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201章 阿拉伯的石油时代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9951 2025-05-12 15:06

  为了这一次中国之行,基辛格做了不少准备,他还特别研究了中国的酒文化,而吴冠生同志又比较能饮酒,两人时不时在觥筹交错间交谈,一步步增进对对方的了解。

  当吴冠生同志提到印度的战争野心时,基辛格询问中国是否参战,吴冠生同志笑着说道第二次战争就是我们的答案,基辛格点点头那同样是美国的答案。

  有限干预,不让印度太强,但也不能让印度太弱,维持现状对美中两国都很有利,中美两国统一了立场,两国都可以接受印度动手,削弱孟加拉国或者海德拉巴,但想乘机扩张土地,那就想多了,一旦印度过分了,两国会很默契的干预,必要时,美国派出海军,中国派出陆军干预,就如同第二次南亚战争一样。

  对于苏俄在南亚的扩张,美中两国也很默契,苏俄可以在印度扩张影响力,但反对帮助印度核武,两国将通过不同渠道向苏俄表示反对的立场。

  不仅仅在南亚中美两国有共同话题,在非洲也一样,两国都希望驱逐英法等老牌殖民者的势力,然后大家凭本事竞争,而在中东实际上也比较类似,中国和美国都不希望产油国太过强大,都希望维系阿拉伯国家分裂的局面。

  不过区别也是有的,美国对中国在非洲的扩张非常不爽,中国在非洲腹地有一个省,又有驻军,在撒哈拉以南,除了南非稍有能力抵抗,其他刚刚独立的国家没有一个敢招惹中国,所以中国企业不断在非洲扩张,美国就算使坏也没太大效果。

  而在中东方向,两国对以色列的态度有些不同,美国希望巩固以色列的支点地位,最好扎得越深越好,而中国希望的是维系阿拉伯和以色列的平衡,以色列不能太强。

  两家的区别在去年的第四次战争中暴露无疑,美国希望以色列大赢特赢,中国则在关键时刻支持埃及武器,让埃及打下去,最后获得一个说的过去的合约。

  虽然两家多少有些区别,日后围绕着阿以问题很可能还要撕逼,不过总体而言,两国共同点大于矛盾,基辛格很满意,这也意味着中国这个打手可以在相当长时间内发挥作用。

  说到这些地方,基辛格当然要说一说俄国在非洲的扩张,那些苏俄支持的势力一上台必然驱赶外国影响力,大搞国有化和集体农庄,驱逐列强势力,然后发展工业,这一套如同瘟疫一般传播,给欧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最新的损失出现在利比亚,利比亚那个疯子一上来就对着卡塔尔喊打喊杀,又清理了利比亚政府中的亲美派,还以美国支持以色列为由,要求美国在利比亚两千多驻军撤走,美国撤走后,比利亚军队直接进驻,白薅了一个美国基地。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利比亚第一个石油涨价,又是第一个断油,现在卡扎菲竟然还想更进一步国有化欧美石油公司,而且直接不给补偿,这让美国人非常恼火,这个疯子依靠着苏俄的支持到底想走到哪一步?

  二战期间,中国军队在利比亚战斗过三年,后来虽然放弃了利比亚的石油资源,交换到了卡塔尔,但战后中国石油公司还是出现在利比亚,投标了一些油气田的开发。

  等到卡扎菲上台后,中国石油公司迅速将手中的油气田低价对外出售,与中国关系不错的西方石油公司本来想接盘,这家石油公司的老板是哈默,在中国投资很大,中国劝他不要冒险买那么多股份,又跟哈默说西方石油公司的主基地在利比亚,这很不安全。

  哈默并没有听进去,他和大部分在利比亚的英美石油公司都觉得中国人胆小,搞石油不冒险怎么行,再说了卡扎菲不过是一个运气贼好的小年青,他能怎么样?

