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一败再败,丢了利比亚油田;苏德战争惨败,莫斯科近在咫尺,可就是够不着!憋屈了两个多月,现在苏俄战场形势稳定下来,苏德双方都进入到休整期,希特勒也该好好理一理战争,考虑一下接下来怎么办了。
希特勒一个个理过去,首先是北非战场,过去两个多月﹐围绕着马耳他和地中海航线,轴心国和盟军的空军频繁激战,在德国空军加大投入下,轴心国空军获得了制空权。
但要想拿下马耳他,要么是海军登陆,要么是空降。登陆作战需要强大的海军和众多的运输船,德国和意大利在地中海是不可能有那么强的实力,一边抵御英国海军的攻击,一边支援登陆作战的……
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空降作战……但克里特岛的惨败又让希特勒无比头疼,到底是干,还是不干!
权衡再三,还是决定暂时不干,原因非常简单,油田还没有拿回来,就算拿下马耳他也没啥实际意义,所以德军的计划是先夺回油田区,等到油田区拿下了,以守备为主,等待油田的复产,再集中力量拿下马耳他……
为此希特勒再一次加强了北非军团的力量,而对于爱将隆美尔,希特勒在仔细研究他的两场失败后,认为他的失败都是可以理解的……
说到底还是兵力太少,隆美尔只能以攻代守,想打胜仗﹐只能冒险,偏偏对手猜透了他的心思,搞了一招战争欺骗他输得一点都不冤,当然了,隆美尔多少有些浪。
至于丢失班加西,希特勒一点没有怪隆美尔,隆美尔并没有犯错,他的兵力不足,能做成那样,已经到了极限,所以考虑再三,希特勒准备给隆美尔第三次机会,毕竟是自己的亲信,所有的仗也是他同意的,当然这也是最后一次机会。
这一次希特勒极大的加强了隆美尔,除了全力补充遭受毁灭性打击的第15、21两个装甲师的人员和建制以外,还给了隆美尔第10装甲师,让他有了三个装甲师。
另外希特勒又做主给了隆美尔第90轻型师、第164步兵师,第231步兵师,第334步兵师、第999步兵师、混合伞兵-装甲掷弹兵师以及2个空军高炮师。
这样—来北非德军的总兵力就高达十几万人,意大利人有二十多万,当然了意大利人责任也只是负责后勤。
隆美尔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兵力,自然有了反击的能力,虽然还不如中英联军多,但捉襟见肘的希特勒,能提供的也就这么多部队了。
不过打了败仗,希特勒也不可能提拔隆美尔,他让凯塞林空军元帅兼任总司令,隆美尔改任副手,与他的中国对手一样,担任参谋长,实际负责前线指挥……
当然了,这么多部队要想运到北非需要时间,所以希特勒严厉警告隆美尔不允许再浪,必须等各部到位了,你再发起进攻不迟,而这也意味着,隆美尔的进攻需要推迟到1942年下半年。
连续吃败仗,隆美尔也小心了不少,此时他也知道,遇到了一个非同一般的对手,他自然也没有轻敌的权力,所以他自然向希特勒做了一番表态。
希特勒又叮嘱了一番凯瑟林元帅,让他好好安抚一肚子怨气的意大利人,同时也要他好好激励意大利人的时期,利比亚油田是意大利的命根子呀,你们总该拼命了吧,被一群黄皮猴子欺负成那样,真是叔叔可忍,婶婶也不可忍呀……
当然北非虽然重要,但也比不上苏德战场,莫斯科战役虽然失败了,但与前世稍微不同,德军虽然被击退,但撤退过程一直保持着还不错的士气,凝聚力也相当不错。
有些事情真的是很凑巧,或许并不是凑巧,而是有其必然的规律,比如这一次莫斯科战役撤退阶段,又出现了一个勒热夫突出部。
在得到援兵后,新任的德军第九集团军司令官莫德尔表现出色,在勒热夫突出部一带,将三个太过冒进的苏军集团军分割包围,一举全歼。
这一仗打得惊天动地,十分血腥,连苏德的战地记者目睹惨状后,都得了心理疾病,“勒热夫绞肉机”的名称不胫而走。
所以此时此刻的希特勒心态还是比较稳的,莫斯科打不下来,主要还是后勤问题,战争打的是后勤,德军到达莫斯科附近时,后勤线太过漫长。
