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242章 失意者们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10306 2025-05-12 15:06

  苏俄对华新一轮妥协的消息不胫而走,此时随着苏共中央高层权力斗争加剧,莫斯科郊外郾些失意者们的日子好过了许多,即便是林鲁晓夫这样的顶尖失意者也不例外。

  这和谢列平担任KGB主席有关,谢列平虽然很不好打交道,但为人正直.他觉得把KGB宝贵的精力放在那些老古董身上,毫无价值。

  所以上任之后,谢列平减少了对这些人的“保护"此举也没有遭到太多的反对,这也不奇怪,这些失意者还是有- -些影响力,减少对他们的监视,可以争取他们旧部的支持,甚至还有一些台上的大人物跑过来看望这些失意者。

  赫鲁晓夫在台上的做法太过奇葩,他又是被老部下们赶下了台,所以过来看望他的朋友实在太少,除了老朋友米高扬以外。

  米高扬属于主动退休。又是威望很高的高加索人,所以他在政坛还有那么一些影响力,通过米高扬。赫鲁晓夫了解到苏共中央的内幕和外面发生的种种。

  昨天晚上,米高扬盘桓到天黑才走,送走他之后,赫鲁晓夫感觉到胸口不舒服,在服下一片硝酸甘油药片后,瘪痛程度略有下降,赫鲁跷夫醒来后心情不错,对儿子谢尔盖说,睡得很好,然后瞒跚着来到卫生间洗漱。

  不过返回来时,赫鲁晓夫又感到疼痛难忍,谢尔盖拿来水杯,赫鲁晓夫又连续服下数片硝酸甘油药片,但疼痛并没有消除,于是连忙给医生打电话。.

  医生说赫鲁晓夫应该去医院,但并没有提如何上门。赫鲁晓夫同意了医生的建议:“虽然我不喜欢,但也许我应该去医院,我将会看不到秋天最美好时光了,但如果我在夜里心脏病再次发作,你和我如何是好?

  医生没有回答,赫鲁晓夫已经不是那个权势滔天的第一枢机,谁会在意他?故下电话。赫鲁晓夫摸着胸口,自咖的说道,“现在我明白中国为什么要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还要给老干部们一大堆待遇,看看我的医生就知道!

  谢尔盖则回应道,‘即便苏俄有中顾委,您也没办法成为委员!

  “你说的对! "顿了顿,赫鲁晓夫想起昨晚所说种种。笑着说道,‘基里尔恩让伊里奇成为委员,不过现在看来伊里奇似乎更想让基里尔成赫鲁晓夫在儿子谢尔盖的陪同下,由司机送行去医院,坐上车之后,他感觉胸口好转了不少。又起了浓厚的交谈之心,他笑著询问谢尔盖,“谢尔盖,你认为谁会成为胜利者?’

  “父亲,您知道的,我不懂政治!”

  “结论很简单,红军和KGB支持谁,谁就会成为胜利者,但现在看来,不管是巴托夫还是谢列平都没有做好选边站的准备!”

  “苏俄将维持一段时间的集体领导,这是好事!”

  “我亲身经历过一段的集体领导,但最终却失败了,出现了1957年的政变,集体领导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敢于做出决断的人,此时哪怕明知道出现了问题,也只能拖延,很难做出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所有人都知道我们的军事投入实在太多了,而且越来越多,可谁都不愿意改变,更悲哀的是,我们投入了那么多,竟然还保护不了印度!”

  “中国人很善战,印度不是对手,并不奇怪!”

  “有没有可能,我们的武器开始不让中国?”

  “这应该不可能,中国军队装备的主要还是俄制武器!”

  赫鲁晓夫沉默了,就在此时,谢尔盖转移话题说道,“父亲,我还是支持集体领导,您那几年拍板太多了,改变太快,太多人无法忍耐,人民喜欢稳定!”

  “我确实做出过一些有欠考虑的决定,但做出决定时,他们都说好,等到出了事情,所有人都说是我的错误!”

