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464章 选择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6996 2025-05-12 15:06

  小知识分子起了心思之后,立刻开始写起了文章,这些人就是干这个活的,自己理亏的方面往往一笔带过,而对李思明和费钱等人的表现,则是另外一面,重点描写,表情动作都写得非常生动,把李思明"猥琐"形象彻底表露出来。

  事实上,李思明并不丑,也不矮小,而且他是军人,很有气质,和狼琐根本挨不上边,要不然也不会付女民兵喜欢,博斯年这么说话,一方面他有个人成见,另一方面是现实原因。

  博斯年是出身大家族的山东大汉,自小吃肉,人高马大,李思明家里很穷,云南在民国时期又是大烟比粮食多的地方,他连红薯都未必吃得饱,自然矮小,加之在热带地区天天被紫外线照,自然也黑。j46d3e

  所以在博斯年眼里,他就是一个猥琐的共产党干部,但在当时普通人民眼中,李思明反而不一样,或许这就是民国普通人和管宦子弟审美的不同吧,要不,共产党也不会士字当头。

  但在那帮小知识分子的笔下一番渲染后,李思明跟个山猴子一样,所谓猴头鼠贼毒奴才,跟前跟后做牛马,这样的人怎么配县长,这也满足了这帮政治上失意无比的家伙的心理,只有描写的越难看,他们心里才越舒服。

  这一次谷雨宣称要过千亿的损失,他的目标是整顿地方胡乱建设,但传到香港却完全变了味,变成了对共产党干部和用人政策的攻击,原因很简单,两个五年计划之后,中国国力大涨,又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全国上下一扫百年颓废,完全是新朝气象,可谓朝气著勃。

  这些人未必看到国内发生了什么,但香港的变化非常快,他们完全看在眼里,但看得越多,心里越担心,因为谷雨不用他们,搞马上治天下,又用了一帮搞奇淫技巧的人,却可以把国家治理的很好,那他们这些兼具东西方之长的文人士大夫的价值在哪里?

  此时此刻,这种很不幸的局面已经在南洋开始显露,原来对他们客客气气的南洋华侨们越友不给面子,博斯年这样的大名人大学校长都保不住,其他人的日子更不好过。

  在这些人眼里,他们才是所应当的国之柱石,不管是中国内地,还是南洋各国都应该把政权交给他们,重拱而治,可现在是什么?他们只能写写文章,甚至于在内地只是小知识分子,彼其娘!谷雨在香港搞得这一切自由主义路线,在很多人看来就是谷雨的妥协,我们拐着弯子的驾谷雨,影射谷雨都没事,自然要更多的说,更多的驾!

  所以这会就一定要接着这千亿损失改变目前的困境,而李思明恰好在这个时候跳了起来,不狠狠修理这个小县长,那这么多多士岂不是白活了?不少人的心里充满了嫉妒,这种猥琐的货色也配当套!

  满爱怨气的个人越写越上头,也开始随着博斯年的说法猛烈抨击起共产党的移民政策,对共产党的一些搞法说的非常严重,简直把共产党指责为千古罪人......

  而与此同时,对刚刚的争吵压根没怎么当回事的李思明则和费孝通一起开始了考察,这一类与小知识分子的争吵过去发生过很多,不管是听到的,还是李思明自己目睹的或者经历的,都有不少,每当他说起小知识分子,对方就要破防,既然赢了,他当然无所谓,谁愿意因为和一帮子酸丁的吵架,影响了正事。

  费孝通和李思明要看香港的电影业,首先去的自然是刚刚改名的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其现在的当家人是从新加坡赶到香港的邵逸夫先生。

  与前世一样,在得罪了上海同行后,邵逸夫兄弟在三十年代初就来到了香港和南洋创业,一开始香港的当家人是其二哥部村人,而邵逸夫则是在新加坡创业,后来又是在新加坡成家。

  而在邵氏兄弟的经营下,到抗战削夕,邵氏影业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洁属印度支那、婆罗洲等东南亚各地已拥有电影院