  不过几年下来,这些人才发现中国人走得还真及时,损失最小的一个,不过基辛格相信中国人肯定心不甘情不愿,只是阿拉伯民族运动大趋势如此,中国身段要柔和不少,一旦发现不对就主动割舍。

  美国家大业大尚且舍不得,中国一个才解决温饱问题没多久的国家又怎么可能容忍这么大的损失,他们越是主动割舍,越是心里滴血,必然恨卡扎菲入骨,也对苏俄非常不爽。

  所以他试探了一把中国对利比亚觊觎卡塔尔的态度,“主席先生,卡塔尔是小国,他们很难挡得住利比亚的进攻!”

  “卡塔尔境内不是有贵国的军事基地吗?卡扎菲难道还敢攻打贵国军队吗?”

  “若是卡扎菲的压力太大,美国空军将不得不考虑撤出卡塔尔!”

  吴冠生同志才不相信呢,美国人可以撤出利比亚,但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撤出卡塔尔,那是美国在地中海南部最重要的海空军基地之一,直接盯着亚历山大港的苏俄海军,现在石油那么重要,美国人怎么可能放弃。

  吴冠生同志告诉他当初卡塔尔酋长迁徙时,中国有过承诺,一旦其出现亡国危机,中国不会冷眼旁观,这句话现在还有效,未来同样有效,若是利比亚违反联合国宪章精神,进攻卡塔尔,中国绝不会坐视不理,会用各种办法支持卡塔尔。

  “哪怕为此得罪了苏俄?”

  “苏俄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本身就有责任维护联合国宪章精神,而中国对卡塔尔有安全责任,这一点举世皆知!”

  中国在利比亚的战略一直非常清楚,英美操纵的国王还在,那就去利比亚获得资源,若是利比亚出现民族主义政权,那就迅速退让,因为民族主义政权最恨的就是中国,你还在那里混就是找罪受。

  不过与民族主义政权不对付,却可以交好卡塔尔,卡塔尔的石油资源相当多,就算英美吃大头,中国总能分杯羹,甚至于利比亚的威胁越大,中国的好处就越大,原因很简单,在这个时代,中国和利比亚是邻国,一旦利比亚真搞了什么,中国是真有能力干预的......

  若是卡扎菲真得要妄动刀兵,不管美欧是否出兵,中国是肯定要动的,中国在非洲在一亩三分地要想站稳脚跟,承诺的东西就一定要兑现,而利比亚虽然国土面积不小,但国土绝大部分是沙漠,人口也就几百万,中国真想对付,有太多的办法。

  不过吴冠生同志估计这一仗发生的可能性不大,卡扎菲就那么两下子,咋咋呼呼可以,为经济利益挤兑,甚至直接赶走欧美石油公司都有可能,但哪里敢进攻一个主权国家,他只要脑子正常,就不应该有这样的妄想。

  不仅仅吴冠生同志这样想,基辛格也这样想,虽然欧美石油公司吃了亏,但这样干的阿拉伯国家又不是他一个,美国总不能一个接着一个收拾吗?只好捏着鼻子认了,当然了,老美也不会白吃亏,日子还长着呢,总有办法收拾卡扎菲。

  对代表洛克菲勒财团的基辛格而言,石油涨价是好事,这会带来更多的利益,虽然阿拉伯国家一步步控制本国石油获得了超额利润,但只要他们的石油交换的是美元,迟早会变成美国武器、美债或者在美欧的资产,这些都是可控的。

  这些国家体量有限,美国并不在意,美国真正忌惮的还是苏中这样的大国,而中国又和苏俄不同,中国搞出的那个经济圈人口众多,但相对资源有限,就算现在石油什么的有些出口,时间一长还会进口。

  只要中国需要大量进口,拥有强大海军,控制四大洋的美国就有太多的办法限制,真正的对手说到底还是拥有庞大资源,不仅完全自搞一套,而且意识形态对西方冲击很大的苏俄,这才是心腹大患。

  中国人肯定也知道这一点,他们逐步与苏俄疏远,靠近自由世界,肯定也清楚自己的不足,这也是基辛格乐意拉拢中国做帮手的原因,中国有软肋可以抓。

  而对付那些走苏俄路线的国家,中国人办法非常多,而且中国陆军能打,又在非洲大陆腹地有不少潜势力,这些都可以利用,有些事情适合美国做,有些事情适合中国做,有些事情适合两国一起做......

