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404章考察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11075 2025-05-12 15:06

  一大早,几辆轿车就悄无声息得驶入中科大北京电子研究院停车场,等车子停稳之后,车里面的人走了出来,而中科院副院长、电子研究院院长王守竞先生带着

  几位院里的同志已经出现在眼前。

  钱学森同志快步走上前,向资历更老的王先生问好,两人寒喧了两句,就一起来到了会议室开始交谈起来,双方首先谈到的自然是苏俄洲际导弹的迅速成功。

  中苏现在可以说是准盟友关系,所以苏俄洲际导弹的成功理论上对中国的国家

  安全相对更有利,不过两人同样很清楚,中苏只是表面友好,如果中国一直没有洲际导弹,以后日子绝不会好过,哪怕大家想多了,也必须搞出来,别人有了,自己也得赶紧有呀!

  王先生笑着说道,"学森,你这么快就赶过来,看来压力不小呀!"

  "恰恰相反,昨晚吴主席专门给我打电话让我不要着急,慢慢来,每一步都走稳了!"

  "领导都亲自给你打电话了,这还不是压力吗?"

  "谷书记不是没打吗?"

  王先生哈哈大笑,"要是等到谷书记打你电话就晚了!"

  钱学森同志有些无奈得摇摇头,"谁让

  我是总设计师呢,权力,自然责任大,想要有个自己名字的设计局,可不容易呀。中国的国防军工管理体系与苏俄并不相同,比如中国就没有各个专业部,而是代之以总公司,各央管银行、大学、中科

  院、工程院、国家广播电视台、国家出版

  社、央管报纸等类似于各个总公司。

  各个总公司人事和财务管理需要接受中组部和国资委管理,在业务管理上,军用领域接受国防科工委,民用领域则受到人民银行、教育部、科技部、工业部、能源部、农业部、水利部等等的管理,宣传

  口则由中宣部管理。

  同时为保障一些重大项目的研发,中央专委会全面协调,可以越过任何条条块块的限制进行资源调配,被调配单位不管是纯国有,还是国家控股,亦或是国家参股,接到命令后,先执行,其他问题在执行中解决。

  但与苏俄管理部门﹣设计局﹣工厂,而工厂又分试制工厂和批生产工厂不同,中国效仿美欧,没有分那么细,在总公司下面成立了一个个公司或者工厂,虽然也有各个研究机构,但这些研究机构也类似于公司管理,并由这些公司、工厂、研究所

  进行项目申请和招标。

  各家军工企业虽然效仿苏俄,但又有中国特色,各家军工企业与苏俄的厂长一长制不同,而是实行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

  各单位的重大问题,都要由党委会民主讨论,作出决定,然后按照分工,属于经营业务方面的由总经理负责组织实施,属于政治方面和财务监管方面的工作由兼任董事长的党委书记负责组织实施,副职协助正职进行工作,人事安排则一分为二,各有一半话语权。

  一般来说党委书记会兼任董事长,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总经理负责业务管理,两者的关系类似于部队中的司令员和政委,属于平级关系,不过因为董事长代表党和国家,一般排名第一。

  董事长、总经理下面设立若干个副总经理和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经济师这三总,这三总根据各单位的情况,会有相应的调整。

  其中总工程师的助手则是四主管:首先是主管设计师负责设计,然后是主管工艺师负责工艺技术,第三位是主管冶金师负责产品冶金技术,第四位则是主管机械师负责生产设备维护。

  这里面只有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三总是公司一级的领导,第二级就是各个基层车间,而厂子的各个处室、科室只是公司领导层、三总的办事机构或者助手,而不是一级管理结构,不能领导车间

  这一套管理模式学习自苏俄,因为苏俄专家们认为那种串糖葫芦式的厂长﹣处长﹣科长﹣组长﹣车间的领导方式,只能助长官僚主义,而他们的两级管理制度,厂领导可以直接接触基层。

  苏联专家对中国帮助很大,在华期间特别重视工艺规程纪律的贯彻,在中苏工业联营期间,为了让那些十分稚嫩,只熟悉手工作业的中国产业工人迅速适应现代化大生产,苏俄专家们严格甚至说苛刻的贯彻工艺规程和纪律。