  110多家和9家游乐场,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称雄东南亚影业市场

  不过与前世不同的是,太平洋战争一爆发,香港就被人民解放军解放,以防范日军空袭为名,邵村人的部氏影业被要求迁住重庆,同时部氏影业的电影技术人员被要求拍摄和到处播放抗日战争的各种题材,没有任何条件好说。

  到了二战后,邵村人的邵氏影业返回香港,同时还获得了香港复兴基金10%的参股(香港复兴基金传说为复兴基金创办),甚义是表影部氏影业在二战中拍摄的多部优秀作品,复兴基金也明确表示你只要不拍摄公开反*华亲帝作品,你怎么拍摄都可以,真遇到麻烦了,复兴基金还可以帮忙。

  只有少数几个电影公司有这个运气,邵村人没理由,也不可能阻拦,而拿到了复兴基金的投资,邵氏影业也顺利拿回了除戏院之外的产业,而戏院部分也得到了趴偿。

  一开始部氏影业在香港的发展势头还不错,不过此时香港的市民大多被任走,香港各个社区云集了天南地北的退伍战士和烈士家属,邵氏影业原来讨好市民的路数在新市民前不太玩得转。

  更麻烦的是,香港的诸多戏院被重组为长城院线、南洋院线和亚洲院线,另外还有一个在农村和工厂放映的百家院线,四大院线除长城院线属于长城电影,只在香港有十几个戏院,更多的负担政治宣传任务以外,其他三个院线则互相激烈竞争,不断扶持小电影公司,拍摄各种电影。

  他们还很有默契的排斥新来者,若是有哪一家想开新戏院,除

  长城院线以外的三家院线必定有一到两家在周边开戏院,而且装修

  更好,各种服务更周到,所以久而久之,香港商人就没人愿意开戏

  院,担心被收拾,现在机会多得很,没必要掺和这些有的没的。

  这三家院线不仅在香港发展,还在南洋的华人聚居区收购戏院,并接受加盟,所以迅速击败部氏在南洋的院线,成为了南洋院线排名前三,目前这三家院线,每一家拥有的电影院和加盟戏院都在一百家以上,而西贡、金边、曼谷、仰光等等有华人的地区都有他们的电影院。

  甚至于传说,这三家院线也在与国内商议在大城市建立起自己的戏院,但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批准,但一旦获准,三家院线的实力必然更加强大。

  此时真正主导香港电影的是主要播放国内电影的长城电影,长城电影拿出的战争片,还有其他各种反应国内生活的片子非常受欢迎。

  在长城电影和三大院线扶持的一些私营电影公司的竞争下,邵氏影业有些扛不住,到了五十年代初,即时人不得不退隐,正好此时邵逸夫也随着大部分华人的撤离离开了新加坡,就由他来重组邵氏影业,并改多为邵氏兄弟。

  虽然在二战中,邵氏家族元气大伤,但二战后南华的大规模建设以及大批移民,香港和南洋各地的房地产业十分火热,邵氏家族依靠着经营房地产迅速崛起,其原来深耕的电影业反而有些停滞,不过邵逸夫兴趣还是在拍电影,既然二哥玩不转,那就他来玩,总不能丢了邵家起家的东西。

  在公司重组后,邵逸夫当着复兴基金代表的面说的非常清楚,"经营部氏兄弟是做生意,如果拍一部纯艺术的电影,少人看,就少得益。我宁愿捐钱给艺术中心。做艺术节,但是拍电影,就是要给拍给大家都看的片。"

  邵逸夫本来是想用这样的方式劝退复兴基金,虽然复兴基金代表不管事,但他还是不熟悉与共产党打交道,但又不好直说,但出乎他意料的是,复兴基金明确表示他们原来的说法没变,他想拍商业片没问题,还逆势投资,还是占股10%。

  色情节的影视片段,还用红笔画上圈,添上一句"此处再多加一些"诸如此类的事情,并且把这个剧本送给了复兴基金的代表。

  他的意思很清楚,你让我随便拍,我要带点黄色你怎么看,复兴基金的代表则把剧本退给了他,然后说了一句,"复兴基金只管投资,不管电影内容,六叔放心干吧!"

