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488章扯皮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8320 2025-05-12 15:06

  1942年是一个年份,大生产运动为了什么,凡是知道这些的人,都明白从1942年开始之后的几年,前世的中国人民遭受到了多么大的苦难,所以迈入到1942年,谷雨就一直提心吊胆。

  甚至早在1941年秋天,黄道赶到中央,谷雨和柯庆施、黄道两同志分别谈话时,就提到了可能存在的灾荒风险。

  谷雨的理由非常合理,中国是一个水旱灾害极其频繁的国家,北方水旱都可能成灾,又有一天动不动就折腾的黄河,北方土地贫瘠,农业单产低,偏偏人口众多。

  这几年又连连打仗,驻扎着百万大军,老百姓负担很重﹐地方根本没有多少余粮,一年有大半时间靠红薯等杂粮度日,老百姓过得很苦。

  1942年要对东北进攻,北方又是主要后勤补给基地,负担更重,所以谷雨要求两人注意一些,万一发现气候不对,有出现大灾的可能,要提前汇报,中央好早做准备。

  谷雨警告两人千万不要松懈,越是关键时刻,越要注意,别到时候东北解放战役打了一半,你们半路上掉链子……两位同志都很认真得点了点头。

  虽然谷雨避免了黄河被炸的历史悲剧,虽然他早早的打跑了日本人,虽然这几年他费尽心思修建了一大堆水利工程﹐河北、河南、山东三个农业大省是重点,虽然他相信人定胜天,但历史上的灾荒那么大,跟气候肯定有很大的关系,他改变不了老天爷。

  到了1942年春天,情况已经很不对劲,整个冬天河南雨水稀少,大雪也没怎么下,不仅仅河南如此,河北、山东都是如此,明眼人都感觉到不妙。

  谷雨从苏俄回来,并没有着急回中央,而是一路上不断召集北方各省的负责人,询问各省的情况,他对各省地方的存粮,十分关心,但结果都不是很乐观。

  这根本没办法,农业时代粮食的积累需要时间,这几年北方都驻扎着百万大军,肯定优先使用北方的粮食,北方要是还有大量存粮,那才是活见鬼。

  既然改变不了老天爷,就只能想办法硬挺,这几年他也做了不少准备,每年从缅甸搞来的10亿斤粮食都完全收储,国内这几年也收储了不少粮食,除了工业化带来的脱产人口﹐越来越多以外,另外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预防天灾。

  此时为了战争的需要,无数粮食和物资都已经部署在铁路沿线,在这几年安排的时候,除了华北本地的粮食以外,谷雨还特别要求从湖北、湖南多抽调了五十亿斤粮食。

  有些同志觉得奇怪,这250万吨粮食得运多久呀,他的理由是避免日本人胡来,万一攻入东三省要大规模赈灾怎么办?要做到有备无患,宁可多准备一些!

  得到一些预警,回到武汉后,谷雨拍板立刻从南方再抽调三十亿斤粮食,防范于未燃,同时他又给供销总社打招呼,让他们尽可能多收购一些粮食……

  中央财政提供专项资金,大灾之年,维持粮价的稳定高于一切……为此,1942年的各项投入缩减了一部分,设备可以拉回来,建设慢一点,也就慢一点……

  打日本人的武器早就够了,解放军在美英那边,根本不愁武器的问题;老毛子那边,多一点,少一点也没关系,中国新疆的灰色牲口,不断输送,五十万到一百万总是有的……

  同时他还让驻缅大使与缅甸联邦政府打招呼,1942年给中国二十亿斤粮食,当然这个粮食不是白给的,缅军可以参加到对泰国的战争中,并允许缅军收复一些土地,鬼知道那些土地是缅甸的,还是泰国的……

  众所周知,泰缅两国矛盾重重,几百年的仇恨,所以解放军入泰作战,缅军一直想参战,谷雨可以压制,就是等这个时候。

  既要让两家结仇,没办法一心一意怼中国,又可以从缅甸搞到一些粮食,解决国内问题,何乐而不为!

  要不是死亡铁路太难修,谷雨甚至都想现在把这条铁路修起来,不过不着急,经过几年的努力,连接滇越铁路和粤汉铁路的衡交铁路,离全线通车已经不远。

  这条铁路一旦修通,再把法国人和日本人修得那些铁路整修一番,南越、柬埔寨、泰国都可以用铁路连接,未来的粮食问题就将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当然了,死亡铁路也要修,1943年可以动手了,那么多泰军俘虏,让他们在缅甸人的监督下修理……

  中南半岛铁路网建设,是战后压倒一切的铁路建设任务,谷雨虽然不干预以上几个国家的内政,但铁路网建设必须完成,修好铁路是解放军撤军的前提条件。

  铁路网不仅仅要完成基础建设,还要维护和运营,这一块自然要成立相应的联合铁路委员会,当然还是那句话,利益共享,出钱的美国人、有影响力的英国人、法国人都可以参与进来,大家一起赚钱才是王道嘛!