  这套制度的运行,是总经理把握总体生产管理,对接上层任务计划和各种市场数据,而公司内则是总工程师、总经济师带领"四主管"紧密服务总经理需求,通过严格贯彻工艺流程、维护设备来保障生产

  的顺畅进行。

  一旦出问题,上级不是拿虾兵蟹将开刀,首先问责的就是领导层,而公司党委会如果要追究,首先追究的是总工程师和总经济师。

  这一套模式自三十年代建立,四十年代逐渐成熟,一直被严格贯彻,等到中央标准和质量管理委员会后,各个企业直到下面的班组都建起了相应的委员会,一旦出事,逐级追究责任,绝不允许含糊。

  与此同时,各个研究院所也都建立起了类似的管理制度,同时为了保证重大项目的研发,中国效仿苏俄建立起了权力极大的总设计师制度。

  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不同,总设计师分别由中央专委和所在总公司任命,其中最高级别的就是中央专委总设计师。

  比如钱学森是东风系列火箭的总设计

  师,罗科则为长征系列火箭的总设计师,系川英夫则为铅笔系列固体火箭的总设计

  师,这三位总师都由中央专委任命。

  由于保密的原因,中央专委总设计师

  领导的团队没办法使用他们的名字命名,但因为他们所成立的研究团队往往被称为中央专委某数字局,数字代号一般由总设计师自己决定。

  未来该项目可以公开,若该局或者依托该局成立的公司也一直存在,可以使用第一任总设计师的名字,比如目前已经对外公开的安东诺夫飞机制造公司用的就是安东诺夫的名字。

  而在项目执行期间,总设计师不仅是技术权威,同时拥有人事任免、项目安排、财务支配等权力,可以说一言九鼎,权力大的没边。

  这些年中央专委任命的总设计师与各单位冲突不少,钱学森还好一点,科罗廖夫就完全不同,这位天才横溢的科学家把

  总设计师的权力用到了极致。

  1948年铅笔系列小火箭发射成功后,系川英夫的才华得到了一定的证明,当时经费有限,工建委李强就想把后起之秀系川英夫安排给科罗廖夫所在的八院担任主管设计师,想着挂在科罗廖夫的八院下面,既可以有一些指导,又可以多一些经费。

  当着系川英夫的面,李强给科罗廖

  夫打电话,他很尊重科罗廖夫,电话内容是这样说的,"罗科同志,中央专委希望向您推荐一位助手,一个非常不错的日本科学家......"

  没想到科罗廖夫压根不买账,但是系川英夫清楚听到科罗廖夫回答道,"不,不行,我对他不了解!"

  科罗廖夫直接回绝中央专委副书记、工建委主任的请求,可以看出中央专委总设计师的地位,但这件事严重伤害了系川英夫的自尊心,系川英夫最终选择了自己单干,发誓一定要拿出出色的固体火箭回击科罗廖夫......

  科罗廖夫不仅拒绝了系川英夫,还和钱学森围绕着是否使用毒发吵得不可开交,官司一直打到谷雨面前,谷雨只好把两人分开,各管一块。

  相比于作风有些粗暴的科罗廖夫,钱学森更会做人,航天科技的负责同志也更喜欢他,再加上上下多少有些担心科罗廖夫,所以科罗廖夫现在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

  战胜了科罗廖夫,并不意味着钱学森可以做得稳当,科罗廖夫的煤油液氧火箭也在不断发展,其射程五千公里级别的火箭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按照计划1956-57年将进行第一次发射,一旦研发成功就可以发射低轨卫星。

  系川英夫率领的固体火箭项目组也取

  得了长足的进步,因为固体火箭所具有的特殊价值,随着研究的不断突破。系川英夫的地位也水涨船高,从主管设计师,被提升为副总设计师,现在一举成为了航天科技第三位中央专委总师。

  系川英夫的铅笔小火箭达到了卡门线的高度之后,在四年之内,连续推出了 L -

  2, L -3两款可达到1000km太空的小火箭,虽然火箭载荷只有几公斤,但能够用十分有限的经费做到这一步,系川英夫的能力得到了公认。

  随着经费的不断增加,随着第一艘核潜艇的迅猛发展,中央专委在1954年正式决定启动固体潜射导弹的研发,第一枚固体潜射导弹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求做到2000公里射程,可以携带一枚20-50万吨 T NT 当量核弹头,属于技术入门级潜射弹道导弹。

  系川英夫提出的方案的方案得到认可,他寻即被任命为11院总设计师,继续研发他口中的铅笔火箭,不过这一次他要搞的一枚大铅笔......