  邵逸夫这才放下了心,按照自己的思路搞起了电影,枭雄还是枭雄,邵逸夫回到香港后,他就抓住了一点,长城电影虽然播放大量国内精品电影,里面更是有一大堆艺术电影,但里面真正被香港群众喜爱的作品不多,所以他只要大量拍摄反应市民喜怒哀乐的作品就一定能够站住脚。

  事实也证明邵逸夫的思路是对的,邵逸夫一上任电影数量就急剧增加,有充满内地风情的黄梅戏电影,有吊钢丝的武侠电影,也有各种市民喜欢什么豪门恩怨、惊天悬案、缠绵爱情等等。

  邵逸夫不仅仅多拍电影,还在九龙买地搞了一个影视城,同时大手笔挖人,甚至直接瞄向其他电影公司的台柱子,最奇葩的是,连长城影视背景非常硬,谁也招惹不起的集演员、编剧和导演于一身的孙光英女士和其演员丈夫都被挖走了!

  邵逸夫拍摄的这些电影鱼龙混杂,看市民喜爱,老百姓爱看,那就多拍,老百姓不喜欢,那就少拍,一来二去仅仅两三年时间,就占据了香港将近一半的票房。

  邵逸夫长袖善舞,通过复兴基金等关系把多部精品电影低价卖给内地,与内地搞好了关系,不仅把邵氏兄弟的名气打到了国内,同时还大量出口南洋各地,为邵氏兄弟带来了大笔利润!

  当然了,在邵氏兄弟赚钱的同时,与他合作的三大院线也赚了不少钱,南洋院线还和邵氏家族控制的上百家戏院谈判相互持股,建立起战略联盟,双方也已经基本完成了谈判。

  到了这一步,邵氏兄弟在内地、香港,乃至于整个南洋的商业

  电影版图中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所以费孝通和李思明要考察,然要考察邵氏兄弟。

  而在考察时,接待他们的就是孙光英从内地带过来的助理,1来孙光英又勉为其难,出来与费李二人聊了聊,介绍了邵氏电影的发展、拍摄模式和一些发展过程。

  交谈时,孙光英虽然比较客气,介绍的也比较仔细,但李思明明显感受到对方的敷衍和对他的不以为然,这也不奇怪,她的出身确实有资格骄傲,不过李思明并不喜欢,因为他见过真正的公主!

  虽然李思明年纪轻,但好歹也是可以去北京开会的,当然知道孙光英是谁,也知道她的一大堆八卦,好些将军追求不乐意,最后找了一个结过好几次婚的多情演员。

  更奇葩的是,这个演员丈夫据说还出轨了,而她却不愿意离婚,所以北京开会,大家伙凑在一起说八卦时,一为中委就说出了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还有人酸溜溜的大骂小白脸就是讨人喜欢,但也有一位曾经去过苏俄的解放军现役中将明沉着脸不说话◇

  李思明虽然能言会道,长得也不错,挺讨女民兵喜欢,但李思明出生在云南农村,当地民风保守,加之夫妻感情相当好,也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自然很难理解孙光英的选择,虽然第一眼看到孙光英时,也相当吃惊她的笑容和容貌,不仅爱笑,笑起来的声音也确实好听!

  李思明注意到相比于谷枢机的长女,孙光英确实长得更好一些,但李思明却更喜欢谷枢机长女,他知道原因,谷枢机的长女落落大方,而且更有书卷气,看起来非常舒服,虽然李思明没有和她交谈过.