  但不管是吴冠生还是基辛格都没有想到卡扎菲是一个狂人,他的行为逻辑并不是那么好判断的,卡扎菲对眼皮子底子的卡塔尔如鲠在喉,做梦都想拿下,可暂时又不敢轻举妄动,美国人的飞机坦克可不是白惹的。

  由于卡塔尔的存在与中国有莫大的关系,卡扎菲自然对中国非常不满,他唯一能拉拢的就是苏俄,所以自侥幸登上大位后拜码头,他立刻号称是纳赛尔的学生,不断支援埃及,甚至号称要搞什么埃利合并。

  有了这一层联系,自然就通过埃及的关系与苏俄拉上了关系,苏俄对这个产油国的领导人自带干粮靠拢,相当的满意,派来了顾问,又给了一些武器。

  获得了苏俄的支持后,卡扎菲自然可以不断挤兑西方石油公司,他本来想首先收拾中国石油公司,不过中国人狡猾得很,竟然主动退让,他也只好放中国人一码。

  第四次中东战争初期,卡扎菲兴高采烈,但最后的结局却让他非常失望,他觉得不管是中国还是苏俄的支援都不是很给力,若是这两家给以色列一颗原子弹,万恶的犹太人不就灭亡了吗?

  为什么这两家不愿意支援原子弹,他进行了一番分析,他认为中国一直是坏蛋,表面上站在阿拉伯人一边,但一直在榨取真主的石油资源,所以中国不可能真心帮助阿拉伯国家。

  苏俄不愿意帮助太多,在他看来,原因很简单,阿拉伯国家过去没钱,需要苏俄的大笔援助,这注定了阿拉伯国家对苏俄的影响不够,苏俄自然不愿意付出太多。

  但现在不一样了,阿拉伯国家有钱了,兄弟们腰杆子硬了,完全可以出钱从苏俄购买原子弹干掉以色列那丫的!

  卡扎菲就想着为借口从苏俄购买一枚原子弹,当然了,用不用再说,原子弹毕竟不是什么好东西,而且犹太人的地方也有阿拉伯兄弟,总不能连他们也炸,所以只要犹太人老老实实滚蛋卡扎菲大人有大量,不会用原子弹对付犹太人。

  同样的,卡扎菲也大人有大量,只要卡塔尔酋长驱赶美国军事基地,然后老老实实并入利比亚,接受他的领导,多一个酋长对他也没什么,反正利比亚这样那样的酋长又不是一个......

  卡扎菲想买原子弹还有一个说不出口的原因,以色列拥核的传说由来以久,以色列到底有多少核武器,没人知道,但传闻一出,对阿拉伯国家就是一种威慑,因此敌视以色列的国家,都想拥核与以色列抗衡,其中就包括利比亚。

  卡扎菲想得很美,就在1970年春天,他让手下亲信以购买武器为由访问苏俄,除了飞机大炮导弹以外,那位亲信试探性的询问能否用1亿美元1枚的价格从苏俄购买原子弹.....

  卡扎菲亲信这句话一出,直接把苏俄谈判代表问懵逼了,当今世界还有这样的蠢蛋?原子弹是什么?是战略武器呀,这是可以买卖的吗?

  之前的“古巴导弹危机”曾让苏俄一了很尴尬的位置,如果再卖核弹,那苏俄就是全世界的“罪人”,因此苏俄不会轻易在核武上做文章,即便苏俄留下了一枚核弹头,但那枚核弹头一直由苏军保管,并没有给卡斯特罗。

  苏俄谈判代表汇报之后,苏俄高层也觉得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脑子估计有些不正常,这倒也不是非常奇怪的事情,这些年殖民地不断解放,那些新诞生的领导人奇葩货色不少,卡扎菲估计也是这种。

  虽然卡扎菲不靠谱,但利比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又和欧洲隔海相望,具有重大的战略地位,有钱,地理位置又重要,苏俄当然也要拉拢,所以苏共高层研究一番后,委婉拒绝了出售核武器的要求,但并没有说完全不能卖。

  苏俄的意思很简单,你卡扎菲虽然反以,与西方不太对付,但西方的石油公司还在利比亚拥有巨大利益这是事实吧,你这样的态度,我敢把原子弹卖给你吗?万一你转手给了美国,苏俄高层如何对人民交代?

