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23章 捷克的想法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7313 2025-05-12 15:06

  事实上,容强并不知道,诺沃提尼对她这么客气,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钢铁模式在捷克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本应该高速增长的捷克经济到了1960年,开始出现严重停滞,偏偏捷克与西德和奥地利接壤,西德和奥地利经济高速发展,大家过去差不多,现在被人拉开了一大截,是谁之过?

   在整个华约阵营中,东德和捷克的经济在战前最为发达,东德不用说了,世界最顶尖的发达工业国德国的一部分,而捷克在战前也是欧洲十大工业国,其下辖的斯柯达兵工厂是世界上最好的兵工厂之一,当初谷雨羡慕的直流口水,二战前想尽办法想搞来一些捷克技师,但都不是很成功。

  如此发达的经济体,捷克老百姓那也是见过世面的,发达的经济使得该国民主氛围浓厚,同西方世界也有着紧密的联系,跟苏俄甚至于东欧那疙瘩就搞不到一块去,虽然同为斯拉夫人,但在捷克看来,他们这些西斯拉夫人比东斯拉夫人要文明开化的多!

  然而,二战后的捷克斯洛伐克却陷入了“到哪去”的困境。一方面,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民意千方百计想要复辟资本主义,他们根本不愿意接受苏俄那一套;而另一方面,苏俄也想将捷克斯洛伐克纳入东欧“卫星国”行列,迫使捷克按照苏俄模式建设国家。

   如此一来,本就面临困境的捷克斯洛伐克更加雪上加霜。诚然,钢铁模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经济模式不能一成不变,它总要适应本国国情,否则必然会引起诸多矛盾。你看,波兰、匈牙利不就是鲜活的例子吗?

  事实上,早就在钢铁逝世的次年,捷克斯洛伐克的比尔森斯科达工厂出现大危机,5000名工人上街游行示威,有的甚至冲击了市政府,尽管捷克斯洛伐克当局采取措施稳定了局势,但问题仍得不到有效解决,在这种情况下,群众的不满情绪持续滋长。

  幸好五十年代,苏东阵营的经济还算不错,虽然日用品和农业不行,但捷克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国,本来这一块就不太行,矛盾相对不太凸显。

   作为东欧最发达的工业体之一,捷克拥有着丰厚的二次科技革命成果,在苏俄的扶持下,捷克的军火工业极其发达,竟然占据了其机械制造业四分之一的产值,通过大量出口苏式武器,捷克自然捞了不少好处。

   但到了五十年代末开始,捷克的好日子慢慢到头了,捷克虽然不大,但光靠出口苏式武器肯定不行,捷克经济真正的支撑是各类重工业品比如机器等,而捷克对外出口的75%是给苏俄和其他东欧国家,然后交换各种工业原料,这一块捷克是大亏特亏。

   因为捷克工业发达,其和东德处境一致,处于被其他东欧国家和苏俄狂薅羊毛的地步,不仅赚不到多少钱,甚至还要倒贴钱,所以捷克真正过日子靠的是对外出口,在整个四五十年代大部分时间,世界是短缺经济,捷克又有战前的积累,还能撑得住。

   但到了1959-1960年,欧洲各国、本州日本还有中国一些高端惬意已经基本完成了一轮技术革新,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攻城拔寨,此时连美国企业都扛不住了,更不要说几乎没有资本进行技术革新,又对钢铁模式十分不适应的捷克!

   随着对资本主义各国的贸易连年出现逆差,捷克经济几乎是以一种垂直俯冲的速度在下滑,捷克在1958年还有11%的增长,结果到1959年直接下降到4%,今年更惨,前三个月同比竟然是-3%的负增长,这下子,捷克上下都坐不住了!

   诺沃提尼作为一把手,看到邻居匈牙利的下场,自然不可能对钢铁体制进行大的变革,但现在这么大的困难摆在那里,诺沃提尼一时间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恰好这个时候中国领导人谷雨想让独子来捷克留学,诺沃提尼心中一动,完全可以扩大对华出口嘛!