  甚至还有美国,谷雨现在也不清楚这一次华北大灾的规模到底有多大,但并不妨碍谷雨做一些准备,他给周恩来同志的指示中让他调研美国的农业,想办法搞到一批低价的小麦和玉米,越便宜越好,国内备荒用……

  美国人提议1942年对东北的解放战役,提前两个月,谷雨二话没说就答应了,根本原因也在于此,正常情况下,1942年春夏之交,青黄不接那会,华北老百姓的粮食应该吃得差不多了,但是当年的春小麦没有产量,怎么办?

  只能是动员河南、河北的农民做随军民夫,把家里剩余的粮食提供给妇孺,虽然非常危险,但好歹可以解决不少人的生存问题,这也是变相的赈灾!

  天灾另外一个好处是移民,和平时期让老百姓跑到西北和内外蒙,估计没什么人愿意,但灾荒年间,大规模移民就容易多了……

  事实上,粮食并不是非常缺,但最大的问题反而是运力﹐所以提前两个月进攻东北,反而是好事,只要大军攻入东北,东北本地的资源也可以用得上,到时候困难也会减少很多。

  既然国内都要出现大灾荒了,谷雨早就不准备给老毛子那么多东西了,武器装备这些倒没什么,粮食这一类的东西自然不会再给,我都要问老美要支援了,我还给苏俄粮食?做梦吧!

  但国内没有出现明显的灾荒前,谷雨又不好直接说不给﹐没想到斯大林竟然主动送上了把柄,所以谷雨第一时间就启动了早就准备多时的审核制,目的就是为了截断了粮食等农副产品供应,军工产品也要扣下不少,我们要打仗嘛……

  对于斯大林主动送上把柄,谷雨一定都不奇怪,也许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苏俄扶持起来的关系,也许是因为中国一直的虚弱,也许是因为解放军的装备一般,虽然解放军表现得非常英勇,但并没有彻底改变苏俄对华的态度。

  苏俄对中国有着很浓厚的老子党情结,有着深入骨髓的瞧不起,只是前一段时间被德国人打得没办法,他们才勉强学会了一点尊重。

  但现在德国人被打出了莫斯科,老毛子没有了亡国之危﹐甚至认为可以很快逆推德国。臭毛病发作一点都不奇怪。

  对此谷雨虽然恼火,但更多的是高兴,所谓远香近臭,他就是要让党内同志都知道老毛子的臭德行,对救命恩人尚且如此,以后还怎么合作……

  而且更重要的是,中苏这一轮合作差不多到头了,想再有大的发展已经不太可能,虽然中国向苏俄派兵三十万,虽然中国支援了大批物资,但温情脉脉的共产主义情谊背后,是冷冰冰的利益交换。

  中国提供了救命的人员和物资,苏俄提供的是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各种工业积累,这种交易,算不上谁亏谁赢,有了命,才有未来,谁让苏军打得那么烂!

  随着战场形势越来越糟糕,为了让中国的工业产能够充分运转起来,朝不保夕的苏俄不得不以最快的速度派出了两万多专家和技术工人。

  有这帮人带着,中国的军工企业全力生产,迅速实现了佩-2轰炸机,米格-3等等飞机,T-34坦克,152mm榴弹炮,各种炸药等等的量产,还可以生产更多的卡车、电台,而且产量越来越大。

  在生产的过程中,老毛子各种生产工艺、技术细节如流水一般流到了中国……半年多过去了,苏俄可以提供的技术和先进设备该运来的,都已经运来了……为了提高生产能力﹐老毛子还在手把手的教授中国工人……

  但此一时,彼一时,此时苏俄也缓了过来,接下来斯大林不可能再给出好东西了,但是苏俄对中国军队和中国物资的需要只会越来越多……

  站在中国的立场,继续往苏俄增援就是亏本的生意,而站在苏俄的立场,他们觉得之前自己太亏了,中国理所当然的应该继续提供物资,而且越多越好。

  在俄国搬迁到东部的新产能上来之前,苏俄根本离不开中国,所以才有斯大林和谷雨的那一次谋面,妥协了一番﹐敲定了新一轮技术合作,毕竟谁都不是傻子…….