  中航变成了三总师之后,国家投入自然也在不断增加,短短几年间就已经增加了一倍以上,不过钱学森的压力还是很大,偏偏此时苏俄洲际导弹成功发射,所有人的眼光都看向他,正如王先生所说,中央领导的安慰何尝不是催促...... ;

  但目前横亘在中国洲际导弹研发上的问题还是不少,其中最麻烦的就是工业基础不足,这些年为了过材料关,可谓费尽

  心思。

  火箭用到的材料往往比较极端,有的材料坚硬无比,普通机床"啃不动";有的材料不易切削,啃它容易"粘牙";有的材料比较脆弱,热不得、凉不得;有的性格不稳定,有点缺陷就"传染";有的脾气火爆,安全性差,"一点就着",等等。

  除了性能极端以外,火箭某些制造精

  度的要求也比较高,有的比镜面还要光,有的比蝉翼还要薄,有的比发丝细十几倍

  为了保证火箭所用特种材料、特殊形状、特别结构的加工制造,几乎要用到最先进的化学、物理、光学、电子和机械加工工艺,而实现这些工艺又必须有特种设备和优秀的技术工人。

  总的说,制造工艺决定着钱学森的设计意图能否实现,就如同厨师做饭,菜谱再好、食材再好,厨艺不灵就只是纸上谈兵。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火箭很多材料问题已经陆续得到解决,有的虽然目前还没有解决,但正在突破当中,比如液体常温燃料的保存,经过不断的寻找新材料,已经找到了一种很特别的玻璃材料,可以将高腐蚀性的液体燃料保存四到五年,这

  是非常大的进步。

  一枚火箭的成本高达百万美元甚至几百万美元,总不能四五年就丢掉不用了,所以还需要找到更好的材料,同时想办法进行模块化设计,这里面还有很多事情很多要做.......

  当然有的还是比较困难,最典型的就

  是弹头隔热材料,当弹头再入大气层时,弹头驻点附近表面气体温度高达7750摄氏度,为了确保弹头内部结构、引信和核装置不受高温影响,弹头需要采用隔热材料

  ,而目前中国的隔热材料一直没有过关,弹头就比较笨重。

  这一块目前也没有多少取巧的办法,如果没有外来技术,只能不断使用各种研发的材料做实验,争取找到更减重、更轻便的材料,一个个实验。

  但另外一个棘手的问题,也就是控制

  系统就不同了,随着晶体管的研发突破,中国终于有机会弯道超车。

  由于中国在电子管领域的积累太少,相比于欧美苏,即便从德日获得了不少专家,但中国自主研发生产的大功率电子管寿命太短、容易碎裂、容易烧坏等毛病一直比较突出。

  虽然电子管工作稳定,抗干扰能力非

  常强悍,非常适合在军用设备中使用,但中国电子管水平不足也严重限制了制导系统的性能,所以国产制导系统必须有更多的冗余,更显得笨重。

  有些国内生产不了或者性能不够的大

  功率电子管不得不想办法从国外高价走私进口,但也只能保障重点项目,电子管迟迟不突破,上下也很着急,好不容易盼来了更加小巧,寿命更长的晶体管,所有人都寄予了厚望。

  但很快技术人员又失望了,锗管的温度稳定性差,即随着温度的升高或者降低,它的工作性能是会发生很大程度的改变

  再其次就是工作带宽相比较而言偏低和开关速度偏慢的硬伤,甚至在一些不确定环境下,锗管还能导致随机突然停机,

  更严重的就直接彻底报废。

  后来检测发现硅晶体管稳定性要好一些,允许的最高温度要高,但不管是硅管,还是锗管电压过大会导致击穿报废,而且晶体管的噪声要比真空管大,输出功率也远远比不上真空管。

  军用武器的使用环境非常恶劣,有这

  三条缺点,尤其是第一条抗过载能力差,意味着无法抵抗核弹爆炸时产生的电子脉冲。

  除非采取特别的防护,否则基本上都会被烧毁,不具有实战性,所以中国的制导系统一直都在用笨重的电子管。

  而在电路选择上,因为模拟电路更成熟,更适合真空管的工作特性,所以自然只能使用以运算放大器为核心的模拟电路

  做出这一选择十分符合实际,不过报告上来之后谷雨做了一些批示,晶体管现在不行,并不一定代表着永远不行,能否通过有效的封装既能发挥晶体管的长处

  ,又不至于影响在战争中的使用。

  核武器是终极武器,各国不到万不得

  已,不会使用核武器,而众多的常规武器并不是都需要考虑抗辐射问题,还有工业和民用方面的需求,要求就更低了......