  “他们不敢违拗您!”

  “这就是问题,可我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么过分民主,要么过分集中,我也曾经想效仿中国人推行任期制,但他们都反对,结果你是知道的,我被他们赶下了台!”

  “您为什么不效仿中国人设立中顾委?”

  “有威望的布尔什维克都死在了三十年代,谁能做顾问,难道让我把莫洛托夫请回来担任中顾委主任吗?!”

  谢尔盖想了想说道,“如果您当时提升他们的退休待遇,现在您也许还在领导联盟!”

  “这就是我和谷的区别!”赫鲁晓夫有些感慨,转头向车窗外看去,正好看到一天河岸边,集体农庄的土地,他批评道:“愚蠢的集体农庄管理者,为什么他们总是这么愚蠢!”

  “您不需要太担心!”

  “我怎么可能不担心?你看看那是什么,那是河滩地,这些可以灌溉的土地,完全可以种上西红柿或者西葫芦,人民很喜欢吃。

  可他们种了什么,小麦、大麦,没什么可说的,在能够灌溉的土地上种小麦,确实能够获得很好的收成,但在莫斯科郊区种植小麦,从经济上划不来,绝对行不通。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样会麻烦一些,小麦种下后等着收割就好,但种植蔬菜,却需要精心的照料,隔一两天就得采摘一次,集体农庄不愿意做。

  但人民需要的是蔬菜,没有蔬菜做不出一顿好午餐,可商店里却没有蔬菜卖,所以每当中国的蔬菜罐头运到莫斯科,马上就会排起长龙!”

  赫鲁晓夫说这么多,谢尔盖本来很担心他会激动,但很快发现赫鲁晓夫很平静,如同说起一件与他无关的事情。

  谢尔盖知道,这并不是父亲没有情感,而是他早已经习以为常,苏俄的集体农庄有着太多太多的问题,他看了一眼,同样批评道,“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工作态度!”

  赫鲁晓夫谈心大起,“总有人指责我不应该大规模推广种植玉米,我确实不应该以领导人的身份去推广玉米,一个身居高位的人做推荐,有时候会适得其反......

  可他们并不知道的是,联盟的集体农场一向没有什么田间管理,很多时候农场表面看着一片热火朝天,但如果拿着望远镜观察,你就会发现,农民全在扎堆聊天,十个人不见得有一个干活的。

  我们的集体农庄只能种植那些生命力旺盛、好种、好活、好收的农作物,种下去就能长,施肥、撒药全部可以用机械进行,收割的时候用联合收割机在地里转一圈就行,全过程不用手操,非常适合只会在纸面耕种的国营农场干部们。

  小麦如此,玉米也是如此,但即便是这两种农作物,他们也种不好,集体农庄的土地上总是杂草横生,看着让人生气!”

  赫鲁晓夫说到这里,终于忍不住生气,谢尔盖连忙安慰了一番,老头这才缓了过来,然后又一次说了起来,谢尔盖想让他不要说下去,他却摇摇头,“我现在不说,以后未必有机会说,我说了,你要记下来!”

  谢尔盖不得不点点头,赫鲁晓夫继续

  道,“1946年,在乌克兰工作期间,我就注意到若是让红军战士给甜菜除草,收甜菜,我们就别指望有糖吃了。

  这里有农作物的原因,种植甜菜相当费工,需要很细致,耕作时需要有专门的知识,还要及时加以照料,而红军战士大多来自于全国各地,并不都是甜菜产区的人,他们缺乏这方面的具体知识!

  但更多的还是人为的原因,当时在乌克兰,也有很多中国人,中国人同样也种植甜菜,中国几乎没有甜菜,可他们却种出了不少,这对我们的帮助很大。

  我很好奇,不明白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后来才发现,他们的政治部门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的政治部不仅仅监督军队,还会教军人学习文化,传说种地知识,那些中国农民积极主动,短短时间就学会照料甜菜,他们还种了很多很多蔬菜,不仅自己吃,还卖给我们......”

