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261章处理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6043 2025-05-12 15:06

  罗荣桓同志听完了秘书的汇报,摇摇头,薄一波同志,在给我出题呀!"在共产党各个部委中,公安部是最难做的,此时的公安部比后世规模大多了,大概类似于后世公安部、应急管理部和国安部的国内职能,事务之繁忙可想而知。

  作为公安部长的罗荣桓同志又是书记处书记,虽然与前世相比,罗荣桓同志的身体要好不少,但他毕竟只有一个肾脏,所以没过两年,就有些扛不住了,谷雨看到情况不对,就做出规定,罗荣桓同志负领导工作,每天工作不允许超过六个小时。

  为此在中央书记处分工问题上,谷雨进行了调整,常务书记黄道同志更多的过问公安工作,同时在原常务副部长谢安治同志之外,他又额外设立了第一副部长,原空军政委、国防科工委副政委林志强被安排担任第一副部长,林志强同时兼任公安部队第二政委。

  到了这一步,公安部的格局又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林志强同志精明能干,几年前的飞机事件,他蹉跑了好几年,到了公安部后,各项工作相当卖力,罗荣桓同志自然轻松了很多......

  他已经打定主意,这一任结束之后,就选择提前退休,和老婆孩子多待一段时间,把他们教育好,他的想法也没有隐瞒其他同志,此时大家都知道,也都尊重他的选择,遇到什么事情也都不为难他。

  对于薄一波同志搞得这一出,他多少有些不习惯,想了想,笑着说道,"为了一车桃子,把人抓起来,确实有些说不通,如果没有别的问题,人还是放出来的好。

  这件事看着小,但却涉及到社会主义试点区的相应授权,与香港特区相比,试点区的各项授权相当含糊,最好是全国人大出台相关司法解释,秘书记录下来,然后跟据罗荣桓的同志向书记处常务书记黄道同志做了汇报,而与此同时吴焕先同志也做了汇报,黄道同志看完之后,皱了皱眉,圈阅之后,向谷雨汇报。

  一件小事直接捅到谷雨这边,并不奇怪,下面的同志也摸不清楚谷雨到底准备放权到哪一步?也不清楚他们到底有没有管辖权,三位负责同志不约而同地做出了同一选择。

  谷雨看完之后,哭笑不得,这才半年,各种破事还真是多,他站起身来到了身后的书架上找到了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做出了一个十分可怕的预言一直笼罩在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心头:"这种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必然处在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氛围的状态,继而任何交往的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而在生产力不足时,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简而言之,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地域性的共产主义会被全球化吞噬,主要有生产力保障,生产力平均后的水平足以满足所有人的生活必需品需求,否则就会死灰复燃。

  而对于落后的俄国,乃至于更加落后的中国能不能在资本主义不充分的情况下,直接搞共产主义事业,马克思也表达过意见:1882年,马克思恩格斯在《 CP 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中说:"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也就是说,俄国想越过资本主义阶段可能的,但前提是俄国革命要引爆西欧发达工业国革命,然后接受对方技术转移。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意见很清楚了:搞共产主义建设,必须有西方革命成功的前提,一国或许可以建设一下杜会主义,但建不成,基本上要失败。

  但苏俄建立初期好不容易夺取政权,却拔剑西顾心茫然,欧洲一直没有跟着革命,自己手下无产阶级就那三五百万,等到国内革命战争打完也不剩多少了,而且非但没有发达国家技术转移,反而被外部势力封锁围堵,连正常的贸易都搞不成了。

  所以托洛茨基跳出来说话了, CP 要搞的是什么革命, CP 搞的是世界革命啊。现在这批什么人啊,你叫我带?就那么几个人,你白匪什么的都在当军官,他能革命吗?革不了,没这个能力知道吧。