  谷雨不仅在批示上不放弃晶体管,同时还提供了不少经费用于解决晶体管的诸多缺陷,谷雨既然是这个意见,国防科工委自然只好一分为二,除了继续研发电子管,想办法实现小型化以外,相当一部分同志,比如电子研究院就承担了硅晶体管封装的重任。

  随着中国国产硅单晶的纯度越来越高,一步步从实验室走向小型化生产,对硅晶体管的研究自然也越来越多。

  几年下来,技术人员发现可以在系统、结构、电路、器件级的设计技术方面进行抗辐射和抗温抗湿等加固,比如多搞几个冗余电路,冗余或加倍结构元件,加入误差检测和校正电路等等。

  另外通过使用陶瓷或金属进行封装,封装外表也会电镀一层黄铜,可以用来隔离宇宙射线与高温环境,为了减少射线在造成的继发影响,在封装时还可以冲入特殊气体等等。

  虽然说这些办法不能完全避免问题,但也能够解决相当一部分问题,所以飞机、坦克、军舰、高炮等等领域都已经尝试晶体管取代电子管和机械计算机,设计新的控制系统。

  钱学森也同样非常关注这一块,他知道电子科学院拿出来的军用晶体管经过一系列测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陷,还不是很稳定,目前还没有达到抗辐射要求,但光光能够减重这一条就让他十分满意。

  现在中国的核弹头越做越小,一百万当量的核弹头已经做到七百公斤左右,想再减重难度越来越大,在弹头隔热材料短时间内难以取得突破的当下,他只能把减重的希望更多的放在了制导系统。

  若是导弹第二级前面的无线电﹣惯性

  制导仪器舱装载的弹上制导设备包括指令接收机、译码器、自动驾驶仪、雷达信号发射机和弹上天线等等重量进一步减轻,

  就比较好办了。

  因为地理的缘故,中国的洲际导弹要想覆盖美国全境,相当困难,从中国东北打到美国西北部的西雅图一带,需要8000公里,而从苏俄的勘察加半岛则需要5500公里,这也就构成了两国洲际导弹的下限。

  一般来说苏俄从西伯利亚需要10000公里以上的射程覆盖美国全境,中国从蒙古省发射需要12000公里左右的射程才能覆盖美国的大部分重要城市。.

  潜射洲际导弹若是从非常安全的北部湾打,12000公里也只够覆盖到美国的西海岸,打到美国东南部需要14000公里。

  若是改在台湾省东部大洋发射,情况虽然会好多,但美国潜艇时不时转来转去,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安全性又未必可以有

  效兼顾。

  可美国的困难就小一些,他们从中部的发射阵地打到中国的东部核心区域却只需要10000公里以上的射程,打到以莫斯科为核心的俄罗斯西部核心区域需要8000公里以上的射程。

  因为射程的不同,所以国产洲际火箭的载荷若是进一步降低,就可以携带更多的燃料,射程自然更远,12000公里是最起码的要求!

  除了希望新型制导系统更加轻便以外,钱学森还希望重新设计指令、控制和通信系统,使导弹具备自动选择目标的能力

  对于钱学森同志的来意,王先生早有心理准备,负责的同志也开始汇报起来,钱学森听着听着还是有些皱眉,抗辐射和抗电子脉冲能力还是不行,看来还是不太行呀!

  钱学森同志虽然有些失望,但也可以接受,毕竟晶体管是一种新鲜事物,能有现在的进步已经很难得了!

  见他皱起了眉头,王先生想了想说道,"学森,就算单个晶体管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有效封装,但每个晶体管都还有一定被击穿的概率。

  多个晶体管加起来,击穿的概率就非常高了,这是数学问题,不管怎么提升晶体管的封装水平都避免不了!"

