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363章新年快乐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6504 2025-05-12 15:06

  这几年李思明在国外赚了钱,现在回乡看望家人,自然要多准备一些礼物,北京到处都是好东西,可问题是李思明根本带不了多少东西,所以就想着回到昆明了

  ,再买一些东西。

  作为劳动模范,成为中央候补委员后,虽然待遇没啥影响,李思明也没有警卫员什么的,但他的人脉强了许多许多,而云南全省只有省委书记一名中央委员,省长只是候补委员。

  哪怕李思明只是劳动模范代表,云南

  省主要领导干部都要给面子,当然了,李思明还是要低调,怎么也不应该叨扰主要领导,但是回乡又要买礼物,没有一辆车是不行的。

  所以回来之前,李思明就准备了一笔钱,他准备买一辆拖拉机,既可以运带回去的各种物资,等离开时又可以送给村合作社作为生产工具,一举两得,他能有今天,也离不开村里的培养。

  乘坐机场公交,李思明两口子直接就

  来到了昆明最繁荣的顺城街,找了一个招待所住下来,放下包裹,两口子和无数兵团同志一样穿着军装,抱着孩子开始了逛街。

  阿宁还是乐此不疲的看来看去,问来问去,等问了一圈之后,她高兴地说道,"思明,昆明的物价比北京便宜多了!".

  李思明毫不奇怪,"那肯定呀,首都的东西当然贵!"

  花花轿子大家都愿意抬,李思明调回国内学习,兵团也安排阿秀跟着回国进修,所以去年两口子在北京学习期间,就多次逛街,虽然家底不错,但阿宁还是很节省,她最喜欢的是和李思明逛街,问来问去,而不是买这个买那个。

  李思明多次劝她,喜欢什么就买,又不是买不起,不过阿宁还是不乐意,她嫌弃北京的东西太贵了,根本不值那个价。

  阿宁还振振有词,现在有些钱,但不

  代表永远有钱,党政干部的收入也比不上在边疆的收入,虽说有集体分红,但你都做领导了,总不能白拿钱吧,好做也不好听,这笔钱就算收了,也要想办法返还给兵团!

  如此一算,岂不是坐吃山空了,李思明无语,就算他们调回内地,两人的收入加起来一年也有一千多,他们三万多的存款每年利息就是好大一笔钱,怎么就坐吃山空了?

  北京的情况比较特殊,为了支持规模宏大的新区建设,在北京市政府的多次请求下,中央同意拿出北京拿出一大块地皮建房,还拿到了特殊政策,没有北京户口可以购买不说,购房人还不需要去籍贯和工作所在地拉无房证明。

  这些房子在这个时代来说,可以说相

  当昂贵,而且都在"郊区",更恶心的是,就算买到了房子,如果人不长期不在北京工作,想出售或者出租,也只能卖给或出租给中房总公司,和内城的房子的定位一样,想炒房希望也不大,只能算是小小开了口子。

  更奇葩的是,这批房子交房时间很迟,竟然要等到五年之后,而且各种配套现在根本没有,所以很多人在观望,真正愿意买单的人并不多。

  不过阿宁在进修单位听说之后,立刻和李思明商量,想着去银行提出一万二千块钱,这是他们三分之一多的积蓄,买一套较大的房子。

  李思明在党校学习,也知道这件事,

  早就有心买房了,不过老婆抠门,他还在想着怎么劝说呢,就有意询问原因。

  阿宁的说法是李思明要经常来北京开会,有房子总比没房子好,而且她也打听过,北京有很多好学校,以后孩子大了,可以在北京上学工作,房子也可以做儿子的婚房,边疆虽然好,但总没有北京好吧,李思明无语,阿宁这也想得也太远了一些,不过对他们这些经历无数苦难的年青人而言,只要有机会,他们都愿意给子女创造最好的条件,更不要说李思明能得到很多消息,所以两口子很快在北京置办

  了家业,而且是全款。

  买了房子之后,阿宁就更加抠门了,

  不过再怎么抠门,这一趟回乡该花的钱还是要花的,要不然没脸回乡呀!