  可是,政权已经到手了,还能退回去吗?退不回去,就只能硬着头皮干,而且还要加快干,因为外部敌对风险太高。

  于是就下猛药剥削工农,加大积累,超级加倍,而维持这种长期的剥削和备战,就必然要一个集权体制,压制群众需求,结果苏俄的现代化一开始就严重偏离 CP 倡导的巴黎公社精神,反而越来越往新阶级方向去。

  正如托洛茨基所言,计划经济与民主是人与氧气之间的关系,没有民主,计划经济就要窒息,苏俄的计划经济早期靠强权逼迫,维持效率,但钢铁同志只有一个,未来的领导人缺乏足够的威望和手段,逼迫不了就开始各种消极怠工,生产垃圾。

  等打完二战,国家破败要重建,冷战斗争又开始,就继续依靠官僚体系,还改不了,结果越走官僚阶级越强大,越走路越歪。

  没有严密的官僚体系,苏俄压根挺不过德国入侵,但长期看有害身体健康,还有成瘾风险,可是不打催长剂刚出生的苏俄会马上死,打了起码现在能活,日后还有戒断的机会。

  不过可惜内外部环境让催长剂长期不能戒掉,后来干脆成瘾了,也戒不掉了,终于将身体掏空,结局崩盘。

  归根到底,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难以靠官僚阶级长期维持,因为官僚阶级实际上是另一种私有制,官有制,靠一种私有制来维护公有制是个笑话。

  如何解决问题,最后在谷雨的前世,教员进行了系统性的反思和理论化总结,提出了继续革命论,但是教员面对的条件比苏俄早期更差,受困于时代,他也只能搞个"演习",激烈斗争一番,最后草草收场,经验教训都留给后人了。

  现在轮到谷雨面对这个问题了,他接受社会主义试点,消弭党内阻力只是一部分原因,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他想尝试走出一条新路,一条与前世不一样的新路,最起码可以稍稍公平一些,群众可以过得稍稍舒服一些。

  所以搞社会主义试点时,他又忍不住指手画脚,正如他以前开会所说的,要和苏俄完全一样,我试点什么,我看看老毛子的不就可以吗?但不管他怎么指手画脚,毛泽东同志想搞地域性的社会主义,就不可避免搞封闭,而要发展又不得不打击任何可能的资本主义萌芽,而用政权打压,就不可避免被官僚阶级钻空子,看看这起小事中,各路人马的表演就太清楚不过了!

  正如薄一波猜想得那样,谷雨想要的是内源式的增长,说白了,他希望通过市场竞争,搞出几个集体化搞得好的典型,或者说搞出一个类似于华为那种模式的企业。

  在谷雨的前世,连波音这种牛逼轰轰的企业,都倒在了华尔街那一套玩法之下,这恰恰说明股份制企业在推动科技发展上同样存在着问题。

  而华为的高速发展,则又证明了另外一种发展模式,但这种模式有没有局限性,在那位伟大企业家百年之后,还能不能继续高速增长,谁也说不准。

  除了企业的发展以外,他还想让老李多探索一番政府运营模式,看看除了搞运动以外,还能不能再找到一些提升官僚系统活力的办法,选择河南,自然是因为河南的官僚系统是出了多的会搞事,哪怕不成功,修理掉一些人压根不心疼...

  但事实证明,他想得太美了,搞资本主义试点做做减法,不用管就行,反正他是修正主义;但是搞社会主义试点,做起了加法,对国内外都有影响。

  社会主义试点区,利益受到冲击的几路人马,利益受到严重冲击的企业管理者、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们,广大农民,城市里面的私营工商业者,他们都不约而同的进行了反抗,或许唯一满意的只有权力得到加强的党政干部,但他们未来肯定也不会满意......