  “中国人确实很勤劳,也很擅长种地,或者这和他们悠久的农耕文化有关!”

  “你没有抓到关键,中国人的成功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的政治部门比较出色,威望很高,二是当时的中国人很贫穷,他们急于改变现状,只要有一些收入差距就可以刺激中国人努力干活,即便是现在也一样!”

  谢尔盖有些不太相信,“1946年的苏俄同样很贫穷,那一年有不少人因为营养不良而死亡!”

  “同样是贫穷,苏俄的贫穷和中国的贫穷并不相同,当时的中国人是真正的一无所有,连一把铁锹都是好的,他们干活真得很努力!”

  “现在中国人富裕了不少,他们还这么努力吗?”

  “中国人远没有俄国人的好日子,他们没有多少福利,他们要攒钱买房子,买家电,这应该是中国干活努力的根源!”

  “您的意思是联盟给的各种福利太多了!”

  “或许是我们把人民想得太美好了!”

  “不说这个,还是继续说一说农业!”赫鲁晓夫又一次陷入到回忆中,“我每一次去北京,都会去看一看北京郊区的蔬菜基地,那里有有一片又一片广阔的蔬菜基地,据说有几万公顷。

  在这些蔬菜基地,无数中国农民精心得照料着各种我认识或者不认识的蔬菜,每隔一两天就会采摘一次,不仅满足首都的需要,还可以对苏俄出口。

  中国人还引进了波兰的草莓,到处种植,连寒冷的中苏边界农场都有种植,中国种植草莓后,也会出售给远东地区,莫斯科吃不到的新鲜草莓,远东驻军都可以吃到!”

  说到这里,赫鲁晓夫长长的叹息了一声,“中国农民擅长种地,也擅长制造各种各样的轻工业品,他们同样可以制造出更好的武器,不仅更加精致,而且非常有想法,我相信中国在印度的胜利不是偶然!

  伊里奇或许没有很优秀的才干,但他对中国的判断是正确的,苏俄不能和中国太过靠近,那会被中国的资本主义污染。

  但也不能太过疏远,中苏贸易就是那根线,苏俄的农业问题很难解决,我们离不开中国供应的农产品和轻工业品!”

  也就在失意者赫鲁晓夫念叨时,另外一个失意者朱可夫就不同了,老头正在其他几个老军头的陪同下,参观苏俄红军正在研发的下一代坦克,这是一款使用燃气轮机的新式坦克。

  被撤职之后,朱可夫一开始过得比较凄惨,不过赫鲁晓夫下台后,新上台的领导人虽然忌惮他的威望,但都陆续放松了对他的管束。

  而到了现在,只要朱可夫不公开批评台上的高层,不离开苏俄,他就算离开莫斯科,跑出去看什么,见什么人,苏俄高层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办法,现在的红军将帅看到老头,第一反应就是敬礼问好......

  “元帅同志,在占用同等空间的情况下燃气轮机的功率大大增加,可以极大提高了战车的各种高速性能和助推性能,也可以优化坦克的操纵性能,而且在低温条件下能够快速可靠地起动发动机!”

  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总设计师波波夫向朱可夫以及他的好友巴格拉米扬做着汇报,巴格拉米扬长期担任苏军总后勤部长,熟悉各个工厂的情况。

  他对基洛夫工厂非常欣赏,要说起来,苏俄搞燃气轮机动力坦克的研究所和工厂不少,但只有基洛夫工厂成功了,他们干得真心不错!

  不过在赞扬的同时,两个老家伙也了解到这款新式坦克也有一大堆问题,坦克基于T-64坦克底盘设计,但底盘的悬挂强度不足,金属支重轮和履带在坦克高速行驶时剧烈震动,造成燃气轮机动力输出严重受限。

  为解决燃气轮机进尘过多问题,工程师为坦克不得不加装了橡胶履带侧裙并改进了发动机进气过滤系统。

  最大的麻烦还是油耗太大,而且发动机寿命不行,连300小时都达不到,而且成本实在太高了,一辆新式坦克可以装备三四辆T-64A,而众所周知的是,T-64A相当的昂贵,苏俄不得不高低搭配,先有T-62,现在又有T-72......