德军并不是一直纯粹的摩托化部队,仍然高度依赖马匹作为运输工具,在莫斯科的寒冬到来之时,德国本土已经准备了充足的冬季装备,但是由于运输能力的限制,这些装备绝大多数都没有及时送至前线。
而当时莫斯科周边地区的气温已经低至零下30度,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德军不得不将已经非常缺乏的汽油来当作燃料,供部队取暖。对面的苏俄军队则大都是本地部队,冬季装备非常充足,取暖手段也已经适应了当地环境……
但如果选择在今年五月份发动一波进攻,有半年时间,一举击败苏俄,还是很有希望的,不过希特勒也有头疼的是,中国军队扮演的角色。
连续打了这么久,德国人对中国人已经有了很深的了解。中国军队的装备不算很好,重武器数量不多,而且对重武器的使用也很一般,但中国军队相当难缠,他们不像苏军、英军那么呆板,战术很灵活,很擅长小分队进攻,而且攻击意志顽强,能够承受较大的伤亡,长时间不断进攻。
在德军看来,中国军队更类似于牛皮糖,沾上了,想摘下来就比较费劲了!德军凭借着强有力的进攻,多次冲开中国军队的防线,可他们到了夜晚,总是会不断的反击,悍不畏死的反击,严重阻滞了德军前进的速度。
到了莫斯科战役撤退阶段,在图拉一带反击第二装甲集团军的中国军队疯狂的穿插,造成了德军不小的混乱,幸亏增援部队上来了,这才稳定住了战局。
偏偏中国军队的数量是无穷的,现在苏德战场上只有三个中国集团军,若是增加到十个、二十个集团军,甚至更多﹐后果就严重了!
一旦苏德战场上出现了数之不尽拿着美国武器的中国人﹐那德国人什么时候才能踹倒俄国哪所破房子……而俄国人要是死活踹不倒,德国人一旦处在两线作战……
希特勒很清楚,接下来的半年时间对德国具有决定意义﹐他必须利用这半年时间,尽可能打垮苏俄,要是拖到明年,美国庞大的工业产能完全转化为军事产能,麻烦就大了……
不过还没等希特勒考虑清楚,中苏两国的撕逼消息,已经被德国的谍报部门探听到了,甚至在瑞典和瑞士与中国秘密接触的人员,也得到了消息,中国高层对苏俄形势刚刚好转,就歧视中国军队十分愤怒,已经在考虑撤回所有在苏军队……
在北非的德军间谍,更是得到了一个重要消息,在获得了美国大批援助,中国军队认为他们已经有能力将日军驱逐出本土,所以中国正在调动兵力和物资,准备发动满洲战役。
对于这些消息,希特勒将信将疑,不过中德在战前接触较为频繁,已经回到国内的佛采尔将军是中国领袖谷雨的顾问,两人关系不错,希特勒特意征询了他的意见。
已经垂垂老矣的佛采尔对德军目前的局势十分不安,但事已至此也没办法,面对希特勒的询问,佛采尔告诉他,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很特别,虽然同为红色政党,但矛盾很深,中国非常担心苏俄干涉中国高层的人事安排。
对中国人来说,德国人灭亡苏俄,中国就将处在德日夹击中,他们绝不能接受,所以看到苏俄有亡国的迹象,他们毫不犹豫出兵。
但苏俄太强大,中国人同样也不能接受,现在臭斯科保住了,苏俄暂时不会亡国,中国人自然不愿意再为苏俄死人
,中苏闹矛盾一点都不奇怪……
言下之意,你就放心吧,中国人对苏德战争的现状很满意,他们不会再大举增兵,这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他们巴不得俄国人被更多的削弱……
希特勒恍然大悟,不过反应过来后,希特勒也有些头疼﹐权衡再三,他还是不愿意全国总动员,因为目前美国的力量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战德国过早全国总动员的教训太深刻了,希特勒知道﹐由于对岸的英国和美国存在,即时在42年动员,42年底灭
掉苏联,45年也不一定可以结束战争。
也就是说,这场战争将会和一战一样打个至少4年,甚至更久,那么让德国不内部崩溃,可以长期作战,才是最关键的,他相信以德军的战斗力不会在战场上崩溃。
此时此刻的希特勒,虽然经过了莫斯科的失败,但他对苏俄的看法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既然中国人现在能够出动的力量很有限,既然中国人要在东方发动大规模进攻,那就乘着这一次机会,决定性的击溃苏俄。