  不过即便如此,两国心里都有些不舒服,中国觉得苏俄出尔反尔,毕竟救命之恩高于一切,给多少都是应该的。

  苏俄觉得中国要得太多了,缓过劲来的老毛子觉得自己够强,我们一开始只是被打懵了,没看我们已经在反击德国佬了吗?

  怎么办,自然是亲兄弟明算账,把账算得更精明一些……有些话过去不好说,但现在理由也是杠杠的,老毛子你们竟然瞧不起我们!

  结果,谷雨也不用猜,根据战场的形势定!一开始老毛子肯定嘴上不服输,但等到战场上吃了败仗,立刻又会更换一副嘴脸!

  谷雨并不知道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会不会爆发,但从目前的战场形势来看,爆发的概率非常大!一旦南线被打崩,老毛子一定会迅速服软,迅速说两句漂亮话,处理几个人,把场面混过去,同时双方重新协商,把各种条款定得更严密一些…..

  然后中国继续出兵,继续提供物资,老毛子继续提供技术、设备还有一些中国需要的东西,大家继续凑合下去,毕竟大局为重,德国佬没垮之前,合作还是很有必要的……

  但老毛子是出了名的翻脸如翻脸,等打出苏俄国境线了,老毛子大概率又要翻脸,那个时候他们肯定会心疼,德国·奥地利和捷克的东西也是老毛子的东西呀……当然了,也不至于一点都不给……

  所以谷雨不可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苏俄身上,他还有英美两个大盟友呀!事实上,英美和苏俄是一路货色,老毛子瞧不起中国,英美同样如此,谷雨也非常不爽英美,不过这两家家底厚,拔—根腿毛都比谷雨的大腿粗,所以不像老毛子那样赤裸裸的。

  太平洋战争打了不过半年,谷雨已经从美国搞到了十亿美元贷款,十六七亿租借物资,新的一轮五亿美元贷款,还在谈判中,用不了多久,应该就会谈下来。

  考虑到美国战争期间的通货膨胀,扣除军事物资,光光各种设备,就相当于苏俄提供的156个项目,当年老毛子也不过17亿美元……

  不仅仅美国,英国也给了整整一亿英镑的贷款,大英给钱倒是其次,因为这些贷款,中国也在不断用各种战争物资和出兵来归还,等战争打完了,大英肯定还要倒欠钱。

  关键是大英技术上非常舍得给,给的有些让人难以置信﹐大批英国的技术人员出现在中国,虽然比俄国少,但大英给的是基础的东西,更加重要。

  看来大英被老美坑得实在太惨,恨之入骨,如此大手笔操作既可以拉拢中国,酬谢中国在战场上的表现,中国军队装备好一些,英国的压力必然骤减。

  又可以给美帝找麻烦,中国起来了,中美在太平洋和南洋地区必然会有很大的矛盾……这非常有利于英国战后的收缩……

  甚至于荷属巴布亚,也很可能是英国在给美国人埋雷,这个地方虽然是超级烂地,但中国一头在中南半岛,一头在巴布亚,中间被马六甲切割开,中国对马六甲海峡必然高度重视。

  偏偏中国没有海军,中国人只要脑子不傻,就会支持英国人留在马来亚和新加坡,而不是迅速赶走大英,让美国人迅速跑进来。

  毕竟美国人来了,中国人根本赶不走,但未来中国强大起来,赶走大英还是有希望的,所以在中国海军没起来之前,中国必然会想办法拉住大英,这样一来,英国相当于得到了地区强国中国的支持,不管进退,都从容多了。

  事实上,谷雨反倒有些好奇美国人不干预中国购买荷属巴布亚,也许此时的美国并没有做好完全的准备,或者说罗斯福还是想和中国这样的地区大国合作,他并没有想过一开始就骑脸各大地区强国,这就是解决琉球的机会呀……

  不管怎么说,这一步,中国赚大了,有了英美的慷慨,还有英苏无奈下的大批技术转让,等到二四计划完成,中国不仅打下了工业化的基础,而且还完成了相当一部分消化任务,比历史上的一五计划强多了!