  苏俄希望卡扎菲完全清除境内的英美势力,苏俄全力支持,若是英美威胁,苏俄自然会提供任何有必要的防御型武器,嗯,可以给你们出售大名鼎鼎的萨姆六导弹,不过先放在埃及,等你赶走了美国人,就可以卖给你......

  卡扎菲与苏俄加深关系,核心目的就是清除欧美在利比亚的影响力,现在有了苏俄背书,底气更足了,他决定直接没收西方那些石油公司,至于西方石油公司被赶走之后,石油生产会不会受到影响,卡扎菲并不担心,利比亚的石油容易开采,找到合适的油服公司不难!

  卡扎菲对这些石油公司非常恼火,他们抢了利比亚人民无数民脂民膏,还把利比亚分裂了,竟然恬不知耻的问卡扎菲给钱,他们应该还钱给卡扎菲,嗷,应该是利比亚人民,反正是一样的。

  虽然卡扎菲确实不怎么会打仗,但他在政治上还是很有想法的,他认为自己的理论就是介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第三世界理论”,在《绿皮书》中,卡扎菲提出要把利比亚的沙漠变为绿洲的奋斗目标,强调只有自力更生,利比亚的前途才能一片光明。

  卡扎菲还很聪明的认为议会是靠不住的,议会制定的的法律也是靠不住的,政党更靠不住,组织和个人都靠不住,结论是民主绝对靠不住。

  换句话说,谁也靠不住,只有革命领袖卡扎菲自己靠得住,不过卡扎菲说革命之后,他已经将利比亚的权力交还给了人民,只保留一个上校军衔,而利比亚将成为一个“没有政府,没有军队,没有警察,不要代替人民的代表制,只要人民的国家”。

  所以卡扎菲上台之后废除了此前的政府机构,代之以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委员会,虽然没有设国家元首,但卡扎菲以革命领导人名义行使领导国家的职权。

  这么一番操作之后,卡扎菲是自在了,什么事情都被他以人民委员会操控,但外国人就麻烦了,有事情都不知道找谁,尤其是莫名其妙被一群部族包围的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馆。

  这几年,美国人与卡扎菲的关系不怎么样,美国大使馆为防万一,保卫相当森严,但再怎么森严,也扛不住一大群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年青人冲击。

  这些人挥舞着卡扎菲的大作《绿皮书》,高喊着埃及万岁,巴勒斯坦万岁,打倒以色列的口号不断用石头砸美国使馆,把使馆玻璃都砸碎了,还试图冲进使馆,幸好海军陆战队士兵们开枪警告,这帮人才没敢往前冲。

  但这帮人也没有离开,反而越聚越多,还有人搞来了汽油等燃烧物,美国大使急眼了,要求使馆的工作人员联系利比亚政府,“大使先生,利比亚现在没有政府,只有人民委员会!”

  “那就联系人民委员会负责外交的部门!”

  “联系了,他们说管不了对美外交!”

  “那谁能管?”

  “不知道!”

  “那就联系卡扎菲!”

  “卡扎菲不在,他带着帐篷前天就出城了,不知道哪里下帐篷了!”

  “该死的,他是故意的,快,快,联系卡塔尔军事基地,让他们派飞机!”