  这个世界,有不愿意,肯定也有愿意的,办法也就很简单了,做加法过程中的受害者可以选择离开,那个王俊武因为投机倒把被抓,试点区认为他有罪,但按照国家法律,他又是合法的,那怎么办,他别留在试点区就好了呗,简单的很,愿意走的都走,不管是现在想走,还是未来想走,都可以走,当然了,那些对社会主义试点区很有想法,非常希望尝试的,那也可以过去,来去自由嘛,这样既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封闭,让毛泽东同志无话可说;又不至于伤害那些无辜的同志。

  更重要的是,人口任徙数据,同样是一个很明显的指标,若是在这场试点中,人口越来越多的离开,用脚表明立场,那同样说明了问题。

  当然了,也并不是所有同志都有能力走,不过任何时候都是这样,只要做好大部分人可以接受就不错了,不可能所有人的利益都照顾到。不过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就需要召开一次会议,还要成立一个专门处理这项工作的机构,谷雨想清楚之后,做起了批示......

  批示完之后,谷雨又拿起了另外一份报告,这份报告,谷雨一看就知道,这是兼任河南省委第一书记的饶漱石同志亲自书写的。

  过去的大半年,来自于督巡委干部对各县进行了非常严格的检查,一查干部吹牛造假、铺张浪费,二查各个项目执行,三查农民负担。

  1946年,河南省在一五计划启动时,提出"苦战十年,从根本上改变河南自然面貌",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必须抓住兴修水利和大量生产化肥两个中心环节,全力组织工农业生产。应当说,这个规划和奋斗目标抓住了河南的要害问题,关系到河南人民的长远利益,无论当时和后来看都是积极和正确的,因而受到全省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从1946年春节开始,河南很多地方,各村各户包括中小学生都投入了兴修水利、深翻士地和积肥的战斗。

  为了筹措更多的肥料,河南各地建起了发酵池,家家都有积肥的坑,把人粪尿都收起来,每隔十天半月收一次,群众积极性很高,每天早上都把尿液送到发酵池。

  但河南各地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急躁狂热、热切攀比的不良心态非常严重,对工农业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不够,对规律掌握不够,虚心学习的精神不足,各地方层层加码很严重。

  比如省里面主张粮食亩产量1950年达到400斤、1955年达到500斤,皮棉亩产量1950年达到50斤、1955年达到80斤,这些指标虽然说有些高,还是有一定完成的可能。问题是到了某一个县就变成1950年保证粮食达到500斤,争取700斤,皮棉达到80斤,争取100斤,直接将目标提前了五年。

  省里提出十年完成土壤改良、八年实现全省水利化、六年家家一头猪,到了某一个县,就变成了五四三,而为了攀比,有一个县竟然直接提出一年实现全县水利化.....

  同时河南各县,在战时工业的基础上,大规模发展五小工业,小钢铁、小煤矿、小机械、小水泥、小化肥遍地开花,工业设备投资急剧增加而到了落实阶段,凡是提出比较过分目标的地方,与战争时期一样,都不约而同的实行军事化管理。

  为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要求群众一切行动听指挥,不听指挥就要遭到惩罚,各种动员规模不断加大,群众正常的生产遭到了不小的影响,群众的负担也有了非常明显的增加,越是目标夸大的地方问题越严重。

  而在工业建设中,由于技术力量的明显不足,这些五小工业遇到了不少困难,尤其是技术难度相对比较高的小化肥,真正能够实现量产的并不多。正好1950年,河南和洛阳合并,又遇到大水,从上到下一盘账,问题再也遮掩不住,完不成目标,只能弄虚作假,甚至是公然欺骗中央巡视组。

  摸清楚情况之后,饶漱石调查的办法就简单了,根据地方报上来的数据,越是牛吹得狠,增长速度夸张的地方,越是严厉调查,而那些增长速度一般的,他就认为相对比较老实,就算有些问题,也不至于捅出大篓子。

  查完之后,他的处理办法也简单粗暴,增长速度比较夸张的前二分之一的县市,市委书记、县委书记直接丢帽子,市长、县长看会议记录,凡是狂热的同样丢帽子,而副手中胆子比较小的,提意见的,则获得了提抜的机会。

  后面二分之一的,则根据情况定,有些是实事求是,有的确实是班子不给力,对于前者获得提拔的机会,有的直接提到省里担任副职,而对于后者,则同样需要调整班子。

  经此一番调整,河南市县两级主官大换血,被各种问题牵连到干部多如牛毛,光河南省的中管干部被处罚的就有一半,那些作风相对稳妥的干部成为了干部队伍的主流,当然了,这也只是相对的.....