  此时大街上与李思明两口子一般打扮

  的人非常多,甚至可以说在这个时代屡见不鲜,不过云南少数民族众多,铁路又通向日南省和缅甸,而缅甸北部的群众很多都有中国护照,这些人大多是少数民族,所以街头上也有一些穿着少数民族服装的群众。

  抗战期间,昆明是大后方,除了日本飞机偶然几次轰炸以外,并没有受到战争影响,反而因为大批军工企业的建设,昆明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昆明城内不仅有各种国有工厂,还有很多华侨投资的企业,又较为偏僻,所以昆明各种企业生产的物资除了满足军工需求和部分出口外,基本上都用在云南发展

  昆明物资供应相对丰富,自然盖了不

  少新房子,而工业的迅猛发展,城市工人自然众多,城市工人多,老百姓日子过得相当不错,已经是这个时代中国较为富裕的地方之一。

  云南山高皇帝远,人口也不是非常多,目前两千万还不到,生活压力也不如东部地区,老百姓也知足常乐,不怎么重视

  储蓄,所以市场相当繁荣。

  李思明目光所及之处,一个门市接着一个门市,不断有妇女抱着孩子逛来逛去,也不断有群众骑着自行车来来往往,而顺城街的房屋大多为砖木结构,李思明估计这个街道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很繁荣了!

  李思明有些感慨地说道,"昆明的发展

  真好呀,瓦乌跟昆明一比,也就是一个小镇子!"

  "瓦乌才发展几天呀!"阿宁随口回答

  ,她恰好看到一处商店卖一些布料,"思明,那里是供销社卖布的地方,我们去看看

  阿宁走进来,发现里面就两三个人,等轮到她们夫妻,她四处看了看,十分惊喜,"布料很全呀,这是青花旗,嗯,这是白花旗,司林布,大斜纹,小斜纹,卡其布......"

  阿宁如数家珍一样,把这个店面对外出售的布料都说了一通,工作人员也态度很好,语速很快,"是呀,同志,我们店里的布料是全昆明最全的,除了棉布以外,

  还有丝绸,毛线,毛呢......"

  李思明忍不住笑了起来,"云南卖什么毛呢呀,有人要吗?"

  "同志,您是不知道,今年冬天特别冷,很多群众都冻坏了,不少人跑到供销社买毛毯,可一时半会哪有那么多毛纺织品,群众意见挺大,省供销社不得不从兰州的毛纺织厂购买了一些回来!"

  想到今年冬天北京的寒冷,在热带待久了的李思明摸了摸自己手上的冻疮,4天冬天真冷呀,怎么会这么冷的!

  李思明一边摸着手,一边问道,"卖得好?怎么快过年了,你这个店里,人还这么少呀?"

  "同志,这里是繁华的街市,我们出售的商品质量更好一些,价格也贵一些,同时也要根据群众购买的总价,加上一点房租钱,群众自然不乐意,这个店大多供应外地客人,现在这大过年的,哪有多少外地客人!"

  李思明点点头,他知道北京繁荣地区也是这样的处理,这么一说,也不算奇怪,此时阿宁摸了摸几块布,问了起来,"思明,你觉得哪个布料好?"

  "卡其布吧,我们兵团上下穿得多,群众也喜欢穿!"

  "不能都买卡其布,也要买点别的,家

  里缝被子也要布的!"阿宁想了想问道,"同志,我们要买六匹卡其布,两匹白花旗,两匹小斜纹,总共十匹布,店里能安排送货吗?"

  工作人员立刻警惕起来,"同志,你们怎么买这么多布,不会投机倒把吧?这要是被公安局的同志知道了,问题就严重了

  李思明笑着解释,"同志,我们长期在外面工作,想多买一些布送给老家的亲戚,这一次我们特意准备了不少布票,您放心,绝不是投机倒把,这是我的工作证,您看看就知道了!"

  李思明把自己的工作证递给了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看完之后,又对着照片看了看李思明,总有些不太相信,李思明无可奈何,只好又把飞机票拿了出来。

  看到李思明拿出了飞机票,这位工作

  人员大吃一惊,也就没有在询问,这会投机倒把的贩子们绝对坐不起飞机,所以飞

  机票更类似于身份的象征。

  看到飞机票了,又看到李思明要买的东西多,工作人员自然高兴,更高兴的是

  他不用裁布,也就不存在种种争端。

  这是一个紧缺时代,居民穿戴所需的纺织品供应极其贫乏,棉花制品是最主要的来源,且供小于求的局面一直无法得到改善,国家不得不以发放票证、定量供应来限制需求的手段试图保障供需平衡。

  对那些不产棉的省份来说,解放前后每人每年一丈二的布票就是全部的可支配用量,不用细算,捉襟见肘的状况可想而知。

  棉花制品的好处是吸汗、抗静电、手感舒适、透气性好,但牢固性差实在是无法弥补的一大缺憾。

  平常人家每年冬天缝制的新棉衣,到了春天掏出棉花洗一水,作为夹衣穿到五月份,再扯去里子当作单衣,如此能撑到缝新棉衣的时候就不错了,换作淘气的男孩子这一身衣服早烂成梭梭布条了。