  "我们和其他兄弟单位不一样,对晶体管抗辐射和抗电子脉冲的要求太高......"

  "或许可以尝试别的办法?"

  "别的办法?"

  "我们在硅平面工艺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已经成功的将19个晶体管集成到一块瓜子大小的硅单晶上,通过有效封装,理论上应该有更强的抗辐射和抗电子脉冲

  能力。

  这种硅片制成的制导系统不仅更加轻便,还更加稳定,不过这一块也才刚刚突破,还没有来得及进行军用封装方向的研究......"

  "理论上可行,就有必要做一定的研究

  !"钱学森同志大喜,不过他寻即说道,"王先生,我这个项目的要求太高,我现在掌握的经费是不少,但分配到各个领域就不是很多了......"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道理我懂,我带你去看一看!"

  两人一边走,王先生一边介绍,"中央通过秘密渠道获得了美国硅平面工艺简单说明后,我们的技术人员这几年一直在攻关,但只有那么几十个字的简单说明,也没有任何外文资料,只能靠自己摸索,难度非常大,能这么快搞出来,同志们很不容易......"

  钱学森同志很理解的点点头,"现在都不容易,你们能有一个说明已经是很运气了,至少有个奋斗的方向,我们很多科研最前沿,连个方向都没有,那才是真得难

  前些天我开会时见到了搞核潜艇反应堆的小彭,他今年四十还不到,头发都白了,聊天时他说美国人可以多个堆型同时启动,然后选择最好的,我们呢,只能赌最有可能的压水堆,幸亏是赌对了,要是赌输了,他都不知道怎么交代!"

  "我记得谷书记也说过这个问题,他说

  科研投入越来越大,可国家财力有限,美国可以多条路线同时走,苏俄家底不够,也跟着多条路线一起上,只能支撑一时,不可能支撑一世。

  我们是另外一条路,量力而为,但投入不足,只能把宝贵的资金集中使用,选择有限的几个方向追赶,其他方面以技术跟踪为主,这虽然有些赌博,短时间内也

  有不少落后,但更加健康,长远更有利!"

  "谷书记虽然对具体项目不太了解,但思路十分广阔,也听得进意见,有他掌舵,我们省了很多心......"

  两人相视会心一笑,已经来到了专门负责集成电路研究的第五研究室,然后见到了中国第一个集成电路,它是制作在硅片上的有6个晶体管、7个电阻和6个电容共19个元件组成的电子线路,电路封装到比西瓜子还小的管壳里。

  要想研发硅平面工艺,第一步要做的是进行可行性分析,想着想把平面器件制造出来,但到底应该怎么干,谁也不知道

  经过讨论,他们第一步是寻找最合适的扩散源,经过多种潜在的扩散源比较研究,最终选择了硼酸三甲酯扩散源(即 P 型扩散源)。.

  接下来需要研究让 P 型杂质穿透 N 型外

  延层,把外延层隔离成一块块"孤岛",以便制作晶体管、电阻。

  一开始的结果很不顺利,主要是因为温度、气流、扩散源浓度掌握不准,试验了很多次,仍然没成功,不过,大家并没有气馁,经过几个月摸索、计算、反复试验,最后得到一套成功的 PN 结隔离工艺参数。

  这个突破具有重大意义,已经初步证明了可行性,初步可行性证明之后,在谷雨的批准下,大批技术人员被调了过来,也给了大批经费。

  历经两年时间,五种硅平面器件(低

  反向电流二极管, PNPN 高灵敏开关器件,高速开关晶体管和两种高频晶体管)相继被制造出来。

  因为这个项目根本没有任何资料,所以科学家们、技术人员、工人都非常平等

  ,不断召开诸葛亮会,一起研究、试验、讨论,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而此时的制版工艺非常简陋,绘图用

  的是普通计算纸(毫米方格纸),然后用针刺在绘图纸上,再用墨水描成黑白图形,第一次缩小用的是普通制版照相机,精缩用的是自制的专用精缩机,感光片用的是自己制作的柯罗甸板(棉胶湿板)和超微粒干板。

  这些感光板是用1.2毫米厚的玻璃片作为基板,涂布感光乳剂制成的,随制随用,这种方法制成的掩模,精度都不太高,所以集成电路的最小间距尺寸高达25微米

  ,只能算是最初级的集成电路。

  钱学森摸着这个比瓜子还小的集成电

  路,若有所思的问道,"这个小块电路,良品率高不高?"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个多月奋战,五室连续五批做出了300多块硅单片电路,成品率达16.6%,已经大大超过原定10%的指标!"