  对于河南民力消耗过大的问题,饶漱石则十分干脆,他这段时间陆陆续续从中央要来了一些钱粮,给那些问题比较严重的地方补偿了一番,避免出现严重问题。

  同时对于河南地方停滞的那些项目,饶漱石也请求中央提供相关援助,国务院召开了专门会议,讨论了一番,安排擦屁股,河南上的那些个小化肥厂必须动起来......

  不过在给地方支援的问题上,谷雨态度一向很坚定,他认为地方捅出了篓子,中央可以帮忙,但仅限于帮忙,中央的钱也不是大风吹来了,要是地方捅篓子,中央无条件地帮着擦屁股,以后还不知道会搞出什么事情。

  所以这一次中央给河南的钱粮只是借,借钱不仅要优先还,还要连本带息还,还要拿东西作为抵押,中央和地方哪怕是父子关系,也必须算清楚。

  为此河南省负责项目审批的计发委主任、责地方拨款的省财政厅厅长由中央选派兼任,不仅仅河南如此,同样被收拾的淮海省也是如此,未来几年,这两个省都得过苦日子,想让新项目,先问问财政厅的同志他们是否买账。

  自此以后,形成了相应的规则,中央救援地方,中央会在项目和拨款上实行严格监管,地方自主权受到限制,至于会不会影响到地方发展,中央顾不上,经济纪律必须严明,必须一碗水端平。

  这一套办法也是学习西方的做法,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地方贷款,往往都用这样的办法,以保证各项资金援助能够落实到位。

  同时鉴于这一次河南出事,地方干部互相勾结,并牵扯到人大和政协的老同志,谷雨制定了规矩,地方正省部级领导干部退休之后,只能待在北京,下地方要向中办汇报;地方其他中管干部退休或者半退休异地安置,不得留在本省。

  地方省管干部退休和半退休则在省内安置,基本原则是不得留在主要工作地区,避免干涉地方工作。

  想到这里,谷雨又想到了饶漱石离开后,河南省委书记的安排,谷雨对王芳林的看法还不错,不过他认为这位同志偏厚重了一些,驾驭河南的难度有些大,去浙江更好一些。不过黄道不愿意让邵守一过来,谷雨也不好强求,既然一时半会想不好安排,谷雨的办法简单得很,饶漱石继续留在河南干半年,把河南的问题搞磁实了,明年让王芳林出国考察一年,这样等到1952年就要进入到地方换届,到时候肯定有坑位了。

  至于王芳林之后的省委书记,谷雨不愿意用程子华同志,程子华胆子比较大,又比较左,放在河南,他根本不放心,最后权衡再三,选择了方远征同志。让一位资深的中央局委员担任河南省委书记,也实在是没办法,河南这个地方宁愿谨慎一些,同时也让他帮着老李参考参考,这也算是诚意。

  而就在谷雨想好了河南安排时,给谷雨上了一份报告的饶漱石和王芳林一起找到了李锡文,中央直接卡了两个关键的位置,把河南至少一半的手脚给束缚住了,河南怎么发展,你有什么看法,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到底怎么玩,越来越有心得的李锡文告诉饶漱石,实际上这根本不算事,中央不让省里上项目,但央企和私企的自主发展,总和河南没关系吧。

  饶漱石看了一眼王芳林,王芳林笑着摇摇头,"小李,你现在不是洛车董事长了,屁股可要坐对了地方!"

  李锡文连忙说道,"王书记,您想多了,我真正想说的是新民主主义市场经济下,真正的发展主体应该是企业,我们省要在这一点上多做文章,给企业投资创造更好的条件,不要再什么事都让政府搞......"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