   再仔细一调查,诺沃提尼简直心花怒放,正在高速工业化的中国,对先进机器的需求近乎是无限的,不仅大量进口欧美先进设备,苏俄的中低端机床也在中国大量销售。

   连苏俄的机床都能出口中国,捷克的机床完全可以大规模出口中国,捷克人口才那么一点,只要在中国扩大一些出口,日子就完全不一样,哪怕得不到足够的外汇,能增加日用品和食品供应也好呀!

   诺沃提尼有此想也不奇怪,隔壁领域拿着那款飞机和不再生产的高端轿车与中国合作,过去几年获得了大批中国订单,光光正在搭建的华德-56飞机生产线,中国引进的德国高端机床就有好几亿东德马克。

   不仅在飞机,轿车等领域合作,中德还在电子、造船、铁路、机械等领域进一步加强了合作,两国相关工业企业合作成立了多个研究所,数以千计的东德技术人员在中国进行技术研发或者指导企业生产。

   为了平衡贸易,中国是整船整船的往东德运送轻工业品和农产品,以前还抱怨没咖啡喝的东德人现在竟然向捷克转卖咖啡了,诺沃提尼看在眼中,能不心动吗?捷克工业一点都不比东德差,东德能从中国搞到好处,凭什么捷克搞不到?

   诺沃提尼越想越激动,但这件事他还必须和好友赫鲁晓夫商谈一番,所以在与中国代表团交谈前,诺沃提尼向赫鲁晓夫汇报了捷克经济目前的困境,希望如东德一般加大与中国的合作,赫鲁晓夫听完,心情十分复杂。

   要真正论起来,捷克这些年还算老实,只在1953年闹腾了一下,1956-1958年三年间,整个东欧各种破事不少,捷克算是非常老实的,这里诺沃提尼功劳不小,现在他遇到了困难,赫鲁晓夫于情于理也应该帮助他,再说了,捷克扩大对华出口,属于捷克内政,对华约总体也是好事,赫鲁晓夫没理由反对。

   但是赫鲁晓夫就是不舒服,他对中国和东德不断加深技术合作非常不满,他不满也是有理由的,中国和东德的合作过程中已经拥有绝对的主动权,东德是苏俄的卫星国,理应为苏俄的利益服务,结果现在越来越多的东德技术人员却为中国服务,这算怎么回事?

   就在去年8月,中国和东德合作的华德-56飞机试飞出现重大事故,一架原型机在俯冲时坠毁,好几名试飞员牺牲。

   中国和德国整整用了半年的时间调查飞机事故,最后确定是燃油系统出现故障,为了再现故障,华德-56进行了一次地面测试,该机把前起落架放入一个检修坑中,模拟机鼻朝下的俯冲姿态,然后开始从机身油箱抽取燃油。

   结果发现机翼内部的橡胶软油箱被大气压力挤成一团,甚至有的被撕裂,导致空气进入发动机供油管路,必须对整个机翼油箱进行重新设计,而这样的重大事故,也就意味着华德-56根本没办法按照原计划在1961年量产,至少要拖到1963年。

   得到这个消息后,苏俄非常高兴,赫鲁晓夫在年初和谷雨交流时认为该型飞机已经失败,建议取消项目合作,转而参与到图124客机项目,东德方面多少有些犹豫,而谷雨的回应是不要说只等到1963年,哪怕是等到1973年,中国也等得起!

   看到中国态度如此坚决,赫鲁晓夫无可奈何,而东德也以投资巨大为由,不愿意取消项目,若是苏俄想取消也可以,希望可以提供20亿东德马克的援助。

   赫鲁晓夫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个图124的竞争品,再一次重新设计,而这样的连续调整,东德在华德-56项目中的话语权越来越低,一步步变成了一个纯粹的配件供应商。

  飞机项目如此,汽车项目也是如此,两型德国高档轿车在中国北京汽车厂已经复活,已经生产了第一批四千多辆汽车,迅速被销售一空、

   按照中国和东德达成的协议,东德凭借技术、品牌和设备等等支持拥有北京汽车厂49%的股权,东德不仅可以通过出口大批汽车生产设备赚钱,每一辆车还可以获得分红,据说短短几年,东德就从这个项目获得了两亿多东德马克的利润。