  钱学森抚摸着这个小小的集成电路,大脑快速转动,过了一会,他做出了决断,"王先生,航天科技制导系统的负责同志明天会过来,希望电子研究院的同志配合他们!"

  王先生笑着说道,"学森,宇航级别的封装研究成本太高,没有你这个总师点头,我们现在根本没钱开发!"

  "合着你早就等着我过来呀!"

  "你不来,我也要找你去,现在要说有钱,你手里管的钱最多!"

  王先生哈哈笑了笑,然后告诉钱学森同志,项目组已经正在研发可供多种计算机和各种数字领域使用的多种硅器件,为中国第一台小集成电路计算机的研发打下基础。

  此时另外一部分人则在研究集成电路工艺规范,研发各种专业设备和专用材料,尽可能提高良品率,同时尽可能提升光刻精度,第一目标是将晶体管的集成度提高到100个以上,然后1000个以上。

  钱学森先生听完,更加高兴,不过他绝不承认自己管的钱多,"图灵院士手里掌握的钱看着比我少,但大公主在那边呀,他各种横向收入可不少!你们突破了,他们的计算机只会越搞越好,你们应该问他要呀!"

  "嘿嘿,他们是给了一些,但还是杯水车薪呀!"

  钱学森同志结束了考察,高高兴兴的离开,通过视察电子研究院,他意识到制导系统不仅有望大幅减轻重量,还可以大规模提升性能,东风5的性能很可能比预期的还要好。

  周恩来同志做事一向很细致,钱学森

  这样的总师级人物的行踪他也非常注意,昨天打完了电话,今天钱学森就去了电子研究院,周恩来同志想了想,让秘书拿来了图灵的报告,在看到了电子研究院拿出来的集成电路后,图灵已经打报告要求研发集成电路计算机。

  周恩来同志对技术并不敏感,不过他非常清楚谷雨对计算机技术的重视,而在自己打完电话之后,钱学森立刻去了电子研究院,看来电子系统对洲际导弹研发的意义确实很大!

  周恩来同志在图灵的报告上画了一个圈,做完批示后,他又有些茫然,现在各种研发的投入越来越大,大到了让人胆战

  心惊的地步。

  国家每年给中央专委的钱已经达到了中央财政总收入的8%,但还是不够,而且远远不够,很多项目不得不暂停,甚至是直接取消,这简直是个无底洞,什么时候是个头呀!

  周恩来同志摇摇脑袋,没有继续想下去,今天已经是二月十二日,明天他就要乘坐飞机启程赴苏,他准备乘着大会期间和苏俄负责军工的同志好好探讨一下,如何保障民生的前提下,更有效的利用科研经费。

  此时此刻的周恩来同志并不知道,就在这一天,苏共中央主席团做出了一个影响世界的重大决定,这件事要从1955年上半年说起。

  1955年初,赫鲁晓夫在内部权力斗争中击败他的对手后,为巩固其权力,他提议在一年之后召开苏共党的代表大会,赫鲁晓夫希望通过这一次党代会确定他的个

  人地位,同时确定他的改革民生路线。

  会议准备时,并没有任何关于钢铁同志过往种种问题的议题,但在准备过程中,出现了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大清洗的无数冤案问题。

  此时已经展开了两年多的平反工作,对一些冤假错案进行了纠正,当时负责平反工作的是莫洛托夫,苏俄以他为首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

  莫洛托夫不懂什么叫作宜粗不宜细,他竟然翻出了大批历史档案,对平反工作进行了大量的调查,问题是这一类的案件不可能在一两个月就能在几万件申诉书中找到答案,有些甚至连证据都没有,有些

  则是混水摸鱼,真假难辨。

  因此工作进展十分缓慢,当然这也可能是莫洛托夫有意而为,冤假错案不能不查,又不能尽快平反,拖延时间,一步步平反是最好的。

  问题是莫洛托夫可以拖,苏俄人民等

  不起,随着无数冤案被害者被释放出来,各种申诉材料越积越多,这件事必须有个交代。

  到了十二月底,赫鲁晓夫以莫洛托夫工作不得力为由,又提出一个建议,成立苏共中央书记波斯佩洛夫为首的新专门委员会,嘴上说是协助莫洛托夫工作,但具体干活的内务部和国家安全委员会都控制在赫鲁晓夫手中,这等于莫洛托夫的专门委员会被替代了。