  此时判断棉布质量的好坏只凭一条,就是"结实"程度,基本上没有"美观"的空间,从来都是"实用压倒审美"。

  在洗得发白的裤子膝盖部位打一对补丁的时髦程度,不亚于现在的破洞牛仔裤,为了提高耐穿度,在新衣服上提前打补丁也是常有的事。

  添置一床被子是一家人的大事,因为被里被面需要用掉两丈四尺布,也就意味着两个人一年没有新衣服穿。

  也是因为棉布十分珍贵,所谓围绕着棉布出了很多事情,而三反期间,各个供销社自然也就成为重灾区,曾经受过气的群众往往最喜欢找茬,尤其是找卖布的麻烦。

  原因很简单,供销社到货的布匹伸缩性差距很大,有的布匹包含了"整匹零卖"的损耗在里面,有的则卡得很死,整匹丈量刚好,零卖起来就会有"短缺",这就存在钻空子的空间,自然就有人钻这个空子,三反期间因此被捅出来的人,自然就要倒霉。

  但有时候,销售人员也很冤枉,最典型的就是卡其布,卡其布没有零售消耗余头,因此整批布正常零售下来会有大约2-

  3米的缺口,"三反"的余波此时还在,每个人都心有余悸,害怕落个"账目不清"的罪名,所以工作人员只能紧紧卡住尺子卖。

  问题是棉布有伸缩性,一米布拉直和

  平铺之间大约会有1-1.5寸的差距,而卡其布的"缩水率"又比较高,结果卡其布卖出去,十人当中差不多有六七人来找后账,抱怨没有给够尺寸。

  即便工作人员反复陈述其中的缘由,群众也未必接受,有的人甚至找到领导面前,社领导特意到门市部过问此事,工作人员就把所剩布匹摊在柜台上,全部丈量一遍让领导看,不这么卖,损耗的短缺算谁的?

  群众抱怨,事实上供销社卖布的工作人员事实上也不那么容易,供销社独家供应布匹,每天早上九点钟开门,八点钟就有人等在门口,人一多,柜台都要挤垮了,不要说喝口水,中午饭都要等到下午三点钟以后才能胡乱扒拉几口。

  工作人员用的一米的长尺子前面安了一个小刀片,丈量完以后在布上划一个小口,两手食指和中指卡住布,双手用力展

  开双臂就可以撕开。

  但有时候速度快,卡在手指缝当中的布丝会把手掌划一道很深的口子。而一个工作日要做成百上千个扯布动作,到了晚上胳膊酸得连碗都端不住。

  体力活都是小事,算账绝对不能忙中出错,卖布时"唱账",就是每一笔交易都要大声说出来。比如"0.84的卡其6尺,5.

  04元。当面点清,出门概不负责!".

  一般来讲,算账出错的概率不高,来

  找后账的大都是尺寸问题,但群众日子不好过,稍微一些损失都可能夜不能寐,稍微有一些问题就会出现矛盾,一旦群众抱怨多,也会严重影响奖金,心情自然也不会好。

  李思明眼前的这名工作人员说话速度快、分贝高,没有一个吵过他,自然被抱怨过很多次,不过他也占理,领导没办法只好特批他一些"损耗量",同时批评工作人员态度不好,应该事先向人们说明"缩水率",建议预留出一点"放量"。

  这名工作人员才挨批评不久,所以现在态度很好,不过少了奖金,怨气还是不少,一开始听到卡其布就有些头疼,不过听说李思明两口子要整匹买布,自然高兴

  ,看来不用在吵架了。(

  高兴之余,这名工作人员也相当吃惊,"同志,您哪来的这么多布票?"

  李思明微笑得说道,"我们昆仑省是棉

  花产地,布票并不紧张,花钱买一些布票挺容易的!"

  "昆仑省真是好地方呀,当年我就应该报名支边!"

  "你现在报名也不晚呀!"

  工作人员也就是随口说说,真让他丢下现在的工作报名到边疆,他很难下定决心,李思明也是随口说说,边疆地区好是好,但牺牲也很大,钱绝不是那么好赚的,说白了也是赌命,并不是每一个同志都和他一样走运。

  李思明一下子买这么多布,又离得不是很远,李思明看起来也是领导,供销社自然同意送货,看着李思明拿出了布票,又拿出了不少钱,然后看看一匹又一匹布被小车拉着送出去,销售人员深深吸了一口气,想让自己平静下来,不过他还是平静不了,他再一次怀疑起自己的选择......