如果现在太早全国总动员,国内能不能挺到45年、46年甚至更久,希特勒没有把握,他还是不愿意太早把最后的筹码拿出来。
希特勒下定了决心之后,立刻开始制定进攻方案,也就是历史上的蓝色行动,这一次与前世不同,希特勒的首要目标是拿下莫斯科,高加索一带只是次要目标……
这一点都不奇怪,相比于相对遥远的高加索,希特勒认为拿回利比亚油田的可能性更大,毕竟北非战场原来四五个师就和盟军打得有来有回,现在兵力增加了一倍,以北非的战场空间,以德军的战斗力,足够取得很大的优势,拿回利比亚油田不成问题……
虽然北非的中国军队不少,但中国并没有多少装甲部队,他们擅长防守,反而不太擅长,而在沙漠之中,德军只要击溃了英军的装甲部队,孤立无援的中国军队只能撤退……
而德军1942年攻击选择南线进攻,也毫不奇怪,因为莫斯科战役的损耗,中央集团军群损失不小,北方集团军群还在列宁格勒和苏俄蘑菇,目前德军唯一没有受到很大损失的武装力量只有南方集团军群。
而且苏军的主力集中在中央方面,正在与中央集团军群在距离莫斯科仅仅112英里的勒热夫突出部断断续续的厮杀,而南方的苏军兵力相对有限,这就给德军创造了战机。
这一世的蓝色行动核心战略就是德军主力从南线搞一次深远的酉回,夺取哈尔科夫,罗斯托夫、斯大林格勒,随后,顺伏尔加河北上,夺取萨拉托夫、乌里扬诺夫斯克,以实现包抄莫斯科的战略意图。
考虑到南线深远酉回,战线高达上千公里,后勤线补给难度太大,希特勒同样考虑打不下莫斯科怎么办?
所以他制定了第二目标,那就是夺取斯大林格勒,切断苏俄连接欧亚的咽喉要道,高加索的油田自然就如同熟透的桃子一般,属于德国人了!
万一攻打莫斯科不顺,那就北守南攻,抽调兵力,先拿下高加索,同时借此督促土耳其参战,进可以从东、南两个方向围攻莫斯科,退,可以夺取高加索,甚至挺进中东印度……
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的战略目标,德军自然需要首先拿下克里米亚,避免侧翼受到威胁,而与前世一样,曼不群受命首先进攻克里米亚。
不过与前世不一样的是,虽然还有些骄狂,但希特勒同样有所顾虑,要是和去年一样,打到关键时刻,中国人一口气又搞过来几个集团军怎么办?这样一个不可预期的因素必须考虑。
所以为了以防万一,速战速决,希特勒决定第二装甲集团军也加入到南线。这样一来,中线的兵力就有些不足了,希特勒也有办法,把轴心国的小兄弟们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三个集团军放到了中线,替换了第二装甲集团军,虽然战斗力差一些,但搞搞防守应该问题不大吧!
在莫斯科撤退作战中表现出色,一口气歼灭三个苏军集团军的莫德尔,是希特勒的新宠。希特勒对这位防守出色的将军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够率领中央集团军群的部分兵力和轴心国小兄弟挡住苏军主力的进攻,做好防御就够了……
如此庞大的兵力集中在南线,希特勒还是按照分成了AB两个集团军群,按照计划,AB两个集团军群将分路迂回对斯大林格勒发动大保卫战,歼灭伏尔加河以西的苏军,完成这个围歼战的战略目标后,再根据形势北上莫斯科,或者南下进攻高加索。
远在中国的谷雨,如果知道希特勒拿出了这样的方案,肯定会竖起大拇指,不断赞扬希特勒,老希你真厉害,这一世竟然没犯浑,虽然还是有些好大喜功,但最起码知道自己的首要目的是歼灭苏军的有生力量……
当然了,谷雨更希望的是,希特勒认认真真的贯彻执行他的战略,充分利用德军的机动性,而不是半路上又调整思路……
谷雨并不知道,他不仅仅要点赞希特勒,还要点赞丘吉尔,就在希特勒加紧部署之际,大英帝国也在增兵。
在通过不断的侦听和解码,得知德军不断增援北非战场﹐德军总兵力将会高达十几万之后,丘吉尔擦了擦汗,德国人还有完没完,他们不是应该继续进攻莫斯科吗?