  而等到战后,还有俘虏来的德国、日本的技术人员提供帮助,五十年代完成消化任务,并解决两弹问题,希望应该很大,而一旦消化完成,就可以逐渐开放了。

  也就是说,这一世中国的工业化难度,应该比前世好很多,与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也不会拉大那么多……这事实上也是谷雨让周恩来同志到美国鼓吹比较优势,放出香港的原因之一,开放肯定会提前……

  但开放的阻力不仅仅在国外,国内同样很大,党内外、国内外的形势,到底能不能适应开放,谷雨心里充满了不安,也只是不断接招应招了,反正他以及你做好了孤家寡人的准备。

  带着这样的思考,谷雨开始解决这些问题,他首先需要解决的反而是内部问题,彭德怀同志发火,主要是对刘伯承同志发火,他认为刘伯承没有尽到责任。

  彭德怀同志发火是有理由的,刘伯承同志似乎对苏俄太信任了,他的注意力都放在战场形势上,都放在研究苏德战场各种战略战术上,与苏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倒是成了好友,以至于他对志愿军的后勤有些疏忽了,毫无疑问,他失职了!

  刘伯承同志是纯粹的指挥员,他和陈赓、朱德这两位军人政治家有着明显的不同,他本来就不适合留在莫斯科负责全局,争取后勤物资……

  谷雨把他放在莫斯科,也有刻意的成分,自从刘伯承同志被苏俄顾问忽悠,搞了军队一长制试点后,谷雨已经彻底不信任他的政治能力。

  但他的地位又太高,怎么办?只能把他架在火上烤一烤,犯下一些错误,顺理成章的打压他的地位……

  而这一点也是中央书记处几位书记一致的看法,所以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决定将刘伯承同志调回国,他将兼任总参谋长,专心做好参谋工作,等到战后,谷雨准备给他第一元帅的位置,让他光荣退休,专心研究苏德战争的战略战术……

  军委常委,总参谋长邓萍同志改任总后勤部长,军委常委、总后部长段德昌同志以军委常委的身份前往北平,接下来他将负责协调百万大军对东三省的进攻。

  经谷雨提议,中央决定成立驻苏工委,彭德怀同志任工委书记,刘少奇同志任副书记,谢唯俊、黄克诚和驻苏大使沈泽民同志为常委。

  一位中央执行委员,在正式的职务安排中,越过一位资深的中央局委员,这一安排意味着什么,谁都知道,彭德怀同志离中央局委员只有一步之遥,而他取代的必然是刘伯承同志……

  彭德怀同志的脾气不好,政治上也有想法,大家都知道﹐但他的功劳也确实太大,承担的都是最苦最累的活,所以对谷雨这个提议,其他中央书记们虽然心里未必很满意,但也只能接受……

  对于前世彭总身上出现的种种是非争论,谷雨自然心知肚明,但他需要这位同志盯着全党,有太多的人确实该操,他在中央会议上操得对,就应该让这位节操很好的同志好好操一操,正好可以顺理成章的赶走一批人!

  而在调整了人事安排后,中苏的扯皮开始了,面对中国同志的激烈反应,斯大林一开始没当回事,不就是有些安排不过来吗?至于这么大的反应吗?

  不过很快他发现中国当真了,中国迅速停止了农副产品的供应,军工产品的供应也减少了三分之一,多余的武器直接提供给了用于东北方向的部队。

  更让斯大林恼火的是,中国人竟然告起了洋状,中国通报美国,因为苏俄的歧视行为,正在考虑撤出驻苏部队,同时考虑大规模减少输苏物资……

  这段时间,美国人相当担心,战争会在美国充分准备前结束,所以看到中苏闹起了矛盾,老美虽然十分关注,不断打圆场,但做起事来,却相当不客气。

  美国人顺势又一次减少了给苏俄的物资供应,既然帮你们打仗的中国人,你们都不需要,那租借物资肯定也不需要那么多……

  闹腾到这一步,斯大林不得不重视起来,此时苏军正在筹备新一轮进攻,中国军队不上,问题也不大,没有物资怎么行?

  而他过问细节之后,也觉得负责后勤的家伙是个蠢货,你就算歧视,好歹也得给一点东西,伤兵的医药很多都是中国援助的,结果中国的伤兵却缺医少药,人家能不生气吗?所以斯大林处理了那个蠢货,并立刻给解放军提供了一些物资。

  不过中国人的反应也让他十分不满,你们告洋状是什么意思?所以他对负责交涉的刘少奇同志流露出了不满情绪,拒绝接受中国派人参与输苏物资的分配,同时也扣留了一些原计划给中国的设备和人员……

  在听说刘伯承同志被招回国后,斯大林亲自给刘伯承同志颁发了一枚列宁勋章,以奖励他在这段时间的杰出贡献﹐同时也奖励他在在促进社会主义合作、发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及人民解放运动中,为维护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秩序的斗争中的优异表现。

  刘伯承同志现在相当尴尬,可他又实在不方便拒绝列宁勋章,代理秘书长饶漱石闻讯后,亲自向谷雨汇报,饶漱石非常不高兴,他甚至认为有必要处理刘伯承同志。

  听完后,谷雨摇摇头,“列宁勋章本来就可以办法给外国人,刘伯承同志拿到这枚勋章,说明他的贡献得到了苏俄同志的认可,这是好事嘛!”