  所以很明显,这款坦克必须解决掉所有的问题,同时实现技术上的全面升级,拥有一辆干掉五辆T-64A的能力,否则不可能大量生产,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和经费。

  “经费有问题吗?”

  “肯定不成问题,联盟可以不在意很多东西,但绝不会不重视坦克,不过前提是这款坦克必须拿出更加优异的表现,现在还不够!”

  “也不一定,我听说第一副总参谋长奥加尔科夫同志去了一趟印度后,提出了一个新想法,他把更多的希望放在空军上!”

  “奥加尔科夫同志有着十分优秀的军训成绩和高瞻远瞩的理论作品,他认为如果把苏军所有空投炸弹和导弹都换成精确制导武器,那苏军只需要原来十分之一的火力,就能完成打击欧洲的战术目的。

  如果真能这样,苏军省下的军费将是个天文数字,这些钱完全能用在军事装备研究上,这会让联盟相对于美国获得了军事上的领先! ”

  “你怎么看?”

  “这种精确制导武器是未来的趋势,不过目前才刚刚起步,要想奥加尔科夫同志文章所描述的那样,需要大量投资,耗时可能10年甚至更长,难度很大!”

  “过于超前?”

  “超前太多了!”

  “不过有意思的是,中国人竟然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都二十年过去了,我没有听到中国人研发新坦克的任何消息,原来我还非常好奇,不过现在看来中国人的注意力发生了转移!”“我也注意到这一点,不过中国面临的国防压力比较小,并不需要太多的军队,他们尝试一些新东西,而联盟则完全不同,我们必须时时刻刻注意欧洲方向的敌人!”

  “但若是联盟一直忽视,未来真得出现一轮军事革命怎么办?我们在卫国战争初期吃过很大的亏,绝不能再吃亏!”

  “中国的激光制导炸弹和那款反辐射导弹还有不少的缺陷!”

  “有缺陷不要紧,总会解决的,我说的是未来!”朱可夫顿了顿,若有所思的说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军事上更加落后的中国人,似乎对各种新技术新理论格外的敏感,相反联盟总是慢了一些!

  五十年代他们搞出了让我们大吃一惊的新式坦克,现在又拿出了可以实战使用精确制导炸弹,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但他们确实走在前面!

  他们那种石墨炸弹,很多人看不上,但这东西是有价值的,若是未来我们与伊朗发生军事冲突,给伊朗来这么一下,死不了几个人,但伊朗肯定受不了。

  为什么中国人能够想到,我们没有想到,很多人说这是偶然,世上哪有那么多偶然的东西,这恰恰说明中国在军事理论上比我们要全面!”

  巴格拉米扬晃了晃标志性的光脑袋,“虽然有些不可思议,但确实如此!”

  “这一趟前往中国,我们不仅仅要了解中国的武器装备,还要与他们的指挥员广泛交流,尽可能摸一摸他们对未来战争的理解,这或许对我们的未来很有用!”

  巴格拉米扬点点头,两人交谈一番,离开了这个工厂,乘坐火车返回莫斯科,坐在火车上,朱可夫又在抱怨,“我听说中国人已经搞出了时速200公里的高速铁路,联盟完全应该引进,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之间可以修建一条高速铁路,那只需要3.5个小时,半天就可以返回莫斯科!”

  “联盟与中国的发展思路不同,联盟和美国一样,正在尝试喷气式的高速列车,而不是中国那种电动列车!”

  朱可夫抱怨:“我也听说了,不过据说试验遇到了一些问题,也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

  “中国那种电动列车军事上非常不安全,一旦战争爆发,电力系统被破坏,中国的高速铁路就将彻底瘫痪,联盟不可能效仿中国!”