   现在一批德国工程师正精神抖擞的帮助中国改进其发动机和离合器等关键设备,并对中国已有的车载晶体管收音机、汽车空调等电子产品进行进一步改造,准备研发一款新型高档轿车,以和丰田汽车的皇冠竞争下一代中国的首长专车,另外,还有火车、造船、电子、机械……

   是,东德在这些项目中,获得了大量利润,交换所得的大批中国日用品和农产品有效得改善了东德的生活水平,在第二次柏林危机愈演愈烈的当下,东德能够较为稳定,跟大批中国商品的涌入有很大的关系。

   但这么搞下去,人才水平极高的东德岂不是变成了中国工业发展的助推器?甚至于一些经互会不让研发的东西,东德人又跑到中国研发,这样下去如何了得?

   现在好了,捷克又眼红了,也想加入进来,赫鲁晓夫怎么可能高兴?可拒绝的话,赫鲁晓夫又没办法说出口,苏俄同样与中国有大量合作,也有大批技术人员在中国,凭什么同样的事情苏俄能做,东德能做,捷克不能做?苏俄总不好明晃晃的厚此薄彼吧!

   赫鲁晓夫突然间想起了谷雨把独子送到捷克,不会早就在打捷克的主意吧?不过赫鲁晓夫寻即摇了摇头,谷雨就算想和捷克合作办法多得很,完全没必要把独子送到捷克,他肯定舍不得。

   权衡一番之后,赫鲁晓夫还是同意了诺沃提尼的要求,捷克这两年的发展确实不是很好,他们想从中国获得订单无可厚非,先让他们挺过难关吧!

   但赫鲁晓夫同时也提出了要求,捷克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也要改革呀,你看看我都在改革,你能不改革吗?你要是觉得做起来有困难,也可以让党内的年轻同志先做一些尝试吗?

   事实上,赫鲁晓夫这么说,真的是冤枉了诺沃提尼,在赫鲁晓夫下放企业权的1957年,捷共中央全会在1958年通过《提高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经济效能的原则》,试图实行经济领域的改革,但随着赫鲁晓夫在工业领域的改革减缓,捷共的工业改革也被搁置。

   在1958年,赫鲁晓夫对集体农庄进行了大改革,大批小农庄被合并为大型农庄,同时取消了自留地,捷克斯洛伐克在1959年基本上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诺沃提尼提出,要统一把农业合作社合并成大社,并具体指出,拥有400公顷-500公顷土地的合作社可考虑作为一个基本单位……

   基本上,赫鲁晓夫在苏俄做什么,诺沃提尼过不了多久,就会在捷克效仿,还要人家怎么改革?所以诺沃提尼心里相当委屈,但又不敢挡着赫鲁晓夫的面说出口。

   诺沃提尼做了什么,赫鲁晓夫当然明白,对他还是很满意的,他想了想说道,“今天过来访问的李在中国负责工业,你可以和他谈一谈……”

   赫鲁晓夫松口,诺沃提尼非常高兴,不过还没等他说话,赫鲁晓夫又问起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被动雷达的相关演示,准备得怎么样了?

   谷雨向苏俄展示中国第一代隐身材料,希望两国合作,交谈时,自然也谈到了假如有这款飞机,该如何防范,谷雨当时的回答是中国的技术人员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并且认为这可以与防范雷达制导的巡航导弹归为同一问题。

   赫鲁晓夫一听就来了兴趣,冷战开始后,美国设想用携带核弹头的雷达制导巡航导弹夷平苏俄200座城市,而中国各大中城市则是被分配了上千枚核弹头,所以苏俄都想找到一种对付巡航导弹的办法,但一直没什么收获,赫鲁晓夫想知道中国是怎么想的。

   谷雨告诉赫鲁晓夫,不管是隐形飞机,还是巡航导弹,要想攻击目标,必然要利用雷达搜寻目标,确定导航目标,所以中国技术人员认为可以根据被动原理,研发一款不发射任何电磁幸好,只接收目标信号然后锁定并逆向跟踪目标的雷达。