  在党代会召开前几个月内有许多事情要做,苏共高层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其他各种工作上,所以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也没太在意,就表态同意了,但一个月以后,问题出现了。

  1956年2月1日,苏共召开主席团会议

  ,赫鲁晓夫突然抛出反对前任及个人崇拜问题,主席团立刻产生了争议。

  就在会议当天,被关押苏联前特大要案侦察员罗多斯从监狱带到会议现场,赫鲁晓夫让他当场回答领导人问话。

  等问话完事后,大多数人不再争论了?!"

  阿里斯托夫说完后,赫鲁晓夫一唱一和,随后说:"把事实真相补充到总结报告

  里!"

  布尔加宁、别尔乌辛、米高扬同意赫鲁晓夫的建议,但莫洛托夫虽然同意说出真相,但他坚持在报告里还应把钢铁同志"伟大领导人"、"继承人"的话加进去。

  对莫洛托夫的建议,米高扬、萨布罗夫、马林科夫、别尔乌辛、布尔加宁、苏斯洛夫却没赞同,他们同意赫鲁晓夫的建议,应该说明个人崇拜的危害,公布全部真相。

  莫洛托夫的建议只有两位老近卫军伏罗洛夫、卡冈诺维奇支持,显然从力量对比上,赫鲁晓夫占优势。

  此时支持莫洛托夫的伏罗希洛夫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我们应该考虑周全......一步步地来"。莫洛托夫也坚持认为"不能否认钢铁同志的功绩......至于存在问题,在一次会议上未必能搞清楚......"。

  应该说,这两人说的话很有道理,为什么解决民生经济的议题偏向了呢?而且否认前任,就如一个家庭否认前辈而四分五裂,没有了基础。

  不过早就下定决心赫鲁晓夫当然不能接受,他说了一番很严厉的话,直接定调,"他泯灭了人所有的一切神圣东西,让所有人屈从于他......","他忠于国家事业,但用了残酷野蛮手段......"。

  所以赫鲁晓夫虽然同意在会上不谈钢铁同志的恐怖手段,但要求加强对个人崇拜的批判,这事实上就是在否认前任。

  对肯定与否定前任的问题争执并没有就此结束,莫洛托夫认为此次会议未必搞清楚一些事件,但没过几天居然有了明确答案。

  就在三天前,波斯洛夫向主席团提交了70页的详细报告,这份报告列举大量的冤案,而且都是捏造的,并用了非常手段逼出来的。

  事实是如此地令人恐怖,当波斯佩洛夫汇报时,讲到那些非常沉重的地方,他眼睛里噙着泪水,声音也颤抖了。

  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们都惊呆了,虽然他们也知道一些情况,但对波斯洛夫汇报的同样不了解,但这些却经过核查证实

  所有问题指向了钢铁同志,最后结论是钢铁同志"个人崇拜"造成的结果,对波斯佩洛夫的报告,如何表决?接下来领导

  层又出现了分歧。

  赫鲁晓夫首先说:"应该有勇气向大会

  说明真相,但需要怎么讲,由谁来讲,不讲就是不诚实......"。

  赫鲁晓夫让波斯佩洛夫再起草一份报告,专门讲个人崇拜,甚至把几十年领导内部不公开的分歧也讲出来,这显然就是

  赫鲁晓夫有意而为了。

  莫洛托夫表示反对,他坚持把"继承人"写进去,认为没有钢铁同志就没有苏俄现在,莫洛托夫说的也没错,光看问题,不看成绩也不行。

  卡冈诺维奇和伏罗希洛夫还支持莫洛托夫,但到了这一步,他们表示同意公开真相,不过要求保持冷静,谨慎操作,而其他人都反对莫洛托夫立场,但对公开真

  相,都基本同意。

  最终苏共中央讨论出了决议,让赫鲁晓夫召集全会,提交议案,并做反对个人崇拜问题的秘密报告,但问题是如此重大的报告到现在竟然还没有起草,而苏共二十大马上就要召开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