  “中国人的想法有时候确实很难理解,他们竟然在沿海建设了一大堆钢铁厂,五十年代我就跟谷说过,若是爆发了战争,那些钢铁厂会被立刻破坏,他应该修在内地,不过谷并没有听进去,他认为不管修在哪里,都挡不住美国的轰炸!”

  “实际上很好理解,中国人并不觉得会和美国爆发一场新的世界大战,联盟也不会进攻中国,他们不需要太过担心战争的影响!”

  “这也是目前中苏间一切问题的关键!”

  巴格拉米扬知道,朱可夫说到了点子上,自二战之后,苏俄的一切动作都建立在会爆发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基础上,所以苏俄疯狂的备战,同时还想尽可能的拉住所有的盟国,让他们分担苏俄的巨大压力。

  可中国人却不这样想,中国人觉得就算打起来也是美苏之间,苏欧之间的问题,与中国没关系,若是中国真得打起来,还有可能从中获得便宜。

  虽然中国出兵卫国战争,但在战争的早期,中国士兵并不多,若是德国人获得了胜利,中国可以顺势控制西伯利亚和远东,中国一直惦记这些地方......

  战后中国即便与美国在南洋多次冲突,但还是不断裁军;虽然也在不断发展三位一体的核打击力量,但并不着急,装备也不多,各种建设几乎不考虑爆发世界大会战。

  看到中国这样有条不紊的发展,与苏俄越来越远,苏俄高层既疑神疑鬼,又非常着急,中国的潜力本来就非常大,现在苏俄负重前行,中国则轻装上阵,双方的差距会越来越近,到时候不要说影响中国,不被中国影响就不错了。但即便如此,苏俄还是低估了中国的发展速度,苏俄高层本来预计双方实力接近怎么也要等到四五十年后,但仅仅二十多年后,苏俄就发现中国已经贴得很近很近了......

  所以苏俄选择了压制中国,但为时已晚,中国毫不犹豫的反击,而南亚战争的结果表明苏俄即便全力以赴,都未必压不住,但这又根本不可能。

  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苏俄不得不又一次选择了妥协,试图与中国重修旧好,就算做不到,也要避免对着干,被帝国主义利用。

  为了拉住中国,苏俄又一次被迫退让,拿出了一堆好东西,很多都是苏俄刚刚搞出来的,这样干的后果有多严重,可想而知。

  朱可夫拉着他跑到列宁格勒看新式坦克,归根到底,还是对未来不放心,但考察的结果却让两人相当失望,坦克还不成熟,想迅速建立起对中国的技术领先,几乎不可能。

  更匪夷所思的是,在新一轮军事革命中,中国竟然走在了前列,已经搞出了能够实战的武器,被中国接近尚且极其难受,更不要说在一些领域被中国赶上并超过,现在苏军内部各种争议不断。

  很多很多人心里难以绕过这个弯,反倒是朱可夫这位离开军队十几年的老元帅旁观者清,看出了问题,也不知道巴托夫有没有看明白这些......

  也就在两位老元帅离开列宁格勒,返回莫斯科时,KGB主席谢列平也正在观看自己的老上级赫鲁晓夫这段时间的言行,越看心情越是复杂。

  赫鲁晓夫被批判下台,经过谢列平时,告诉谢列平,以后你的日子更不好过,当时的谢列平还不以为然,但后来的发展却证明了赫鲁晓夫的说法。

  过去八年间,不管他怎么维持,他领导的派系实际上被打垮,一个又一个人被赶下台,要么出去做大使,要么做起了副职,等着退休,虽然他还留在中央局,但实权已经没有了。过去的八年,谢列平走马灯一般,到处转来转去,做过乌克兰一把手,不过最后被挤走;做过主持负责人事的中央枢机,然后没过多久,又被挤走,改为负责轻工业,最后被挤到了部长会议,这一次被安排为KGB主席,看起来有所改变,但事实恰恰相反。

  这是一个负责执行,且需要面对各种黑暗面的岗位,坐上了这个岗位,国际形象自然是没有了,未来也没有多少发展的前途,一个不小心,贝利亚就会向他招手。

  而且他能够上位,更多的是妥协,KGB极度敏感,党内各大派系都拿不出有说服力的主席,但又不愿意被人占便宜,最后苏斯洛夫提议他去做KGB主席,而作为平衡,谢列平的对头安德罗波夫被安排为内务部长。

  这些人还往KGB都派驻了第一副主席,任何事情都绕不过那些副主席,他的作用似乎只是协调让这些第一副主席不至于打起来......