   不过这一块的技术难度很大,中方一直在想办法,但收获不大,希望与苏东的同志一起合作,苏俄研究一番后,觉得这个项目意义重大,他们找到了捷克著名的雷达怪才弗·佩赫工程师让他来主导研发这款雷达,这是一个捷苏中三国合作项目,按照协议,合作结果共享。

   经过几年的攻关,弗·佩赫率领的三国技术人员终于拿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被动监视雷达-PRP-1(波希米亚语“被动探测”的缩写),又被称为“科帕奇”。

   所以和赫鲁晓夫交谈时,曾经亲自研发过一款电台的李多才,就要求实地观看这款雷达的测试,看看效果到底怎么样?

   赫鲁晓夫也有此心,他此前已经和捷克方面打了招呼,好安排一下,至于哪款雷达水平怎么样,赫鲁晓夫并不是太在意,就算防范了巡航导弹又如何?洲际导弹还是防不住了,不过能够获得一些预警时间还是很有好处的!

   诺沃提尼告诉赫鲁晓夫相关安排已经做好了,他们随时可以看,也就在赫鲁晓夫和诺沃提尼交谈时,被安排在宾馆居住的李多才也同样想起了这款雷达。

   赫鲁晓夫根本想不到中国对这款雷达是多么的重视,某种程度上,这款雷达和中国正在预研的第三代战斗机代表着中国常规力量追赶世界军事制高点的巨大雄心……

   相比于雷达领域取得的突破,中苏两国对隐形飞机的研发则遇到了重大挫折,虽然两国在隐形涂料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到底如何设计隐形飞机,两国的技术人员一头雾水,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不过就在1958年,一位苏俄技术人员通过数学方法提出了一种计算隐形飞机雷达反射面积的公式,可以根据这个公式,计算飞机的雷达反射面积。

   苏俄的技术人员很快就发现短时间想研发一款隐形飞机几乎不可能,因为其雷达截面的计算量实在太大,现有的计算机技术根本就达不到,至于计算机未来什么时候具有这样的计算能力,谁也不清楚,甚至于采用隐身外形设计的飞机能不能飞起来都不知道,这一下子把苏俄航空部门的热情浇灭了。

   恰好赫鲁晓夫搞出了导弹万能论,一连下马了多个飞机项目,考虑到这个项目具有重大前沿意义,苏俄政府虽然没有完全下马这个项目,但主要精力放在隐身涂料的开发上。

   若是通过隐身涂料的开发让飞机雷达反射面积缩小一个数量级,苏俄巨大的战略轰炸机在雷达上就会变成一架战斗机,很具有欺骗性,这自然具有不小的意义。

   不过隐身涂料的问题也有一大堆,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使用也有种种受限,所以苏俄方面对这种新技术的前景多少有些质疑,不过作为技术预研,该有的投入还是有的。

   相比于隐身涂料的投入,苏俄对飞机隐形外形设计的相关投入几乎没剩多少,更多的是跟踪各国进展,苏俄方面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反复,也跟苏俄对未来战争的理解有关。

   既然未来要打世界大战,自己作为消耗品自然是越容易生产越好,如果飞机进行一系列针对性的外形调整,必然会极大的增加飞机生产工时,这自然不行。

   当然了,这不是最主要的,根源是苏俄初步测算认为,一旦飞机进行一些隐身外形改造,其机动性很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是苏俄空军绝不能接受的,研发高机动性的战斗机一直是苏俄前线空军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怎么可能为一个隐身外形困住,那是绝不可能的。

   与苏俄不同,中国方面拿到苏俄的公式之后,虽然也知道目前搞出这种先进飞机几乎不可能,但随着中国在集成电路领域的不断进步,根据多位科学家评估,只要中国在集成电路计算机领域加大投入,不断发展,再过十年左右,计算机水平达标,启动这种先进飞机的研发是有希望的。