  李思明并没有在意销售人员想什么,此时他想起了党校课程,为了培养这些年青干部,党校教授们特意给他们上课,解释各种政策出台的原因,增进他们对国策的理解,其中自然就有布料供应问题。

  随着国家的迅速发展,布料供应困难也逐步缓解,一是南方粮食产量增加,相应的华北和黄淮等地区的棉花种植规模明显增加;二是昆仑、西域省棉花种植面积迅速增加;三则是通过国际贸易,从美国、埃及、孟加拉国和苏丹等地获得了大量棉花。

  虽然相当数量的增产棉花被用于外贸

  ,但也有一部分用于国内,比如昆明原来严格限制的棉布供应事实上,已经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原来每人每年一丈二,现在则变成了一丈六,虽然还是很不够用,但总算提高了三分之一,这是很大的进步。

  布票与粮票不同,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必须配发,农村发放布票一般都在粮站,你缴纳公粮、棉花这些指定收购的农产品,才有机会拿着户口本换到布票,所以人均棉布达到一丈六,再加上人口增加,也就意味着用于国民消费的棉布供应量增加了一半左右。

  事实上,二五期间中国棉纺织业的纺锭数增量翻了两倍有余,多生产的棉布大多是对外出口,若是这些棉布产能用在国内,国内已经可以放开棉布供应。

  不过没办法,这是一个积累的年代,只能严格限制群众消费,把更多的物资用于对外出口,以换取更多的先进设备和专利。

  甚至于二五计划结束时,也只是打算一步步放开粮食供应,放开棉布供应还需要时间,棉花种植数量总是有限的,必须等待石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李思明夫妻来自于棉花产地,兵团各种劳动压力大,所以工作服大多是配发的,群众生活用布相对富裕,一丈六的限额勉强差不多了,国家也想尽办法优先保证各个点的供应,所以李思明用钱换到布票

  就容易的多。

  不过这一次回到昆明,通过与供销社售货员的交流,他就意识到国内的棉花需求量太大了,昆仑省除了多种棉花以外,也有必要根据昆仑省丰富的油气资源,大力发展人造丝产业,这对昆仑省未来的发展很重要,未来计算满足了国内,也可以卖往非洲各地,人总要穿衣服的!

  当然了,李思明也就是想想而已,他已经离开昆仑省了,也不知道巴色能不能发展棉花种植业,水田种稻子,旱地种棉花,应该可以吧!

  想了想,李思明又询问起来,哪里可以购买拖拉机,与粮食棉布这些生活必需品受国家管控不同,无数工业品国家也已经放开,李思明买拖拉机倒是没费什么劲,虽然腰包又缩了不少,但李思明并不心疼。

  置办了新年礼物,李思明用力发动拖拉机,柴油机发出了"嘟嘟嘟"的声音,此时阿宁则把孩子裹得紧紧的,拉着孩子,手脚很麻利得爬上了拖拉机,一家人高高

  兴兴得踏上了回乡之旅!

  从昆明出来,沿着公路一直往前走,沿途李思明就发现不断有人蹬着三轮车,还有一些小拖拉机,拉着人和货跑来跑去,偶然还有一辆卡车飞驰而过,这些车上大多是赶集的群众,提着这样那样的篮子,里面是这样那样的年礼。

  虽然天气稍稍有些寒冷,风吹着脸上干巴巴的,脸上稍稍有些刺疼,但李思明还是很高兴,这才几年呀,老家竟然已经发展得这么好了,以前哪里看得到这么多的车辆!

  阿宁则把注意力看向两边飞速离开的树木,她忍不住又想起了昆仑省,大着声音说道,"思明,我们昆仑省什么时候能把路修成这样呀?你看看两边的树都长起来

  了!"

  "昆仑省一到雨季,路就一塌糊涂,又时不时冒洪水,修路修桥的成本高了很多,我看要修不少年,急不得的!"

  "也不知道你要去的巴色会怎么样?"

  "应该比昆仑省强不少......"

  就这样,聊着聊着,李思明就来到了自己所在的乡,看着眼前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一切,李思明不由得高声喊道,"老家,我回来了!"

  阿宁有些贪婪着看着家乡的一切,离乡已经八年了,整整八年了,经历过无数锻炼,昔日的小年青已经变成了党和国家的干部,昔日的小女孩也变成了人妇,他们有了自己的家庭、孩子,唯一没有变化的就是对家乡的思念,对根的怀念,新年来了,亲人们,你们都好了?新年快乐...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