  谢列平过得相当的憋屈,也不知道能在KGB待多久,或许用不了多久,就会被迫退休,他自然时不时想起赫鲁晓夫当年所说的种种。

  对赶赫鲁晓夫下台,他并没有后悔过,赫鲁晓夫最后那段时间确实在瞎搞,搞得所有人都有意见,他只有下台,才能解决很多后遗症。

  但现在的问题是赫鲁晓夫下台后,新上来的领导人都一味的强调稳定,强调来,强调去的结果竟然是对各种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没有人愿意改革......

  因为过去几年经常要和经济打交道,谢列平自然对经济有一定的了解,成为KGB主席后,可以看到很多绝密情报,他吃惊的发现苏俄的军费开支疯狂的膨胀。

  表面上看,军费预算占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也还不到3%,还不如苏俄人在政府商店购买糖果的消费金额多,已足以支撑那个与美国规模相当的军事机器。

  但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赫鲁晓夫时代过去还不到八年,苏俄的军费和军费相关的开支竟然达到了国家预算25%以上,军工产值占社会总产值15%,同时,苏俄不仅要拨巨款于武器生产,而且要以经援、军援形式渗入到第三世界。

  更让谢列平担心的是,这个数据还在不断膨胀中,由于在南亚战争中暴露出苏俄在武器研发中存在不少缺陷,在1971年的各类预算中,军费和军费相关的开支直接增加了15%以上,柯西金不同意认为增加太多了。

  但不管是勃列日涅夫还是马祖罗夫都同意,而且两个人还想多增加一些,在辩论时,勃列日涅夫竟然说,“联盟有着世界第一的石油产量,多挖一些石油,不就有钱了!”

  为了拿出更多的钱搞军备竞赛,勃列日涅夫提出对内发行国债和企业公债外,还提出开始拆除免费的赫鲁晓夫楼,多盖可以收租金的楼房,未来要争取让全苏大部分群众交房租,而不是免费住宿,认为这会缓解食品和轻工部门的压力......

  柯西金最后接受了勃列日涅夫的提议,但谢列平明显看出他欲言又止,吃过无数裤头后,谢列平没有掺和这些事情,他虽然没有说话,但心中却非常难受。

  为什么伟大的联盟变成这个模样了,勃列日涅夫明显在借鉴中国的做法,可中国人搞钱是为了修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盖更多的房子,解决人民的住行问题,可苏俄是为了什么?更加疯狂的发展军事.....

  在苏俄已经拥有三万多颗核弹头,可以有效得反击美欧的今天,谢列平看不出有什么必要继续疯狂的的搞军工,赫鲁晓夫确实做过很多错事,但他限制不必要的军费投入绝对是正确的,可现在没有一个人敢这么做,他们怕什么!

  谢列平又一次翻看起赫鲁晓夫对中苏农业的评价,心中百感交集,作为KGB主席,他可以看到很多绝密资料,这段时间翻看了不少有关中国的报告,看完之后,他对赫鲁晓夫又多了一些理解,他本意是想把事情做好,只是眼光和手段实在不行。

  哪怕赫鲁晓夫把地方的苏共一分为二,分为工人和农民两个党务部门,也是因为他看到了苏俄工业和农业的不同,想用更加专业的干部去解决问题,只是他看不清楚此举对苏共的破坏实在过大......