原来对那位中国将军的不满,不知不觉间已经一扫而光,甚至有些佩服,那位中国余的战场嗅觉很灵敏呀!
为了保密,英国人一直没有把已经掌握德军情报一事,告诉中国人,所以丘吉尔才会有这样的反应,既然德国人增兵,丘吉尔此时当然也要增兵。
丘吉尔终于放下了颜面,他决定让中国将军指挥英军,虽然多少有些丢脸,但大英帝国要的是胜利,不是脸面……
既然德军已经有了三个装甲师,一个轻装师,他也需要再增加一个装甲师,步兵有中国军队就行了,英军也必须有所表示,增加一个装甲师是应该的。
目前在北非战场上的英军主要是空军、炮兵和装甲部队,空军拥有一千四百多架飞机,有上千门大口径火炮,而装甲部队为第一、七两个装甲师,新增援的是把熊猫作为师徽的第九装甲师,熊猫来自于中国,丘吉尔以为这样做,可以增加中英两军的合作。
此时在北非战场的中国军队,在希腊打游击一个师,在克里特岛有四个师,在马耳他一个师,而在北非战场上的中国师已经陆续增加到十五个步兵师,三个装甲师还有配属的炮兵、工兵部队。
北非战场18个师被中国人整编为三个步兵集团军和一个装甲集团军,看起来兵力庞大,但事实上,中国人除了轻武器和反坦克火炮以外,根本就没有装备坦克、大口径火炮和坦克,卡车更是一辆没有,这些都需要英军装备。
三个装甲师,除了已经参战的中国第五装甲师以外,其他两个师除了在国内有一些训练,其他啥都没有,从中国第五装甲师的训练经验来看,没有半年时间,这两个装甲师根本上不了战场。
当然了,丘吉尔也不会抱怨什么,这本来就是两国达成的协议,中国装备的重武器数量本来就不够,还要打东北战役,能派来这么多人,已经很难得了。
依靠着各种租借物资和英联邦越来越多的武器,丘吉尔倒不在意给中国人一些坦克和大炮,只要能打胜仗就行。
当然能够提供中国军队训练的都是二线的轻型坦克,装甲主力还要靠英军,不过最近听说,中国人拦截了不少原计划给苏军的装备,所以计划往北非战争输送六十辆苏制T-34坦克,准备装备中国的第五装甲师。
第五装甲师以十字巡洋坦克为主,这款坦克对付不了德军的四号坦克,所以在班加西战役中,只是给英军打下手,不过有了六十辆T-34后,对付德军就有了一定的优势。
中国人对这款T-34评价很高,认为加上电台,方便联系后,比德军所有的坦克都好,英美坦克更是比不上,对此丘吉尔心情很不爽,什么时候英美的坦克比苏俄的还要差……
不过丘吉尔的高兴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普拉特又给他发了一封电报,在获悉德军大举增兵后,他的参谋长粟裕制定了一个让大英帝国十分吃惊的方案,那就是大踏步的撤退,诱敌深入!
粟裕认为从苏尔特到盟军的补给点埃及,两千多公里的路程,太过漫长,后勤补给太过困难,即便盟国有大批卡车,但沿路也受到德军轰炸机的不断进攻,十分危险。
德军的战斗力强,机动灵活,一旦被坦克集团迂回断绝后路,前线十几万大军,就有可能全线崩溃,这么打风险太大……
所以粟裕的方案是前轻后重,一旦德军进攻,盟军沿着现有防线迟滞德军进攻,同时立刻炸毁油田,沿途坚壁清野,破坏水源,主力一步步撤到班加西防线、托布鲁克防线两道已有的防线,继续消耗德军的有生力量,并顽强的防守住托布鲁克……
等到德军增援部队和补给在不断的战争中消耗殆尽,积蓄好力量的盟军再发动一波排山倒海的反击,再一次夺回油田区…….