  通过一连串交谈和考察,李思明明显意识到,邵氏兄弟的迅猛发展背后是国家的大力扶持,国家应该是想通过邵氏兄弟的发展摸索商业电影的发展模式,所以好好研究邵氏兄弟的发展应该能够得到不少东西。

  不过一番研究,李思明又觉得怪怪的,邵氏兄弟的路数不就是讨好市民,满足群众的低级趣味吗?这样的路数好的一面是符合群众路线,群众想什么我们拍什么,但不好的一面也很明显,群众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往往并没有得到批评教育,反而被纵容了......

  到了这一步,李思明隐隐察觉到,按照这一条路走下去,党内肯定有不少分歧,哪怕他对意识形态不敏感,他也知道党的宣传部门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育和引导人民,这一套商业电影模式能做到吗?总不能为了钱,不在意政治影响吧!

  不过他同样也看出,这一套模式的厉害,国内引进的邵氏电影相当受欢迎,而且在南洋,甚至于其他海外华人区也很受欢迎,影响力很大,而这一切恰恰又是国内电影厂和长城电影做不到的,或许中央扶持邵氏电影就有这方面的考虑。

  相比于李思明,费孝通先生则多少有些不以为然,他虽然积极改造自己,向广大人民群众靠拢,但本质上还是一个书生,他自然看不惯这种全是铜臭味的商业电影,这简直丢了艺术的脸。

  当然了,费孝通先生也不否定商业电影有些长处,但他还是觉得不能走这条路,甚至于他还敏感的察觉到,对面和他们交谈的孙光英也对这一套不是很满意,这就奇怪了,她不满意,怎么又来到邵氏兄弟了?

  事实上,孙光英来到邵氏兄弟也是一时冲动,她莫名其妙的被赶到香港,还不让她轻易回北京,一肚子委屈下,多少有些任性。

  这表现在婚姻上的任性,在长城拍电影时,和丈夫因电影相识相恋,不顾对方有妻子,迅速结婚,没想到丈夫风流惯了,让他成了北京城的笑话,自此也慢慢淡去了回北京的心思。

  这表现在事业上的任性,在长城拍摄电影,多少有些限制,加之对待遇也不满,所以当邵氏兄弟找上门后,她不顾劝阻,跑到邵氏任职,觉得邵氏有着足够的创作自由,也有足够的待遇。

  不过邵氏自由归自由,但邵氏一切朝前看,还时不时搞些下三路,也让她十分别扭,倒不是说她参与创作的作品卖不动,而是她觉得作品格调低了。

  更让他不高兴的是,邵逸夫挖她明显有利用她身份的想法,不过这一次她再想走就不那么好办了,她去北京看完长辈,长辈告诉她安心待在香港,既然不再长城干了,那就安心留在邵氏等商业电影公司,好好观察。

  如此一来,要么邵氏兄弟,要么更小的商业电影公司,你自己选,她无奈只好将就着,不管怎么说,邵氏给她的待遇还是不错的,而且观察发现,商业片中也可以加一些艺术性的东西,并不是完全矛盾,李翰样先生就把握得很好,她也跟着学到了不少......

  孙光英也清楚中央探索商业电影,根本原因还是国内的电影亏得多,赚得少,现在国家建设需要更多的资金,肯定希望各个电影厂拍出来的电影在保证艺术的前提下,更具商业性,好收回资金,这无可厚非,完全做得到!

  孙光英一边说起自己的见解,一边又举陈公博的《广东群报》为例,该报经常讨论严肃的政治问题,但也会有这样那样的连载作品吸引群众眼球,《广东群报》就卖得很好,还进行了区分,有出版社,有周刊,也有通俗小报,互相配合,不仅在香港和南洋有很大的影响力,也有不少的利润。

  孙光英这样的说法,除了她是这样的见解以外,还有一点,她也希望让这两位内地过来的同志知道她的选择并没有错,人都需要被认同,也不知道为什么,孙光英总觉得一些人对她的种种选择不那么尊重,甚至于有人提到谷雨同志的二女儿,竟然说什么总比孙光英好,这是什么意思?