  而赫鲁晓夫的反思也再一次引起了谢列平的思索,虽然集体农庄内部有很多管理问题,但农民工作太不负责已经是无法遮掩的事实,很多农活他们明明可以做的更细致一些,但他们就是不愿意。

  苏俄给了农民很多奖励,希望他们更多的出产农作物,种植更多的蔬菜,但他们还是不乐意,他们总是在怠工。

  进入到七十年代后,苏俄国内的福利更加完善,但各种怠工和酗酒的现象也变得越来越严重,或许赫鲁晓夫的反思真得有道理,或许这也是柯西金接受勃列日涅夫提议的原因,日子过得太好了,确实要紧一紧。

  谢列平又翻出了另外一份文件,里面是一份关于中国农业的报告,而在这份报告中,附录了一份中国现任人大主席,前农业副总理于言清的讲话,很有意思的是,他在讲话中对苏俄和美国农业进行了一番评价。

  “我去过美国的现代化大农场,也去过苏俄的集体农场,仔细了解过,这两家的情况比较类似,都是人少地多的情况下,使用机器取代人工,这有好的一面,可以用少量的人口,获得大量的农业产出,看起来非常先进。

  但这种模式也有先天的缺陷,农业人口少,没办法精耕细作,虽然总产量很大,但农业单位产量不足,化肥、农药也容易滥用,种植品种也很贫乏,都说苏俄品种单一,美国大平原都是棉花、小麦、玉米,品种同样单一。

  我们很多人去过苏俄,回来都说俄国人太浪费,不会种地,这种说法存在着明显的误解,集体农庄模式确实存在着不少制度上和管理上的缺陷,但苏俄农业提供不了足够的水果和蔬菜,根源还是苏俄农业人口的不足,这是骨子里面的问题,改变不了!

  谷枢机说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要想保持全产业链需要庞大的人口,美苏两国现有的人口已经不够用了。

  这两个国家现在出现的情况都很类似,轻工业和农业只能保证主要产品生产,剩余东西都需要大量进口以为补充。

  只不过两家不同的是,美国搞的是资本主义,存在缺陷,立刻会被外贸商人通过进口弥补上,现在美国人市场很繁荣,看不出有任何不足,这不是美国的生产力真得强到无懈可击,而是美国可以大量进口他国商品以为补充。苏俄搞得是计划经济,苏俄高层还在稀里糊涂当中,各种规划没有取舍,明明离不开我们,却自以为可以拿捏我们......

  我们中国与两国恰恰相反,人口反倒过剩,我们可以在大量产出粮食作物的同时,生产大量的水果、蔬菜,但这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我们的人均土地太少,就那么点地,广大群众就算土上会雕花,也赚不到太多的钱,收入有上限。

  我们要想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光靠种粮没有前途,一定要利用好我们面积广大的山地,多搞附加值高的特色农业、林业、畜牧业,做好深加工,并大量对美苏等需求量大的国家出口,互通有无。

  现在有一些同志对《中美农业协议》不满意,觉得让步太多,小麦是主粮,怎么能大量进口,可这些同志忘记了,我们的大米产量很大,出口数量越来越大。

  黄淮平原人口众多,人均土地不够,若是大片土地用来种小麦,广大农民压根没办法富裕,他们必须转型多生产经济作物,大量小麦的进口,会迅速打压小麦价值,这会促使农民加快转型。

  也不要担心粮食有问题,我们有足够的大米,就算本土有一些缺口,柬埔寨、缅甸、暹罗等国也能弥补上缺口,这也有利于这些国家与我们形成统一的大市场,这关系到我国未来的长远发展,要服从大局。

  就算小麦要进口,我们进口来源也比较广泛,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苏俄,有很多很多国家可以提供,不至于被某一个国家要挟.....…”

  看到这里,谢列平不由得大骂,以前的KGB主席脑子里有浆糊,中国领导人如此重要的讲话,他们竟然藏着不报告!

  谢列平一边大骂,一边翻看起更多关于中国的报告,他隐隐有一种感觉,加深对中国的了解,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意见,这会极大的增强他在党内的话语权,他才52岁,能做的事情很多,他不想太早退休......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