粟裕的方案是解放军的传统思路,不在乎一城一地得失,而是抓住德军后勤供应困难的缺点,尽可能缩短己方的补给线,拉大德军的补给线,通过不断迟滞德军的进攻,消灭德军的有生力量……
在这份电报中,粟裕引用了英军对德意海运能力的分析,认为马耳他岛没有被德军占领前,现在的德军运输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也就是说能够维持北非战场三十多万德意军已经是极限,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诱敌深入,而不是在敌军后勤补给很有利的地区拼消耗……
丘吉尔看完,虽然也知道中国人的想法有道理,但哪有这么大规模撤退的,一口气撤了上千公里,还不给人笑话死,而且我们拿到油田区才几天,还没分配好,就这么炸掉了……
不过总参谋长布鲁克上将则表示了支持,他告诉丘吉尔﹐随着德军的大举增援,盟军在北非的兵力并没有压倒性优势,装甲部队差不多,中国人要想战胜德军,只能用这个办法,反正北非油田也不是中国的……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增兵,但这又涉及到丘吉尔的战略,英国并不是没有陆军,大批英国陆军正在本土受训,他准备用在巴尔干,丘吉尔很清楚,巴尔干的中国人虽然没有支持苏俄控制下的那些红色力量,但也没有反对呀!
所以巴尔干登陆作战,可以有中国人,但英军主力必须上,既然丘吉尔想把英军主力用在巴尔干,北非方向英军一直只是提供技术兵种而已,兵员很有限。
北非的兵力有限,也跟英国的财政压力有很多的关系,英国人的如意算盘是北非战场让中国人凑合着,等着本土和英联邦产能提升上来,再一举反推……
这样一来,大英帝国就不需要购买太多的美国租借物资﹐也没必要连裤子一起卖给美国人……丘吉尔的态度转变,也跟英国两项秘密军工发展有关系。
凭借着欧洲科学家的努力,大英帝国的火箭射程已经达到了300公里以上,已经可以打到欧洲大陆,未来射程达到三千公里,甚至上万公里都很有希望。
而核项目也正在迅速推动,实验堆已经提取出第一克淦239·接下来大英帝国要做的就是放大反应堆,得到足够数量的淦239,这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而一旦攒够了足够的淦239﹖大英帝国就将可以试验传说中威力无比巨大的裂变武器。
再将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威胁华盛顿,美国人本土受到威胁,也不敢那么嚣张……看到了一丢丢希望的大英,决定赌一把最新的科技,一旦实现,大英帝国就算保不住殖民帝国,也可以游刃有余的撤退,而不是被不孝子抢得干干净净。
当然了,失败了也没什么,反正再坏也坏不得哪里去,顶多就是丢失帝国,这一切都是英国联合内阁的集体意志,丘吉尔即便有些不太相信,也不得不服从集体意愿,赌一把,总比一点机会都没有强吧……
考虑了一番之后,丘吉尔稍稍点点头,这样也好,让苏俄和中国人拖住德国人,大英帝国只要提供一些武器就可以了,损失也不会那么大……确实没必要着急,先等那两款武器搞出来再说……只有利比亚油田,贪婪的美国人,张口就是80%,炸掉也好!
不过作为民选首相,丘吉尔对舆论很在意,他希望中国的撤退,会获得一场胜利,而要让中国人获得胜利,装备上也要提升一些,所以他下令提供给中国军队更多的火炮和坦克,让中国人可以更多的杀伤德国人。
这些火炮和坦克哪里来,自然是从输送苏俄的物资中来,从目前的中苏之争来看,苏俄好像缓过来了,那就减少一些援助……
而随着丘吉尔改变心态,北非前线的解放军又多了一批六磅反坦克炮,25磅榴弹炮和5.5英寸重炮……
而第五装甲师则获得了一批英军淘汰下来的十字军坦克,等到五六月间,60辆T-34来到北非后,第五装甲师就将完成换装,成为一只真正有战斗力的装甲师……
而就在希特勒和丘吉尔根据战争形势,做出相应的部署时,日本人也在部署,虽然日本在不断获胜,但他们发现远方的胜利意义并不大,中国人快冲到眼皮子底下了!
太平洋战争爆发半年了,日本虽然取得了不小的胜利,但美国人的激烈反应也有些出乎日本人的意料,美国人不是很胆怯吗?