   因为隐身技术对现有的雷达技术又是一种颠覆性的成果,一部分技术人员非常大胆的认为第三代战斗机若是使用隐身技术,很可能会为航空工业比较落后,尤其是发动机工业比较落后的中国取得赶超的机会。

   而在击落U2之后,中国技术人员也注意到美国的U2飞机虽然不能隐身,但其设计思路已经有些靠向隐身,这也更加鼓舞了中航工业追赶的雄心。

   按照航空工业装备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的思路,中航工业拿出了一大笔钱,开始进行隐身模型设计,看看如何降低雷达发射面积。

   现在虽然算不出来,但基本原理根据公式可以推算出来,采用多面角可以分散雷达波的反射方向,通过使用棱角能够消除雷达信号的反射,然后进行一系列排列组合,算不出来,我用雷达照一照,看看信号大小还是可以的。

   这样奇葩的飞行器想上天肯定不好办,但放在水里测试还是可以的,到时候就算空军搞不定,测试获得一款低探测的半隐身军舰或许还是有些办法的。

   另外现有的战斗机也可以进行一些隐身改进,不过与苏俄的结论一样,隐身改进得不偿失,会损害飞机的机动性,除非导弹技术非常成熟,可以采取发射后不管这种超视距作战模式,否则中国空军短时间内同样不需要隐身改进。

   但不管怎么说,隐身改造前途是非常好的,而事实也还怎么如此,使用这种土办法对一艘军舰进行了一连串改造后,还真得收获不小,所以海军准备尝试将一艘护卫舰进行半隐身改造,若是能够改造成功,中国下一代护卫舰和鱼雷快艇的设计思路都要进行一些调整。

   随着对隐身技术的理解越来越深,对能够对付隐身战斗机的雷达也开始了相关预研,这个时候,三国联合研发的被动雷达取得成功,自然引得李多才的高度关注,光有矛,也要有盾牌嘛!

   一天之后,测试工作正式开始,这一次测试是在3个山丘上进行的,两辆载有雷达的汽车不断移动,而“科帕奇”雷达十分准确地探测到,并准确报出这两部雷达的运行轨迹。

   虽然距离只有短短的几十公里,但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为了对工作团队表示感谢,十分高兴的赫鲁晓夫特意将手上的“欧米茄”手表赠给弗·佩赫。

   李多才穷酸的很,他并没有礼物,不过他却有问题,他意识到“科帕奇”雷达的性能十分有限,一次只能探测1~6个目标,且系统只能进行手工和机械操作,很明显无法满足高强度战争的需求,

   面对李多才十分专业的问题,弗·佩赫多少有些吃惊,李多才笑着说道,“年青时,我曾经研发了一部电台,还对天线进行了一些改造,对电子技术还是知道一些的!”

   弗·佩赫很高兴,“李,革命时期我也做过类似的事情!”

   高兴之下,弗·佩赫滔滔不绝提出了新的思路,他认为广播电台、电视台、通信台站等民用设施既然在平时能保持一个较稳定的状态接收电磁波,那么战时也能接收到敌方飞行器所发出的电磁波信号。

   如果为上述设施存储大量军用飞行器的电磁波信号,在捕捉到信号变化后,这些设施可以通过和原有信号的对比,彻底过滤掉干扰信号,计算出敌机的位置,无形中将大大增强专门的国土防空网的反应速度。

   这一想法相当于将被动雷达技术普及化,使一个国家的防控网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捕鸟器”,李多才听完十分欣赏,表示中方愿意提供一些资金用于相关的研发,赫鲁晓夫跟在一旁说,“苏俄也将提供一些经费!”

   诺沃提尼看着两人相继愿意出钱,突然间意识到一点,或许可以再找一些两国都在意,但又不是太在意的项目,你还别说,捷克真有,苏俄对教练机不太在意,而中国虽然也研发了一款喷气式教练机,但水平很一般。

   现在中苏两国都装备了超音速战斗机,马上都有了两倍音速的战斗机,捷克已经计划研发一款用于超音速飞机训练的教练机,可以与中国合作,顺便看看能不能改造成战斗机或者轰炸机什么的……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