  也就在费李二人参观之际,孙光英提到的《广东群报》编辑室,一群人正在激烈讨论,陈公博社会活动多,事务繁忙,各项工作都交给助手们操作,除非遇到难以定夺的事情,他才会出面仲裁,而今天就遇到这样的事情。

  几位大家批评内地干部,这也不奇怪,香港报纸隔三差五批评内地干部,但问题处在这些人评价海外省的移民政策,这立刻引起了争议。

  南洋这些年的不断移民,香港报界早就知道了,不过知道归知道,但报界并不是太在意,原因很简单,国人是移民的受益者,而阅读香港报纸的人也基本都是移民,你说移民不好,这报纸就不好卖了。

  虽然香港报界比较自由,批判共产党干部,乃至于影射谷雨都敢干,但主持各报的大多在移民问题上与共产党站在一起,不把土著赶走,国内过去的移民哪来的土地种地,开垦土地嘴上说说容易,但如果有熟地种,谁愿意去开荒,热带开垦需要跟蛇虫鼠蚁打交道,一不小心是要死人的。

  而过去几百年间,海外华侨与土著的矛盾也非常深,而愿意出钱在报纸上登广告的也大多是华侨,他们对移民政策大多很支持,看到土著被共产党收拾的一愣一愣的,华侨们高兴还来不及呢,又怎么可能反对。

  香港报界当然不愿意得罪金主,所以能不登自然不登,有时候遇到移民出事了,也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这一次是傅斯年先生的批评,而且这么多名人支持,这不登不合适吧?

  不过被陈公博提拔的梁副总编却坚持不能登,而且其他支持他的人的文章也不能登,他这句话一出,立刻有人反驳,"梁生,你不也写过类似的文章吗?还和人在报纸上吵了好几天,怎么只允许你写,不允许傅老和诸位先生写◇"

  梁生也着急了,"情况不一样,傅老和诸位先生的文章批评移民政策,这不能登,一登载,我们报社就麻烦了!"

  "要什么麻烦的,我们报社是香港第一大报,香港民众不看我们报,看谁的报纸?我们就应该写一些深刻的内容,这不也是梁生你一直追求的吗?"

  "梁生,我们一贯认为你是条好汉,没想到关键时刻......"梁生气得脸色涨得铁青,他也懒得争辩,咬着牙说道,"还是

  等陈生做决断吧!"

  "陈生很忙的!"

  "陈生再忙,也会过问此事!"

  等到了晚间,回到寓所的陈公博看到那些篇稿件,脸色大变,"这帮人真是不安分,平时骂骂咧咧也就算了,怎么能在移民问题上乱说话,这是嫌事情不够乱吗?"

  说完,陈公博抓起了电话拨向新华社驻香港分社,而此时新华社驻香港分社一个电话接着一个电话,不是这个报刊打来的,就是那个杂志打来的,大家都意识到不妙。

  新华社驻香港分社社长郑位脸色也不好看,他刚刚向北京中宣部发了电报,但是也不知道为什么,电报迟迟没有回复,到底是管,还是不管?他迟迟难下决心!他本心一直想管,可中央一直放放放,这一次到底该不该管,他心里没底,真是难死人了!g851ee

  思前想后,郑位还是选择了等待,这也就意味着一旦超过了指定时间,各家报社杂志将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可能会登,也可能不会登,情况不一样。

  此时此刻的郑位并不知道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潘信受到电报,并没有上报,他非常明白这件事可能的影响,但相比于不登,他还是认为登更好,不过按理说是中宣部是不能同意登的,因为这违反了谷雨同志的内控要求。

  但问题是郑位同志应该也知道内控要求,他向中宣部报告是什么意思呢?心眼多多的潘信同志认为郑位同志明显犹豫了,而一个犹豫的人压根没资格主持新华社香港分社的工作,更不要说他竟然还是下一界中宣部部长的有力竞争者,是,他过去是正确路线的代表,但并不代表他现在是......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