中国空军拼命还可以理解,美国第十航空队的空军飞机竟然敢于冒险,不断的轰炸日本,虽然损失有限,又击落了多架中美战机,但盟军空袭,还是搞得日本人心惶惶。
日本虽然在太平洋战场获得了不少胜利,但日本高层相当紧张,老对手共产党中国,现在战斗力越来越强,装备越来越好,甚至还在泰国玩起了大规模空运,这让日本人大为震惊。
随着中国人装备的快速提升,不仅仅每战兵力是日军的四五倍,火力也比日军强,加上打了这么多年,中国军队越打越精,战术越来越强,枪炮打得越来越准,日军真得扛不住了!
在北线,中国人的连续进攻,已经被调走大批主力的关东军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关东军不得不把重兵放在热河辽西﹐保护满洲的安全。
在南线,中国人三个集团军,硬生生正面击败了日军在越北的三个师团,目前已经在泰国和南越不断压制日军,日本在越南南部和泰国的统治岌岌可危!
在泰国拥有五个师团的马来之虎山下奉文甚至悲观的认为,日军根本守不住越南和泰国,唯一的办法是退守马来半岛的狭长地带,建立防线……
而近来各种情报显示,中国正在不断往北线增兵,同时美国提供的租借物资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信号显示满洲大决战就要爆发。
到了这一步,必须全国总动员了,若是让中国人夺取了东北,先不说丢失满洲原料的损害有多大,光光中美飞机肆无忌惮的轰炸日本,就够日本受得!
美国的四发重轰B-17和B-24造价昂贵,美国航空队装备数量相对有限,但是发现中国人大量装备的双发歼轰4(蚊式战斗机)具有非常良好的性能后,日本人急眼了!
在三月份的空战中,有一架歼轰4坠落在日本山林中,但并没有炸毁,保存的相对完好,日本人对这款木头飞机如获重宝,立刻根据飞机的残骸进行了全面分析。
越分析,日本人越心寒,这款木头飞机采用的英国发动机技术水准非常高,日本一时半会根本造不出来,但是飞机整体制造成本很低。
更要命的是,航程大,载弹量也大,可以装载三四吨炸弹,从中国就可以飞到南九州,而其侦查型,却可以覆盖整个日本本土…….
一旦满洲被占领,这种低成本的飞机以满洲为基地,铺天盖地的不断空袭日本全境,日本还有好日子过吗?所以看到这款飞机后,日本人十分惊恐,该死的英国人,怎么什么好东西都提供给中国人,他们疯了吗?
惊恐之余,日本人下定决心,一定要死守满洲,根据日本动员的计划,1942年日军需要扩充到380万人,其中用于满洲和朝鲜的将有两百万人,日军的如意算盘是凭借着满洲地区多年修建的各种堡垒和中国人拼消耗……
“但即便是拼消耗,帝国也拼不过中国人!”
与首相东条英机不合,越混越惨,甚至沦落到被宪兵看守的石原莞尔,在听说日军大扩军后,一边苦闷得喝着清酒,一边对成为他忠实粉丝的宪兵们说道,“帝国只有七千万人口,而中国却拥有五亿人口!无论怎么扩军,也不可能比中国的兵力多!帝国可以扩军四百万,但能够扩军五千万吗?帝国不能,但中国能!
帝国的工业产能大部分必须用来扩充海军,能够分配给陆军的不到一半!这么点工业产能,甚至还不如中国多,更不要说中国还有美国提供的大批援助!
兵力远不如中国,武器装备甚至也不如中国,论斗志,论战斗力,两国陆军相差不大,这个仗还怎么打?”
守卫瞠目结舌,“将军阁下,帝国难道就没有办法获胜吗?”
“唯一的办法就是彻底放弃海军,和美国人媾和,尽可能保持帝国的完整,若是拖到中国人攻入朝鲜,帝国就真正完了!
美国人可以接受帝国的完整,而中国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彻底摧毁帝国!他们的总理向国民发誓要在东京阅兵,就是表明决心!”
说到这里,老牌军国主义者石原莞尔擦了擦眼睛,“若是时光可以重回1931年,我绝不会策划九一八……"”
“将军阁下,您完全不必自责!”一个宪兵倒是想得挺开,“就算您不策划,也会有其他人策划,帝国上下早已经疯狂了……”
石原莞尔听到这里,愣了愣,点点头,“也对,大家都疯了!国民疯了,我疯了,天皇陛下也疯了,大家都疯了……也许只有失败才能让所有人真正清醒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