  就在此时,利比亚人开泼汽油,然后点起了一把火,美国大使馆就燃起了熊熊大火,大使馆内的美国人扛不住了,总不能被火烧死吧,只好从后门逃跑,至于文件什么的,能带的带走,不能带的一把火烧掉,当然了,不可避免还有很多残余。

  相比于后世被拖着游街的美国大使,这个大使是幸运的,他在海军陆战队士兵的保护下闯出一条路,逃之夭夭,获得了英国大使馆的接待,然后两国大使乘坐美国专门派来接送的飞机,总算是逃了出去。

  美国大使能跑出去,也是利比亚人放一条生路,在控制美国大使馆之后,卡扎菲的人立刻进入,然后获得了大批珍贵的经济资料,整理一番后,卡扎菲找到了那些美国石油公司,你们竟然想推翻革命政府?没收,滚蛋.....

  就在基辛格和吴冠生结束谈判,访问伊拉克游说之际,卡扎菲纵容国内的部族力量火烧美国大使馆,然后对美国石油公司下手一事轰动了整个世界,这一把美国人损失大发了,大大小小的石油公司损失巨大,据说各种资产和石油份额加起来,两百亿美元都不止。

  莫斯科第一时间对卡扎菲争取民族利益表示欢迎,并警告美帝国主义不得胡作非为,否则苏俄不会坐视不理。

  而正在沙特阿拉伯访问的吴冠生听说之后,虽然觉得卡扎菲有些楞,但也不能说卡扎菲不该做,当年的谷雨比卡扎菲跳得更高,没收英国资产,进攻缅甸,看起来比卡扎菲更楞。

  可谷雨敢楞是有本钱的,解放军很能打,英国人没办法,而且他也不是一味的楞,需要退让的时候,他都果断退让了。

  当二战爆发,得到英美承认后的一系列外交谈判中,谷雨通过种种巧妙的办法做了一定的补偿,再加上解放军的牺牲,没收国际资本等等问题早就在二战结束后解决干净了。

  但卡扎菲有谷雨的本钱,有谷雨的分寸感吗?怎么看都没有,不过在这个节骨眼上,卡扎菲这么楞反而是破局了,现在就看美国人的反应。

  不过吴冠生同志认为美国不会轻易进攻卡扎菲,这一点也得到了谷雨的认可,在与沙特国王费萨尔交谈时,他也这么宽慰费萨尔,让他不用太担心。

  费萨尔老奸巨猾得多,沙特的石油战略一直也是让其他阿拉伯国家走在前面打拼,沙特不轻易冒头,这一次也是如此。

  两人交谈时,主要谈判的是中阿货币互换协议,随着沙特获得大笔石油美元,财政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还可以搞这样那样的大项目。

  作为多年合作的老朋友,中国理所当然的获得了大批建设订单,虽然沙特拥有很多石油美元,但两国还是决定扩大货币交换。

  中国目前是石油出口国不假,但中国周边国家大多需要进口石油,一抵消就算能出口一部分,也是有限的,货币交换后,中国拿着沙特货币可以购买沙特的石油,这些石油可以对外出口,也可以供给周边国家,随时可以换成外汇。

  沙特则可以拿着人民币可以为工程项目付费,可以购买中国的农副产品和日用品,还可以投资多哈、香港乃至于中国本土。

  虽然所有的花费都用美元计价,但并没有使用美元,本质是物质交换,这样跳开美元的交换非常划算,不需要给美国银行上贡,这一年可不少钱,而且也不至于受到美元汇率波动的影响。

  此时此刻不管是沙特,还是吴冠生都没有注意到这件事所具有的颠覆性意义,他们的心思都放在美国人如何应对利比亚危机,两国都需要根据美国的反应进行相对应的调整。

  美国现在很为难,刚刚结束的美苏海军对峙证明在地中海这个小澡堂中,美国人想完全控制大海是比较困难的,偏偏苏军在亚历山大港就有军事基地,埃及和利比亚又是邻国,极可能干预,美国是动手还是不动手?

  老毛子倒是其次,美国人相信老毛子不会为利比亚开战,更重要的是,美国正在游说阿拉伯国家搞石油美元,如果这边游说,那边对利比亚开战,石油美元还搞不搞了?

