一些技术领域提醒了德国人。
德国精英们都清楚,二战期间中国参战,并不是因为中国有多恨德国,而是本钱太小,不得不提前下场赌博,然后凭借下场早,获得了非常多的好处。
中国人这场豪赌赌对了,但政治军事可以豪赌,经济科技根本没办法赌博,只能按部就班的发展,但中国又需要和美苏抗衡,保证大国地位,唯一的办法只能捏着鼻子重用外国专家,哪怕是死敌日本人也得重用,这自然给德国的死灰复燃创造了机会。
现在战争结束了,德国也分裂了,看起来没有翻身的可能,但世上的事情谁也说不准,万一哪一天德国有机会重新统一呢?
而重新统一后的德国,就必须有强大的军工,但是德国又被盟国断了军工研发之路,怎么办,能选择的只能是急需资本、技术和人才的中国
偏偏逃到拉美的德国人并不缺乏这些,完全可以与中国合作,投资中国,参与一些领域的研发,从中国的发展中赚到足够的钱,再培养一些技术人才,等待机会的到来。
哪怕这一天等不到,这帮子人也可以赚到很多钱,中国周边市场太大了,人才太缺了,到处都是机会!
根本不用担心中国人会变卦,现在中国资源太缺乏了,连日本人都能给予国民待遇,更不要说与中国几乎没什么仇怨的德国,中国人不可能变卦,他们国内有几百万日本人,在各行各业起到中坚作用,他们承担不起变卦造成的巨大损失
海因里希说起了他的养鸡场,这么一个简单的技术活,中国人却学了很久,虽然中国人充满了热情,十分好学,但缺乏科学素养,学习的过程十分艰难。
中国的市场却无比的庞大,对肉类的需求几乎是无限的,他的养鸡场发展非常快,中国人已经准备给他更多的新增贷款让他扩大养鸡规模,满足香港和广州的巨大需求。
同时中国人希望他在养鸡的同时,发展饲料加工业,想想吧,这样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饲料的需求量多么的巨大!
听到这里,地中海深深吸了一口气,"海因里希,我可以投资你的饲料厂,哪怕这是豪赌,我也愿意赌!"
"不,这不是赌博,这是帝国再次复兴的起点!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