  饶漱石还是不服气,“但问题是,刘伯承同志在苏俄期间的工作,并没有获得我们的认可!”

  谷雨立刻打断,“好了,这件事到此为止,不要再提了!”

  “是!”饶漱石想了想问道,“宣传那边?”

  “你放心吧,老毛会低调处理的!”说完之后,谷雨默默考虑了一会,然后盯着饶漱石,一字一句的说道,“现在是战争期间,有什么事情,战后再说!”

  “谷书记,我明白!”

  “明白就好!”谷雨站起身,默默转了两圈,“部队现在的纪律虽然不错,但有些指挥员不是太规矩,你可以整理一些资料……

  战后我会提升军监委的级别,再提拔彭德怀同志,让他以中央局委员身份兼任军委常委、军监委书记,由他来负责军队整顿……”

  饶漱石恍然大悟,想了想,有些委婉的说道,“中央局规模已经很大了,再扩张不太好吧……”

  “一些同志年岁已大,一些同志不是很胜任,必须调整……你可以研究一下,如何在保证中央局名额不变的情况下,让一批懂得建设的同志发挥更大的作用!”

  谷雨又走了两步,考虑了一会说道,“我们都还年轻,但总有老的时候,党的事业又需要永葆青春,所以组织部一定要做好干部梯队的工作,要形成制度。

  老董、老朱他们是80后,老毛、老周他们是90后,老陈和你我这些人是00后,这就形成了很好的干部梯队。

  等到老董、老朱他们退居二线了,我们要培养一批10后的干部,长期的战争已经把一些同志锻炼出来了,组织部要把他们挑选出来,作为后备干部,安排到重要的位置好好锻炼,如此形成循环,党的事业就不用担心后继无人了!

  这两件事意义深远,你要多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另外要注意保密,多做不说,少说……”

  说到这里,谷雨盯着饶漱石的眼睛说道,“君不密失其臣,臣不密失其身,我要的是波澜不惊的逐步完成中央的新老交替,你不要搞出什么幺蛾子!”

  饶漱石心头大震,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但却又觉得非常兴奋,他非常清楚这两件事的重要意义,他立刻说道,“我一定做好这两件事!”

  谷雨点点头,想了想说道,“还有一件事,中央成立各个大区,属于战时特殊政策,绝不能长期化,你要做好各个大区撤销后的人事安排工作!”

  交代完三件人事上的大事后,饶漱石同志虽然强忍着兴奋﹐但还是有些压抑不住,谷雨默默端起了茶杯,喝了一口茶﹐该说的都说了,该提醒的也提醒了,要是再犯糊涂,自己就真护不住了。

  中央局名单,后备干部培养名单,还有大局书记安排,都是极其复杂、极其敏感的工作……若是他在这些事情上搞出了问题,被围攻恐怕避免不了……

  中央书记处已经有八位书记和候补书记,到了八大,总要下来一个的,郑位三同志脑子非常清楚,李强同志地位又需要提高……

  至于有可能空出来的监委书记,他是绝对做不了,其他中央书记绝不会同意他做那个位置,既然如此,那就没办法了……

  做了十几年组织部长,权势滔天,谷家天下饶家党都被人喊出来了,只能让他去政协避━避风头,当然了,谷雨也绝不能让他没有个好下场。

  他的能力是一等一的,贡献也是一等一的,威慑力同样也是一等一的,这样的人才绝不能浪费,等到他栽了跟头,必须好好安慰一番,让他安心等待,有这样一位同志蛰伏在那里,不安分的人肯定很不安。

  春秋时期的晋国卿大夫斗争,有一句话叫作始祸者死,这一次正好可以试探一把,若真有脑子糊涂,利欲熏心不规矩的,那就来一场严厉的运动,狠狠得扫掉一批人……前世毛主席的教训太深刻了……

  内部问题考虑清楚了,外部问题等等呗,反正他也不着急,斯大林总会求上门了,真当德国人是弱鸡?正如谷雨猜测的那般,在德国,希特勒正在召开一次军事会议,敲定1942年的进攻,希特勒憋屈了几个月,反击的时候到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