  但如果不对付利比亚,这一把美国损失太大了,不仅美国倒霉,英法意等国的石油公司同样倒霉,他们都看着大哥,吃了亏,大哥不带头,兄弟们可不好带。

  而且此事必然会引发连锁效应,现在其他各个产油国都虎视眈眈,他们一边支持利比亚,一边则盯着美国,若是美国压不住,这些国家绝不会放过机会。

  美国政府内部争议纷纷,尼克松召开了国安会,权衡再三还是没敢动手,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世界的胜利获得了世界的普遍认可。

  现在阿拉伯世界民心高涨,西方国家已经丧失了石油定价权和大部分石油资源的控制权,此时再为剩下那么一点石油控制权动武已经毫无意义。

  幸好并不是所有的阿拉伯国家都和卡扎菲那样愣,美国完全可以用放弃石油公司利益作为筹码,交换这些产油国支持石油美元。

  美国石油公司在这个过程中当然损失严重,不过油价大涨的过程中,他们也没有给美国民众多分钱,尼克松没有任何义务为石油公司厮杀,而且就算厮杀也未必能赢.....

  最终尼克松政府的选择是外交降级,只和利比亚保持代办级的外交关系,同时要求各个石油公司退出利比亚,但保持追索权,等未来时机成熟了,再收拾卡扎菲。

  基辛格收到消息时,正打算与伊拉克实权人物萨达姆交谈,基辛格是读书起家的教授,他对这种靠着刺杀一路爬上来的所谓领导人自然相当的不以为然,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时代,怎么到处都是这种货色。

  但基辛格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个叫萨达姆的年青人非常难缠,在卡扎菲走出第一步,且美国反应软弱后,他对西方石油公司的态度更加严厉,看起来残余的西方石油公司从伊拉克撤出已成定局。

  自从伊拉克国王被杀之后,伊拉克政局就非常不稳定,卡塞姆被政变之后,政变的两派,代表军人的阿里夫和阿拉伯民族复兴党联合执政。

  阿里夫控制军队,复兴党则组建了一个革命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成员和多数部长均是二三十岁的年轻文官或军官,其中库尔德人和什叶派的比例大大超过卡塞姆政府。

  很显然,这样的政权不可能稳固,也不太容易被伊拉克逊尼派接受,所以掌握军队的阿里夫总统很快就和复兴党撕破了脸,将一大批复兴党支持者抓捕和驱逐,其中就是萨达姆。

  不过阿里夫政权同样不稳,几年之后,阿里夫死于一场精心策划的飞机空难,而他的哥哥又没有他的个人才具,复兴党又一次翻身,贝克尔卷土重来成为总理和总统。

  相比于第一次执政,经历了一番洗礼之后,新的复兴党政权水平提升了不少,伊拉克的局势逐步稳定,等到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伊拉克参战,然后凭借着越来越多的石油收入彻底站稳了脚跟。

  萨达姆是贝克尔的远方侄子,又凭借着对卡塞姆等政要的多次刺杀一举成名,在复兴党的地位不断提升,而贝克尔也十分放心萨达姆,什么事都让萨达姆处理,这就给了萨达姆很多机会。

  萨达姆相当能干,这两年,他非常卖力,在争夺伊拉克石油控制权,使石油国有化的进程中表现出色,赢得了民众和军队的支持。

  在复兴党第一次执政期间,曾经大肆屠戮过伊CP,激怒了苏俄,苏俄大规模减少了援助,不过萨达姆相当有本事,他迅速和苏联搞好了关系,争取到了大量军事援助,两国的关系越走越近。

  相比于利比亚,伊拉克与苏俄的距离更近,伊拉克直接处在苏俄高加索空军的保护之下,而伊拉克又曾经是英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支柱,有比较成熟的军事教育,这也让伊拉克拥有较强的军事实力,所以美国更加不敢轻举妄动。

  不过萨达姆虽然嘴巴挺硬,但他很爽快的接受了基辛格的要求,愿意使用美元作为结算,而与西方石油公司谈判国有化,他也愿意花一部分钱,虽然报价比较低,但总比耍弄无耻手段的卡扎菲要好不少。

  除此之外,萨达姆还答应购买多架波音飞机,以组建起伊拉克民航公司,这也让基辛格大为满意,若是利比亚的臭小子有萨达姆一半的表现,美国也不至于那么尴尬。

  基辛格较为顺利的完成目标的同时,也对萨达姆在伊拉克的权力感到十分吃惊,这家伙怎么什么都敢拍板?这个阿拉伯国家内部到底有没有权力制衡,真是不可思议。

  在感慨的同时,基辛格也在思考,这个靠着暗杀登上前台,野心勃勃的年青人未来若是登上伊拉克的舞台中央,他会做出什么?

  基辛格思忖之际,萨达姆也在脑海中转动着自己的小算盘,他不甘心一直是二把手,他更想率领伊拉克,乃至于整个阿拉伯世界前进,最终实现阿拉伯复兴民主党的意愿统一阿拉伯世界,不过要想实现这个梦想很难。

  虽然革命之后,伊拉克的贫富差距有所缓解,但伊拉克还有太多太多的问题,必须先逐步解决才能对外,而且伊拉克也没有足够纵横阿拉伯世界的军事力量,这一切都需要积累。

  所以萨达姆哪怕对美帝国主义非常不满,但还是相当客气,并没有把事情做绝,与美国人撕破脸,他想正式上位,最起码不能让美国太过反对,那会无形增加反对派的阻力。

  而对苏俄,萨达姆虽然比较靠近,不断引进苏俄的技术人员和武器,但他又对苏俄那一套不以为然,也非常警惕苏俄在埃及的种种做法。

  萨达姆坚决不接受苏俄派出军事顾问,更不答应提供军事基地,这既增强了萨达姆的声望,又避免了被苏俄操纵,但萨达姆也知道,若是真出了事,苏俄不可能指望太多,所以他更需要一只庞大的军队。

  此时,随着英法势力逐渐退却,在中东拥有一个省的中国一跃成为中东第三大势力,萨达姆很有眼力,与中国处得不错,既是为了上位,也是现实的需要。

  随着石油收入的增加,伊拉克政府有钱可以修建大批基础建设,欧美和中国、日本的企业都跑过来报价,其中中国的报价比较低,各种要求少,颇得萨达姆的青睐。

  伊拉克才刚刚富裕,萨达姆要做的事情又格外的多,能节省一些也不错,在给予中国大批项目的同时,萨达姆也与中国有不少军火贸易,中国的飞机、坦克、导弹等各种武器都卖给了伊拉克。

  虽然合作得不错,但萨达姆又对中国人盘踞天方省耿耿于怀,那可是阿拉伯人的地盘,竟然被一些不识货的酋长三瓜两枣卖给了中国。

  石油利益上的损失倒是其次,最可恨的是,中国这个点,甚至比以色列的威胁还要大,这如同两根刺一般深深的扎入进阿拉伯国家的体内......

  虽然心中这般想,但萨达姆却很少表露出来,他继续按部就班的和各路侵犯阿拉伯民族利益的势力周旋,他现在最青睐的势力首先是苏俄,接着则是法国。

  相比于曾经殖民伊拉克,占据伊拉克最多石油利益的英国,法国在伊拉克的影响很小,但法国却可以提供很多东西。

  法国的科技发达,拥有完整的军工体系,萨达姆主动购买了大批武器,请求法国代为斡旋英伊关系,所以这段时间伊拉克与法国走得比较近。

  不过法国目前的局面也让萨达姆十分看不懂,不就是一些人闹事吗?戴高乐总统把人抓起来不就行了吗?为什么不断和他们谈判,有什么好谈的,在伊拉克谁敢这么干,就送他们去幼发拉底河河底。

  也就在此时,一个完全出乎萨达姆意料的事情发生了,戴高乐总统对外宣布,因为改革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再加上身体老迈,他决定辞去总统职务,又一次国际知名的政治家退出了历史舞台......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